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專訪第2期|“中美法律評論”副主編朱哿:信達而外,求其爾雅

嘉賓 | 朱   哿 北京大學
採編 | 潘廷宇 西北政法大學 
        尹盛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劉震傑 中國政法大學 
編輯 | 崔   雪 天津師範大學
責編 | 劉一賢 國際關係學院
編輯簡介:朱哿,“中美法律評論”微信公眾號副主編,分管翻譯部,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STL)中國法法律碩士和美國法Juris Doctor雙學位在讀。
引文
當法律文字跨越國界,翻譯便成為理解差異的鑰匙。翻譯部作為中美法律評論成員數量最多的核心部門,立足專業視角、以翻譯為橋、將國外判例、法律法規、政策檔案與學術前沿資訊精準轉化為平臺高質量推文,有效促進東西方法律融合交匯。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每個編輯都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法律傳譯者。
如何在數量與質量的平衡中堅守“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如何在AI浪潮中捍衛人工翻譯的價值?本期專訪對話副主編朱哿,探尋翻譯部的運作模式和她在翻譯領域的實踐與思考。
Part  I 資訊與流量“引擎”
問:翻譯部在中美法律評論的定位和作用是什麼?
朱哿:翻譯部是中美法律評論規模最大且最高產的部門。翻譯部現有82位編輯,部門內部細分為六個小組,分別負責不同主題的編譯工作和各個前沿熱點的首發翻譯統籌。翻譯部的出稿量是最多的,稿件涵蓋英美普通法判例、法律法規、政策檔案、學術期刊等不同的翻譯主題。每週產出的稿件能夠精準追蹤法律熱點,如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美國法院的最新判決等。
翻譯部的作用在於,透過翻譯國外一手資料,幫助讀者打破語言壁壘,跳出本土視角,理解東西方法律差異與共性。同時,我們提供中英雙語版本,既滿足中文讀者需求,又保留原文供讀者參考,為讀者提供多視角法律資訊,促進跨法域理解。在審稿部、運營部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翻譯部同時也是中美法律評論閱讀量的主要貢獻者。在2024年年度十大熱點文章統計中,翻譯部作品佔比最大。這些翻譯作品內容,承載了重要事件和政策,因而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問:如何保證翻譯內容質量呢?
朱哿:一篇翻譯文章需要接受四道流程把關。翻譯部是第一關。前面提到,我們翻譯部共82名編輯,人數很多,各個編輯基本上是興趣為導向,興趣驅動會使他們對翻譯更加富有熱情,也更願意關注到領域前沿的熱點。對於首發稿件,我們會提前告知翻譯內容、原文出處、檔案提交格式、署名方式、是否翻譯腳註、交稿截止日期等相關資訊,並提供統一術語表參照,以提高工作效率。在程式上我們設有不同細分方向的小組,分別由各個副部長負責,副部長將稿件反饋給部長,部長再對稿件的翻譯進行審查。
審稿部是第二關。一份稿件可能存在表達不精確、術語不統一等問題。審稿部進行一審、二審給予譯者相關意見,並最終以平臺、讀者和翻譯專業人士均能接受的方式,進一步把控稿件的質量
運營部是第三關。運營部在排版時,通常能夠發現標點符號錯誤,特定術語存在不同型別翻譯等問題。首發稿件也需要運營部的高效配合,運營部負責人可直接就有問題的地方在首發群組內進行反饋,以保證公眾號推文能夠及時、準確推送。
最後,還有讀者的參與把關。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篇翻譯文章內容質量高不高,是不是一篇好的專業的法律翻譯,需要經受得住讀者們的檢驗。截至目前,“中美法律評論”公眾號平臺已有8萬多粉絲,他們都是翻譯文章的閱讀者和把關者。讀者中有很多法律專業人士,他們時常會在評論區提出他們的觀點和意見,編輯會及時進行相應的回應和修改。
Part  II 術語張力與詞義思辨
問:如何把握法律術語的準確性並與中國本土的法律語境相適應?
