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比歐美人少兩塊骨頭,是黃種人進化程度最高的表現,真是這樣嗎?背後有多種原因,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讓人驚喜。
這是1963年科學家抽樣檢測出來的結果。當時,第七軍醫大學在《解剖學報》發表了一篇《中國人第三,第四,五指蹠骨數目的觀察》的文章。文章中的測量資料震驚了不少中國人。

有關專家抽取了294只中國人的腳,測量它們的腳骨頭數量,發現有72%到74%的人第五隻腳趾只有兩塊趾骨,而第四趾有12%到14%的人有兩塊趾骨,第三趾大約有百分之2到4%的人有兩塊趾骨。
從這個資料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中國人第五個腳趾只有兩塊趾骨,可能有不少人覺得這沒什麼稀奇的,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然而,科學家拿中國人腳趾骨的骨頭數和外國人相比卻有了驚人的發現。
科學家發現,歐洲人中有65%左右的人第五隻腳趾有三塊趾骨,這就意味著,歐美人的骨頭比中國人多了兩塊。那麼,醫學上經常說人體一共有206塊骨頭,這個結論到底是中國人的骨頭數目,還是歐美人骨頭數目呢?

其實,206塊骨頭是相對於歐美人說的。我們中國人只有204塊,缺少的兩塊就在第五個腳趾骨上。
此時,許多人就對這個結論感到很震驚,有人就擔心,我們只有204塊骨頭,對身體健康是否有影響?是不是中國人沒有進化好?為什麼我們會缺少兩塊骨頭?
對於缺失的這兩塊骨頭,科學家並沒有放棄研究。有科學家擴大研究的範圍,他們發現,不僅中國人缺少了兩塊骨頭,所有亞洲人幾乎都有這個特點,特別是日本人缺失的比例更高,高達80%以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各國專家為了解開這個難題,分別都作出了多種努力,也有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答案。

1、人類在不斷進化
根據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我們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是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才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可以追溯到500萬年前,那時候所有的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祖先生活在非洲大陸上。
之後,由於環境的變化,非洲大陸上的古人開始擴散到全世界,在大約200萬年前,非洲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出走,這次出走是原始人類,科學家把它們叫做南方古猿。
歷經了130多年之後,非洲大陸上的人類經過了100多年的進化,在外貌和智力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這時候,他們分成兩個類別,一種叫尼安德特人,另一種叫丹尼索瓦人。
在距今70萬年前,經過進化之後的兩類人開始出現第二次出走,走向世界各個地方,與當年的南方古猿不同,於是形成了獨具特點的新人類。
到了五萬年前,非洲大陸上的人類經過進化之後,在外貌和智力上已經非常接近現在人類,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晚期智人,他們開始了第三次出走。

歷經三次出走,人類走向了世界的各個地方,有些人走到了歐洲,有些人走到了亞洲,還有的人長途跋涉到了美洲。人類分散到不同的地方,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在外貌和智力上會朝有利於生存的方向進化。
幾百萬年之後,這些源自於同個祖先的人類形成了四大人種: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和棕色種人。在頭髮,膚色,眼睛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外在的,可見的差異,但在看不見的體內,也有一些不同。
比如後來科學家發現黃種人似乎比白種人、黑種人少了兩塊骨頭,骨頭可是構成生命最基本框架的結構,缺少了兩個骨頭,可不是小事。

不過,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變化可能是進化得更快的結果。因為我們知道嬰兒出生之後,身上的骨頭多達305塊,這些骨骼大多以軟骨的形式出現,生命是很神奇的生命體,為了保護新生兒,在某些部位會多生出幾塊骨頭。
比如孩子的骶骨有五塊,可是到了十幾歲之後,隨著鈣質的增加,5塊會合成一塊,比如嬰兒的尾骨有四塊,長大後就逐漸合成了一塊,比如嬰兒有兩塊髂骨,兩塊坐骨,兩塊蹠骨,但成年以後,六塊已合併為兩塊髖骨。
孩子小,多生幾塊軟骨,可以使身體的柔韌性變強,小的時候,由於身體平衡性較差,經常摔倒,有了這些軟骨的保護,活蹦亂跳摔倒的孩子才沒有那麼容易骨折。

