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到底是雞出來的,還是生出來的?對不起,答案可能讓你心頭拔涼…

科學資料只能說明一般情況,揭示一般規律。
而我們是作為個人存在的,所以在面對這些科學理論和資料時,一定要重視自己的感受,提出另外的可能性。
者:韓樂,兒童故事創作者、生活教育實踐者;本文來源:公眾號“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篇育兒文章之後,心裡的感受會是這樣的:
  • 人家有錢才能送孩子去國外,咱根本不可能;
  • 人家那是在一線城市,在這城市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咱根本不可能;
  • 人家社會地位高能送孩子去好的學校,咱根本不可能……
學霸娃似乎天生基因好,有錢有資源,這樣想也可以理解。這幾年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響,有時候想雞娃、想內卷也是沒有心勁,甚至想要躺平。
貌似我們只能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用心陪伴,用力託舉,懂得欣賞自家孩子,不再結果上強求。或許有一天,孩子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道理咱們都不少懂,就不多說了。
先彆著急躺平,咱們今天就來聊聊什麼叫做“可能”,什麼叫做“不可能”。從兩個影響巨大的心理實驗開始講。
“假設-證實”偏見
忽視多種可能性
我們都聽過“鄰人盜斧”的故事。
有人丟了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偷的,看鄰居怎麼看都像個賊。等他找到斧子,再看鄰居的言行舉止,沒一處像偷斧子的。
這個人就是陷入了“假設-證實”偏見,他認定自己知道了一些真相,並去主動尋找支援這一“真相”的證據(不幸的是,只要尋找,這樣的證據總能找到),同時排除掉其他“可能性”,把可能的事實視為絕對事實。
可想而知,在“假設-證實”偏見下,我們並不會總結到經驗,只會證明自己內心已有的想法當我們為這一假設收集到越來越多證據的時候,會讓一個原本錯誤的信念變得堅不可摧。
不光是我們,學術界也有這樣的案例,有些心理學家甚至會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惜篡改資料。

用篡改資料的方式
證明自己的觀點
197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羅森漢做了一個實驗,他想要證明精神病院不能區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他派出8個臥底,加上他自己,一共9個人,扮成病人,假裝幻聽,進入精神病院。
他們只是在幻聽和名字方面做了假,別的方面都是如實告知。入院後,很快他們表示幻聽的症狀已經消失,可以出院了。但是,他們還是平均花了19天的時間——最短的7天,最長54天——才出院。
1973年,羅森漢的《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論文發表在重磅科學類期刊《科學》上,他用實驗資料做支撐,信誓旦旦地表示,精神病學基本沒有可靠的方法來區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他的這個結論“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學的心臟”。
這篇文章在精神病學史上一直是被轉載和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儘管他是以心理學家而不是精神病學家的身份寫的這篇論文,儘管他一生都沒有治療過一個重症精神病患者)。
這篇文章的影響力非常大,造成了學術和公共層面掀起了對精神病學質疑的浪潮。美國各州縣精神病院的總人數急劇下降。
羅森漢一生都對這些醫院的名字和假病人的名字守口如瓶。他在文章中寫道,他決定保護這些人的隱私,因為他要譴責的不是個別醫生和醫院,而是整個醫療體系。
被刪掉的“可能性”
9號假病人
記者蘇珊娜·卡哈蘭,因為得了罕見的自身免疫性腦炎,被誤診為精神疾病,可以說她是現代版的假病人。
她寫過一本書叫做《燃燒的大腦》,寫的就是她得病期間的經歷。

當她看到《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後,她把這篇論文讀了上百遍。也因為論文中沒有被揭密的部分,她決定深入調查,找到論文中提到的醫院和假病人,瞭解最原始的資訊。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本書:《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一個心理學家的精神病院臥底報告》。

她花了很多年研究羅森漢的工作,想弄個水落石出,結果調查卻顯示她的偶像羅森漢極可能嚴重違規。
她發現了當年實驗中的9號病人,羅森漢的論文裡並沒有提到第9個假病人。
9號假病人所到的精神病院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想象。這家醫院擁有“一流的設施”“良好的環境”、工作人員和病人平等交談,和病人一起做遊戲、聊八卦,甚至還加入了病人的合唱團,病房還安排了一次海灘一日遊活動。
9號假病人是在醫院的建議下出院的,告別的時候還有點兒戀戀不捨。
這個9號假病人的經歷明顯與羅森漢的假設不一致。羅森漢想要證明的是精神病院是一個缺少關愛、沒有治療效果甚至還會給人帶來傷害的地方。
於是,在論文最終定稿的時候,羅森漢刪除了9號假病人的資料。就這麼個小樣本實驗,羅森漢在做了刪除動作後,論文裡的數字居然一個也沒有變。
有了這個發現後,蘇珊娜·卡哈蘭重新評價這篇論文,“失去了機會去建立某種立體的、更難應付但更真實可靠的東西”