朱哿:法系和英美法系雖各有不同,但法律所處理的問題與邏輯往往是相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翻譯的核心不僅僅是詞語的轉換,還包括在特定的事實場景中準確還原法律概念的本質含義,而非拘泥於單詞的字面意思。在不同法域下,相同的法律概念可能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翻譯的關鍵在於深入理解該術語所涵蓋的法律邏輯和適用條件,並將其恰當地對映到本土法律語境中。
在實踐中,我們通常會透過多種渠道進行術語檢索,包括權威法律網站、學術期刊和實務案例等,以篩選最貼近的表達。對於某些無法直接對應的概念,我們可能採用意譯,甚至擴充套件為一整句話,以確保其準確性和可理解性。如果的確沒有合適的中文對應表達,我們也會選擇保留原文,以保持法律概念的完整性和精準性。
問:您長期深度參與統籌、翻譯,有什麼印象非常深刻的嗎?
朱哿:特朗普政府採取的一系列對華政策,如提高對中國企業的進口關稅、限制中國AI產業發展、禁止美國企業與中國合作、暫停《反海外腐敗法》(FCPA)執法等,都會引發我的思考。例如,他針對TikTok出臺了《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的應用程式法案》(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其中,“adversary”一詞既可以翻譯為“敵手”,也可以翻譯為“對手”。我認為“對手”的譯法更為妥當。
如果將中國直接定義為“敵手”,那麼針對中國的所有限制措施都會被預設合理化——這是對待“敵人”的應有之策。然而,這種定義本身值得深思。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關係遠比簡單的對抗更為複雜。各國既是貿易伙伴,也是競爭者,彼此之間的較量固然激烈,甚至可能呈現出勝負分明的態勢,但真正強大的對手往往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敵手”一詞帶有更強的情緒色彩,強調的是一種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在科技產業尤其是AI領域,這種競爭尤為激烈。例如,當一個AI模型被開源,各國便會迅速掌握並推動其規模化、產業化。面對這種快速迭代的技術格局,我們是否必須以對抗性的姿態參與其中?如此激烈的競爭最終是否真的會帶來絕對的“贏家”?
事實上,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共同面臨許多更深層次的挑戰,比如深度合成技術(deepfake)帶來的虛假資訊氾濫、 AI超越人類智力等風險。此外,AI的倫理價值觀是否符合人道主義精神,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這些議題往往需要國際合作來應對,而這種合作的達成可能曲折,但十分必要。面對共同的挑戰,各國是選擇站在對立面,還是在關鍵議題上攜手合作,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問:您有什麼關於外刊檢索、熱點追蹤的經驗可以分享嗎?
朱哿:外刊檢索和熱點追蹤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找到源頭。比如《芝加哥法律評論》《斯坦福法律評論》等外國刊物和官方檔案都有對應的官網,在檢索中找到第一手資料的出處是最重要的。
其次,可以看一些新聞報社的解讀,但報社的解讀可能會是引導性的。因此找到原檔案,進行批判性的理解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參考各方意見。
除此之外,也可以看一些中文的文章。比如有的律所會對專門的業務領域進行跟蹤,翻譯部在追蹤到其所作的某個法律分析時,就要回到其原來的出處,再進行翻譯。
Part  III AI時代:翻譯的價值堅守
問:AI代,人工翻譯的價值何在?