如此看來,人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會根據自身情況不斷進化,一些沒用的器官骨骼會逐漸融合退化,比如咱們體內的闌尾,就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消失的一個器官。
那麼,中國人缺少的那兩塊骨頭極有可能是進化的速度快一些,把體內中一些沒用的骨頭淘汰掉或融合,而歐美人由於進化的速度放慢一些,因此那兩塊骨頭仍然保留著。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現在的人類依然處於不斷進化中,將來很有可能身體內還有一些作用不大的骨頭會逐漸被進化淘汰掉,也就是說,未來的人類骨頭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少。

2、跟環境有莫大的關係
歐洲人大多生活在寒冷地方,特別是古代的歐美地區,常年受冰雪覆蓋,氣溫低下,低溫的環境會使人體的新陳代謝變慢,相應的,進化的速度可能會慢一些。
歐洲人的嬰兒出生也有305塊骨頭,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骨頭融合的速度變慢,到了成年期,還沒來得及把第五腳趾骨頭的軟骨融合,軟骨就被鈣化變成了一塊真正的骨頭。
也有人說,因為歐美人所處的環境特殊,他們的身材高大,身體為了能夠支撐高大的身軀,於是在第五腳趾上多生了兩塊骨頭,可以起到更強的支撐作用,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保持平衡。

3、與飲食習慣有關
遠古人類歷經三次遷徙,有的人遷徙到了歐美地區,那地方遠離赤道,日照時間短,再加上冰天雪地,植物難以生長,於是那裡的人類為了生活,大多以肉食為主,他們吃牛羊肉,喝牛奶,為了抵禦嚴寒,還要喝酒。
這些飲食習慣使得它們吸收了更多的鈣質,以肉食為主,會使身材變得更加高大,因此,第五腳趾的軟骨極有可能很快被鈣化,而保留了下來。
而亞洲人大多處於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區,氣候溫和,適合植物生長,大多數亞洲人以植物為主食,吃米飯、麵食,肉蛋奶類的攝入量比歐美人少很多,因此,身材顯得矮小一些。
以植物為主食,鈣質的攝入量會減少,因此,容易出現鈣質不足,軟骨無法概化成真正的骨頭,慢慢地,這些多餘的軟骨就會退化,被淘汰掉。

4、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細胞核中有著遺傳物質DNA,而基因是DNA上的一些片段,人類在生殖繁洐的過程中,遺傳物質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不過,遺傳物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基因組的DNA分子也可發生突然的可遺傳性的變異,這就是基因突變。從微觀上看,是基因在結構上,鹼基對組成或者排列順序方面產生了改變。
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分子進化中性學說。他的觀點是,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有利的基因突變,也會出現一些不利的基因突變。
當然,這種好的、壞的基因突變都是很少發生的,還有一種突變是中性的,就是對身體不好,也不壞,這就是中性突變,這種中性突變並不會影響蛋白質和核酸的功能,不會造成人體缺陷,因此,會在體內被保留了下來,然後一代代傳承下去。
比如,在遠古的時候,假如有一隻南方古猿生育了兩個後代,一隻古猿滿身毛髮,而另一隻古猿沒有毛髮,在那時候,智人沒有毛髮,也就說有毛髮的那隻古猿可能是基因出現了突變,如果這種變異能夠適應環境,他的這種特徵很有可能遺傳給了下一代,於是後代身上就多毛。
如果亞洲的遠古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有人產生了基因突變,這種突變剛好就出現在第五個腳趾上,突變的結果並不會影響人們的行走及運動平衡,因此就被保留了下來。
而歐美人的祖先沒有這方面的突變或者有過這方面的突變,可是發現並不適合環境的生存,於是那些突變的人被淘汰掉,沒有把這特徵遺傳下來,於是就保留了兩塊骨頭。

結語:
生命是神奇的,存在就是真理。不管歐美人是206塊骨頭,還是亞洲人204塊骨頭,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沒有感覺到哪方面的不便,就意味著彼此的這種狀態都是好的,沒有誰更高等誰更低等的說法,也不用為自己缺少了兩塊骨頭而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