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地部分企業實行4.5天工作制!

2025.03.15
本文字數:274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繆琦
與大疆、美的等大廠嚴控加班相呼應的,是近日部分浙江民企開始自覺推行4.5天工作制。
強制下班、提前開啟週末的趨勢在我國顯現,迅速登上熱搜。
這樣的現象有何成因?能否大規模推行?
讓一部分人的時間先“富”起來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今年的全國兩會,關於“反內卷”的舉措建議也備受關注。
而具體到各個相關企業,從加班到嚴控加班,再到4.5天工作制,趨勢興起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背後不僅存在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環境等因素,也有不同公司因時制宜的自身需求與主動性。
“既有市場自身的呼聲,也有來自外部的壓力。”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宇波對第一財經表示,“內卷”和競爭激烈,是人才市場長期熱議的話題。因此,減少勞動時間,增加閒暇時光,趨勢興起就很容易獲得認可,也具有內生的動力。
與此同時,這也是市場演進所形成的自然需求,可以在其他發達國家找到相關印證,比如日本。詹宇波解釋說,曾經處於快速經濟發展時期的日本,也經歷過這樣的演變,還由此延伸出了一個概念,即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人們的收入增加,就會讓工作的機會成本提高,從而讓閒暇時光變“貴”。
根據詹宇波的觀察,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當下,不少中國外貿企業在出口產品時,也受到了來自歐盟等地的相關限制或貿易保護,即不接受有加班記錄的產品出口,從而提高了中國產品進入的壁壘,“這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又形成了反向的促進和倒逼,從而和現在的呼聲或反思形成了呼應”。
“我們其實在去年12月就已經策劃好了,特意安排在2025年農曆新年前釋出,算是給全體員工一個驚喜。”作為率先推動4.5天工作制的製造貿易企業,浙江動一新能源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竺建達告訴第一財經,他們落地4.5天工作制已有兩個月。目前只針對產品經理、ID等設計類崗位,目的是讓他們自主支配的時間先“富裕”起來,從而提高創意質量。“自由度高了,他們的主動性也不一樣,自發組織了很多學習活動,是工作、學習都兼顧了”。
竺建達認為,公司推動工作制改革主要是考慮到傳統制造型企業的流程化工作模式並不利於設計類的員工發揮創意。而公司從工貿一體向品牌化轉型提供了重要基礎,在這樣的過程中,公司整體的組織能力和高績效人才厚重度有所提高。
位於杭州臨平的“跨境鞋服第一股”子不語集團有限公司也在今年2月開始實施4.5天工作制。用公司CEO陳才雄的話來說,愉快的職場體驗更能激發員工的創造力,這也是公司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這種考慮下,員工平均年齡在28歲的他們推行4.5天工作制,以激勵員工提升工作效率。不過,目前實施的4.5天工作制並非強制。完成既定工作任務的員工,週五下午可以選擇休息。
對這家公司而言,扭虧為盈的業績是實行4.5天工作制的契機——2024年,該集團年度淨利潤將達到約1.4億元至1.6億元。其背後的動力同樣是品牌化戰略轉型。據陳才雄稱,2022年上市前,公司實行一週雙休一週單休的工作制度。2023年,集團在業績下滑、出現淨虧損的壓力下開啟戰略轉型。除了調整存貨結構,佈局新興市場、聚焦打造多個核心品牌等策略之外,透過運營管理的智慧化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效能。
傳統制造業是否合適?
就當前的實踐而言,4.5天工作制還主要存在於貿易和設計領域,或科技含量、產品附加值相對高的產業。那麼,對於傳統的製造業來說是否合適?
詹宇波認為,當製造業的標準化流程以及自動化、智慧化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就會減少對於人力資本的投入和依賴。但對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企業,要想增加產值和收入,一方面需要持續提升製造水平,提高產出效率;另一方面,仍然較大程度依賴人力及勞動時間。“客觀地講,如果減少了勞動者的勞動時間,考慮到產出和勞動時間掛鉤的話,相應產出也會降低,不一定所有企業都能接受”。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不同地區或行業的勞動者收入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異。這意味著,有些地區的勞動者可能願意增加勞動時間,犧牲閒暇時間。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主要吸納了這樣的人群。因此,詹宇波提出,4.5天工作制在製造業並不適合強制推行,更應該是企業自願為之。
竺建達表示,公司的製造工廠執行的並非4.5天。為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工廠端的做法是進行薪酬改革,把壓力傳遞給管理團隊,透過提升滿勤效率,來提高小時工資。考慮生產的特殊性,他們在確保整體效率不變的前提下,透過排班、輪班的方式,既保證產能交付,又保障一線員工的基本權益。這樣的改革,使得藍領崗位“招人難”問題不再,“今年2月底我們就已經完成了招聘目標,對工廠端是個很好的開始。”
事實上,根據公開報道,早在2020年7月,浙江嵊州就出臺政策,開始試行4.5天彈性工作制,但最終落地並不理想。嵊州第四次經濟普查主要資料公報顯示,2018年末,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佔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9成左右。在法人單位中,第二產業從業人數佔比約76%。位居前兩位的行業分別是製造業(約佔41%)和建築業(約佔35%)。
對傳統制造業而言,當前更迫切的因素是國際貿易壁壘的要求,這使得企業不得不對工作制度進行調整,並在供應鏈的效率提升上下功夫。
據潮新聞報道,樂清法拉迪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巨榮表示,海外客戶對他們員工的職業健康保護越來越重視。如果達不到要求就無法透過供應商資格評定。這也讓客戶的要求成為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倒逼他們花更多心思去改善員工職場待遇、讓科技賦能生產線。
中企的品牌化和國際化戰略升級,也是主動擁抱工作制改革的動力。
竺建達說,從品牌的國際化看,4.5天工作制更能吸引創意型人才。他們可以選擇靈活的作息時間,去寧波、杭州、深圳甚至海外的分公司辦公,也可以選擇去各類展會、博物館、旅遊景點等地獲取靈感。
“針對關稅挑戰和經濟下行,我們還是會堅持走品牌化出海道路,堅持產品原創和技術創新。”竺建達透露,除了品牌和產品做好“出海”外,公司也會去海外佈局生產基地,以應對關稅的挑戰並降低整體的物流成本。同時,還會在部分核心區設定當地的銷售和市場團隊,提高整體的品牌營銷能力。未來,不一定會繼續縮短工作日,但會考慮靈活辦公的模式。
在詹宇波看來,製造業的升級對於效率和就業的平衡提出了更大的考驗。
“最怕的是兩者不協調。”他認為,如果大規模的自動化提升了產出效率,而製造業人力需求下降之後、服務業又沒有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那麼就會導致勞動者獲得收入水平低或者是就業水平低,因此需要重視二者間的平衡。比如製造業在逐漸增加自動化水平的同時,要透過服務業為從流水線上退下來的工作者創造新的崗位、提供良好的收入,進而透過消費消化生產效率提升帶來的產能增加,提振消費,從而進入良性迴圈。
微信編輯 | 生產隊的驢(拉磨版)
推薦閱讀

一地官宣!生育三孩及以上補貼10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