朱哿:在實踐中大家會用AI 處理很多問題,與此共通問題是:很多工作都可以由AI取代,我們還需要工作嗎?AI 會處理資訊,我們還需要讀書嗎?就產出資訊的單位而言,AI是一個很好的生產工具。然而,從個人學習和能力培養的角度來看,真正掌握知識需要長期的積累、對一手資料的研讀、以及培養對事實的精準把握能力,而這些都不是AI可以替代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一個編輯與文字、編輯與編輯之間不斷碰撞和打磨的過程。在AI的輔助下,我們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初步翻譯,提高翻譯質量,並使工作方向更加清晰。因此,人類譯者與AI並非對立關係,而是互為補充,AI的價值在於輔助,而最終的判斷與最佳化仍然依賴人工。
或許有人會疑問:“AI翻譯已經如此便捷,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人工翻譯?”然而,便捷不意味著毫無意義,甚至AI翻譯本身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AI的翻譯結果是基於大量資料訓練而來,其中不僅包含第一手資訊,也摻雜了二手、三手資料,仍然需要人工篩選和審校,確保準確性和適配性。此外,翻譯對於譯者而言,不僅是資訊的轉化,更是認知的深化和思維的鍛鍊。中美法律評論提供的翻譯平臺,讓讀者有所得、編輯有所得、大家都有所得。
問:翻譯工作為您帶來了哪些收穫呢?
朱哿:翻譯是一種可以貼近文字的方式。翻譯並非核心任務,也不是繁重的負擔,相反,它帶來的更多是正向的影響和積累。翻譯不僅提升了我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更幫助我在不同文字中思考和提煉核心觀點,這是一種思辨的訓練。每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而對我而言,這種經歷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問:翻譯部稿件以英譯漢為主,未來是否有擴充套件到小語種的打算呢?如何看待中譯英呢?
朱哿:目前,已有部分編輯基於學術興趣翻譯德語著作,我們也歡迎未來具備其他小語種背景的專業人士加入中美法律評論,共同拓展法律翻譯的語言維度。小語種法律文獻的引介有助於豐富學術資源,促進跨文化法律交流。
將中文法律文字介紹給英語世界,這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方向。當前,斯坦福大學和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均在進行中國指導性案例的翻譯工作,中美法律評論可以借鑑這些經驗,並結合自身特色開展類似專案。我們的編輯經過專業培訓後,完全具備勝任這項工作的能力,這不僅能幫助國際學界更全面地理解中國法律體系,也能提升本刊的學術影響力。
Part  IV 領域探索與方向選擇
:您對很多專業領域都比較感興趣,請問為什麼選擇在智慧財產權法領域深造?
朱哿:對世界的理解應當是全面的,法律的各個部門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因此,學習法律不能侷限於單一領域,而要具備綜合性的視角。就智慧財產權法而言,我首先想向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科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Science: Power, Proof and Passion)。片中提到:“一項科技發明可能推動整個工業革命,一個時代的繁榮可能源於一項創新及其專利保護。” 在法律體系中,如果有哪個領域與推動技術變革、產業升級最為緊密,那便是智慧財產權法。這也是我選擇深入研究它的一個重要原因。
智慧財產權法往往涉及大量理工科知識,我對其中的思維方式、創新機制及科技發展都充滿好奇。例如,2024年我在北外參加“萬慧達杯”智慧財產權模擬法庭競賽時,我們研究的案件涉及混凝土泵車的專利糾紛,過程中需要了解機械結構及工程技術,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法律與科技的緊密聯絡。
除了智慧財產權法,我對爭議解決、訴訟仲裁及金融法等領域也十分關注。對於仍在探索專業方向的同學,我的建議是不必急於限定自己,而應著眼於培養不同法律領域背後共通的核心能力。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請教,鍛鍊跨學科學習能力,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這比單純選擇某個具體領域更為重要。

問:英美法律教育注重培養對案件事實的把握能力,這種培養方式是否是國內法學本科教育所欠缺的呢?對此您有什麼建議嗎?
