如圖所示,能效評級從 A 到 G 對應能效從高到低——估計大部分手機在這一項上的差異不大,不過這不重要。更值得注意之處,在於歐盟的能效環保標識一直「更進一步」,和中國版相比資訊量更大(比如空調除了耗電量之外,還會標出製冷效能、噪音等)。而這次物件是「行動通訊裝置」,所以貼紙上單獨標出了續航、電池耐久、抗摔性、維修難度等對消費者很有購買指導意義的指標。
再來看第三方維修的硬性要求。如果能夠有效執行的話,這對於專業維修服務提供者來說簡直是個又大又好的新聞,而這些好處也會傳導到消費者身上。在第三方維修方面,蘋果的地位逆轉了過來,是受抨擊最多的品牌。iPhone 維修起來很困難,但如果有足夠多的維修文件,易於取得的工具包和替換件,對於第三方維修商也不算難事。問題就在於蘋果出於收取第一方維修費用、銷售 Apple Care 提高服務收入、鼓勵使用者換機而非維修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來阻礙甚至打擊第三方維修。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在核心部件上加入隱藏認證機制。如果透過第三方維修服務商,更換了非 OEM 零部件,且未使用蘋果維修的專用工具的話,開機後會收到提示,甚至發生功能受限、無法開機等情況。而從今年夏天開始,蘋果如果想要繼續在歐洲市場銷售 iPhone 的話,恐怕不能再搞這種玩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