忽視“可能性”帶來的悲劇
蘇珊娜·卡哈蘭表示:“羅森漢的研究充其量就是一塊小小的餡餅,但恰恰滿足了我們最糟糕的本能。它讓精神病學陷入了尷尬境地,迫使四面楚歌的精神病學對本不存在的確定性下注,誤導了多年來的研究、治療和護理工作。”
“它對我們其他人來說只是一個聽起來不錯的故事,但對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十分可怕的影響。”
如今,在美國,真正的精神病人要想住院變得很難。“精神病人要是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甚至都無法到醫院接受治療。”
精神病院不接收病人,病人去了哪裡了呢?被推向了街道和流浪漢收容所、甚至是監獄。在2014年的一次統計中,美國各州監獄裡,重度精神病病患的數量幾乎是精神病院裡的10倍。
“如果精神病院床位夠的話,現在在監獄和看守所裡的許多重度精神病病患很可能當時就送精神病院了。對那些罪行較輕的人,尤其如此。”

有這麼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病人,因為偷了三塊薄荷夾心糖果被費城看守所拘留。但是因為沒有受審能力,在監獄裡煎熬了1017天。在監獄裡,他極可能成為被攻擊的物件。
假如沒有忽略9號假病人的體驗和資料,而是將這種“可能性”當成一種目標和方向的話,事情會怎樣呢?
這件事情涉及到因素很多,包括當時的學術傾向,有可能即使不忽略9號假病人的狀況,周圍的人還是會選擇視而不見;但也有可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歷史很難假設,不過咱們可以看一個重點關注“可能性”的實驗,這個實驗依舊是心理學的經典實驗。
讓人變年輕的逆時針實驗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埃倫·蘭格,她做了一個經典實驗——逆時針實驗,考察“在心理上讓時光倒流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也就是說她挑戰的是“人老了是不是還有可能變年輕。”

1979年,她和助手們把一箇舊修道院改造成了“時空膠囊”,這裡的一切都參照20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樣子佈置。
有16位75到80歲的老年人參加了這項實驗,這些老人的身體條件能夠參與實驗,但是依舊是人們印象中老態龍鍾的樣子。
實驗開始前一週,這些老人做了身體和智力等指標的測試,接著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
實驗組的參與者要在“時空膠囊”裡靜修一週,他們需要想象年輕的自己正生活在那裡。他們要提交一張1959年左右拍的照片,要像活在1959年那樣寫一個自我介紹。實驗組織者會把這些內容裝訂成冊,並分發給同組的每一個成員。
實驗組的實驗結束以後,對照組也在同樣的地方靜修一週。
他們的待遇與實驗組一樣:住在同樣的地方,參加同樣的活動,討論同樣的話題。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談話的時候要用過去時,要提交自己的近照。一旦開始靜修就被要求追憶過去。目的就是為了提醒他們現在不是1959年,而是年老的自己在追憶青春

結果如何呢?兩組都有了變化,比如生活能夠自理,體重都增加了1.3公斤左右,變得有勁了。總而言之,這兩組人在很多指標上都變年輕了。
不過實驗組的變化更大。透過實驗一週前後的照片對比,很容易看出實驗組年輕了很多。實驗結束的時候,甚至有些人打起了橄欖球。
英國廣播公司(BBC)重做了這個實驗,結果是一樣的,所有老人的智力都提高了。
埃倫·蘭格表示:“逆時針研究的結果並沒有表明每個人只要談論過去的生活,都能獲得同樣的結果。不過,研究結果確實表明,只要去嘗試,這些改善就有可能發生。

“可能性”才會創造機會
埃倫·蘭格將自己的研究稱為“可能性心理學”。在傳統的、描述性的心理學中,只有當大部分研究參與者都表現出某一效應時,才能下結論說這一效應真的存在。那些不符合研究假設的實驗物件會被看作是無用的資料噪聲。
而在埃倫·蘭格的研究中,這些例外情況正是研究的焦點。她認為,科學資料只能說明一般情況,揭示一般規律。而我們是作為個人存在的,所以在面對這些科學理論和資料時,一定要重視自己的感受,提出另外的可能性。
普遍的結論,甚至包括醫學研究並非不正確,也不是沒用,只是我們作為個體,擁有它們所缺失的一些資訊。
她認為“確定”是一種殘酷的力量,它讓人不相信其他可能性。當一切都確定,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保留“不確定性”才能創造出掌控生命的選擇和機會。

永遠不可能的“芝諾悖論”
有一個芝諾悖論(Zeno's Paradox):你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先到達全程的一半,一半之後又有一半,永遠有剩下路程的一半要走,因此你永遠也到不了終點。舉個例子,你距離一杯水60米,每次都有剩下一半的路程要走,因此你永遠都喝不到水。
這就像是我們在向條件優越的家長學習時的心態,咱這個條件沒人家好,那個條件也沒人家好,怎麼可能向人家學呢?於是別人分享的教育文章看了也就只會留下一肚子酸水和灰心喪氣。
可能性心理學,看到的是“可能性”。它的“反芝諾悖論策略”是這樣的,從我們所在之處到我們想去之處,總能邁出一小步,如果邁出這一小步,那麼我們總能邁出第二步,這樣繼續下去,最終我們就能實現那些看起來遙不可及、無法實現的目標。
可能性心理學認為,我們不應以現狀為出發點,而是應該以目標為出發點。這是思維上的一個細微改變。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在孩子可能性基礎上的教育目標是什麼,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這個時候去參考別人家是怎樣做的),而不是去達到別人家的目標。

【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透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童行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長按關注 一起童行

點選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7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