朱哿:案件事實是與訴訟請求相關的具體事實,其核心在於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及精神活動,而這既可以透過直接經驗獲得,也可以透過間接學習積累。然而,許多法科學生在本科階段較少接觸實際案例,主要原因在於國內法學教育更偏重於法律規範的抽象理解,而現實案件的複雜性往往被簡化。此外,部分學生由於身處校園環境,較少經歷現實社會的複雜事務,因此對案件事實的把握能力相對薄弱。
要提升這一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學習法律規範的同時,有意識地關注法律規範背後的現實情境,思考法律適用的具體場景;其次,可以透過閱讀法律實務類公眾號、法律新聞報道以及法院判決書,積累對案件事實的感知能力;此外,參與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能幫助我們在真實案例中鍛鍊對案件事實的分析和歸納能力。這些方式都能有效提升法律學習者在未來實務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Part  V 全球視野與讀者思維
問:如果將來不從事涉外工作,有必要有意識地培養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嗎?中美法律評論對此發揮怎樣的作用?
朱哿:我認為這是必要的。首先,人的思維容易受到所處環境的侷限,而國際視野的培養有助於我們突破已有認知,察覺並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及可能性。許多問題在本土環境中可能難以解決,甚至意識不到其存在,但放眼全球,或許能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即便無法立刻獲得答案,至少能明確自身視野的邊界,辨析不同語境的優劣,進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判斷。
跨文化溝通則需要在理解他人語境的基礎上,調整表達方式,以降低溝通成本,提高資訊的準確傳達。這種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可以透過學校的課程設定進行引導,另一方面也需要個人的主動實踐。例如,在北大國際法學院的課程中,我們會撰寫各類法律文書,老師要求我們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問題,並有意識地調整表達方式。同樣地,在跨文化溝通中,我們需要具備讀者思維,即意識到對面的是誰,他們的需求是什麼,無論對方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客戶還是法官,核心都是如何讓自己的表達更具清晰度和說服力,以幫助對方更高效地理解並解決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中美法律評論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它是一個匯聚不同法域學者、實務人士及學生的平臺,促進法律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我們的講座部和讀書部定期邀請業內專家進行分享,拓寬讀者的專業視野。此外,翻譯部不僅致力於精準翻譯國外法律資料,也與學界及出版機構合作,參與學術專著的翻譯工作,例如我們曾協助某知名高校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完成智慧財產權領域教材的翻譯審校。這些實踐不僅為法律翻譯提供了高質量渠道,也幫助成員在實際操作中鍛鍊跨文化溝通能力。
Part  VI 經驗分享:學歷去魅與時代共舞
問:您過往的經歷中,有什麼特別想跟讀者分享的內容嗎?
朱哿:首先是關於學歷,學歷通常會決定第一印象,但平臺不代表能力,更重要的是處理問題、個人心理素質等能力。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要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提取別人的經驗,不必囿於自己的學歷。
此外,我會警惕一些影響思考的環境。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情緒的一面。開啟現在的社交媒體,很容易陷入情緒化的資訊繭房。當我們跳出零碎的世界,回到生活本身,更可能會拓寬思考的邊界、體驗到美好與複雜。如果不便直接體驗,也可以閱讀體系化的書籍,與老師、同學交流,理解他們的思考邏輯,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判斷。
最後,“每個時代都有世人賦予的標籤,每個時代也都孕育著相應的機會和挑戰。” 對個體而言,不論是否身處“歷史的垃圾時間”中,真正需要把握的是將這些評價和標籤剝離,切實投入其中,探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條件。以人工智慧AI為例,表面上看似與人類競爭,實際上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成為優質的學習工具、甚至可以進行知識層面和情感維度的互動。這些工具本身是中立的,如何有效運用這些工具,在這個時代中保持積極建設的態度,經營好每一天,更值得大家思考。
編輯的話
非常感謝朱哿學姐接受我們的採訪。此次採訪,讓我們對翻譯部和翻譯本身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副主編所言,“翻譯是貼近文字的過程”,翻譯更是貼近時代的過程。中美法律評論翻譯部,以專業為錨,以興趣為帆,其核心價值不僅在於法律信息的跨文化傳遞,更在於為編輯和讀者提供知識積累與思維成長的平臺,幫助讀者感受相近詞義思辨、理解不同法域、共情不同立場的時代訴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