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金波 鳳凰網《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編輯丨高明琨 宋東澤
核心提要:
1. 10月30日,著名病毒學家石正麗作為共同通訊作者之一,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重磅論文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定製化冠狀病毒受體(CVR)”的概念與方案。
2. 該研究為突破病毒感染、傳播過程中的受體識別這一關鍵環節,發明了類似於“樂高積木”的模組化設計思路,開發了一套適用於冠狀病毒的人工受體模組化設計方案,將有望突破病毒學研究瓶頸,有助於病毒感染的基礎研究與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
3. 值得關注的是,石正麗的通訊單位標註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廣州國家試驗室。鳳凰網《CC情報局》已無法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官網查詢到石正麗的名字;今年7月,廣州國家實驗室石正麗課題組的招聘啟事中,石正麗的最新抬頭為:廣州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Fellow。但石正麗是否正式離開工作了30多年的武漢病毒所,暫未得到官方確認。

首次提出人工設計冠狀病毒受體,石正麗最新作者單位為:廣州國家試驗室
著名的病毒學家石正麗,日前以一篇對冠狀病毒研究的最新論文,再度引發媒體與公眾的關注。
10月30日,由病毒學家石正麗、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嚴歡、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Veesler等多機構的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一篇關於“定製化冠狀病毒受體”(Design of customized coronavirus receptors)的共同研究文章。
這項研究首次提出的“定製化冠狀病毒受體(CVR)”的概念與方案,為不依賴天然受體構建易感細胞模型找到了新的解決方案與工具。透過模組化的設計方法,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擴充套件的人工病毒受體策略,有效推進了冠狀病毒的研究。這項研究不僅在新冠病毒研究上取得突破,還透過奈米抗體噬菌體文庫的篩選手段,為來自六個不同亞屬的十二種“冠狀病毒”設計了人工受體。
這篇文章釋出後,國際媒體大多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的身份,對石正麗的這篇最新的新冠病毒相關文章進行了報道,但在這篇文章中,石正麗的最新通訊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廣州國家試驗室。

▎病毒學家石正麗
今年已60歲的石正麗是否已調離武漢病毒研究所?這個廣州國家試驗室是一個什麼機構?她的這篇關於冠狀病毒的最新研究文章究竟說了什麼?

用“拼樂高”的方式,設計冠狀病毒受體
已知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共有7種,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已知的第7種可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其餘6種分別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上述四種可引發普通感冒)、SARS-CoV(引發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和MERS-CoV(引發中東呼吸綜合徵)。
冠狀病毒是主要攻擊呼吸系統的細胞。當冠狀病毒進入人體時,它們必須和宿主細胞的脂膜融合,然後才能傳遞他們的遺傳物質。受體識別是病毒感染與傳播過程中的關健。它既是理解病毒進入宿主細胞機制的核心線索,也是構建感染模型、推動機制研究和藥物研發的基礎。然而,天然受體鑑定工作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與滯後性,有些重要病毒的受體鑑定幾十年未有突破,嚴重阻礙了冠狀病毒學研究的深入推進。
面對這一困境,石正麗、嚴歡等人組成的聯合團隊,決定採用人工設計冠狀病毒受體,來解決這一難題。

這篇研究文章披露,他們發明的這一工具,類似於“樂高積木”的模組化設計思路,將完整受體分解為“病毒結合域(VBD)”與“人工受體框架(ARS)”兩部分,分別進行設計與最佳化。透過抗體改造、文庫篩選、蛋白質從頭設計等手段獲得靶向特定表位的VBD作為特異性模組,最終透過分子嫁接生成候選受體。
他們首先從新冠病毒受體ACE2中,透過替換ACE2序列,發現受體可以被完全替換為不含任何新冠病毒受體ACE2序列的人工受體分子,並透過一系列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手段揭示了影響受體功能性的關鍵因素,開發了一套適用於冠狀病毒的人工受體模組化設計方案。
該研究成功實現了多種冠狀病毒功能性受體的定製化設計。雖然研究以冠狀病毒為主要研究物件,但理論上亦可以為其他自然存在的病毒設計受體。透過為一些受體未明而且缺乏感染模型的病毒設計人工受體,有望突破病毒學研究瓶頸,有助於相關病毒感染的基礎研究以及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的開發。
這一研究創新不僅在科學上具有顛覆性,更為冠狀病毒學和抗疫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石正麗已調離武漢病毒研究所?最新任職廣州國家試驗室研究員,主任為鍾南山
曾無辜捲入新冠病毒源頭風波的石正麗的這篇最新的冠狀病毒論文,在《自然》雜誌發表後,迅即引發國際媒體的關注。部分媒體甚至提及正在競選總統的特朗普,曾向石正麗“潑髒水”的舊事。
石正麗與嚴歡和David Veesler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但令人意外的是,在石正麗的通訊單位標註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廣州國家試驗室。
今年60歲的石正麗是否已離開武漢病毒所?調入的廣州試驗室是一個什麼機構?
查詢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官網,在所領導以及研究員介紹部分,已無法查到石正麗的名字。

鳳凰網《CC情報局》查詢廣州國家試驗室的官網,明確標註著:石正麗為廣州實驗室研究員,於2024年5月任職。在這份官方簡介中,註明她於2024年4月前任職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
另據今年7月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一則邀請石正麗學術報告的簡介中顯示:石於今年5月起被聘為廣州實驗室研究員。
但石正麗是否正式離開工作了30多年的武漢病毒所,暫未得到官方確認。
據廣州試驗室官網介紹,廣州國家實驗室是呼吸系統疾病及其防控領域的新型科研事業單位,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於2021年正式成立。廣州國家試驗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擔任主任。
在今年四月份,鍾南山曾介紹了廣州國家實驗室目前的三大研究方向。
第一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第二個工作方向是及早篩查、干預肺癌、慢阻肺等疾病;第三個重點方向是自主研發醫療器械和藥物。

鳳凰網《CC情報局》同時查詢得知,今年7月,廣州國家實驗室石正麗課題組曾公開招聘博士後與研究實習員等數人。課題組主要開展新發傳染病病原鑑定、溯源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動物源新發病毒跨種感染和傳播風險預警研究,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重症肺炎的分子機制研究等方向。
在這則招聘啟事中,石正麗的最新抬頭是:廣州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Fellow(院士)。

石正麗長期從事新發病毒的病原學研究,是擁有世界級前沿發現的科學家。石正麗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流行病學、病毒的分離和鑑定、病毒的起源和進化、病毒的檢測技術、病毒跨種感染機理、動物源新發病毒的病原學和蝙蝠抗病毒機制等。據《紐約時報》2021年報道稱,石正麗是中國科學進步的象徵,是處於新興病毒研究前沿的“蝙蝠女俠”。她曾帶領探險隊進入洞穴,從蝙蝠和鳥糞中採集樣本,以瞭解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石正麗於2019年因在病毒研究領域的貢獻,成為美國微生物學會109名科學家之一。

在新冠病毒暴發之前,石正麗是SARS病毒最權威的專家。但是,她在新冠疫情後受到了大量的無端攻擊和指責。她不為所動,仍然堅持對冠狀病毒的研究。
2023年8月31日,據中科院公佈的訊息,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正式入選2023年中國科學院候選院士名單,但並未能當選。
據瞭解,石正麗於1987年於武漢大學生物學系畢業後獲得遺傳專業理學學士學位。當年前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學習、工作至今年4月達37年之久。
石正麗曾歷任武漢病毒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P4)副主任、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主任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