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AI輔導孩子閱讀?

課外閱讀的三種做法和缺點
閱讀算是課外學習的常見活動。一般三種做法。
第一種是給孩子上精讀課外班。
小學生課外班通常以素質教育為主,帶孩子讀一些淺顯的經典古文,或者用淺顯的方式來教授相對艱澀的經典作品。中學的閱讀課主要是包含在語文同步課裡,學習做閱讀理解題和應試作文。
但是語文報班的少,因為補習效果沒有數學和英語那麼明顯。
第二種是自己在家學。
要麼是找一些影片或者音訊網課讓孩子自學,要麼就是父母拿一些閱讀的教輔給孩子講課。
這種做法的缺點就是特別費媽。因為網課自學效果不佳,父母輔導又不專業。 
第三種就是讓孩子自行閱讀。
這種做法家長孩子都輕鬆,但是對選書要求很高。但凡書的難度、主題不適合孩子,孩子就不願意讀。而且這種做法更適合泛讀。因為很少有孩子在課外自行閱讀的時候,還會去想著推敲詞句,歸納主題思想、段落大意等等。
所以,如果老師讓孩子做點字詞摘抄,孩子家長都會叫苦不迭;如果是手抄報讀後感之類的,那更得吐槽了。
老師可能不理解:做字詞摘抄和手抄報比精讀課更費事嗎?不是。比報班更費錢嗎?也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這不是家長自己主動想幹的。
那有沒有一種辦法,大家既輕鬆,又能夠讓孩子讀得更細緻,也可以應對學校的作業呢?
用AI。
之前我在BetterRead的文章《怎樣用AI輔導孩子?》裡介紹了AI大語言模型的三種用法:英語答疑、語文基礎字詞複習以及數學計算題練習。今天想分享一下我是怎麼用AI幫助我家小朋友鬧鬧閱讀的。
讀什麼
閱讀有好幾種,比如精讀、泛讀、誦讀等等。我用AI主要是給孩子做輕型精讀。
具體來說,相比泛讀,要讀得更細緻,也會詞彙,會和家長討論。相比正式的精讀,沒有那麼複雜,家長和孩子都不累;相比誦讀,則不一定要求文章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只要求文通字順。
我先拿了幾套書讓孩子選,比如《射鵰英雄傳》、《少年讀史記》、《課本里的古詩詞》等等。鬧鬧選了《課本里的古詩詞》。
也有家長讓孩子讀科普讀物。還有家長問,讓孩子讀《教學全解》之類的教輔可以嗎?
我的回答是因人而異。雖然讀教輔還津津有味的孩子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我自己上中學的時候就曾經每天邊吃午飯邊讀《新華字典》。
但是總體來說,我發現適合輕型精讀的書大多是非虛構讀物。它們的主題和課內知識有一定關係,所以和學習能夠掛上一點鉤。雖然內容不乏趣味,但是有陌生字詞以及比課文稍微複雜的長句型。
總之,這樣的讀物孩子不怎麼排斥,但也不致於特別積極甚至沉迷,還是需要費點力才能讀懂。
怎麼學
在很多家庭輔導的時候,“講”這件事佔的比重很大。
因為大家一般會延續傳統課堂講授流程——父母講一遍然後孩子再讀,或者孩子先讀,然後父母再來講,然後孩子再做一些作業;或者先看網課或者聽音訊,然後再讀,再做作業。
其實,“講太多”可能是家庭輔導失敗的原因。因為家長不是專業教師,不一定講得好。如果孩子反覆表示不理解,講這個過程對雙方來說都是折磨。讀和作業就更難推進了。
所以我改了一下。
我先讓孩子自己朗讀。朗讀一是為了體會文字的韻律和節奏,二是為了讓讓其更專心,三則可以讓孩子關注到陌生字詞。
泛讀的時候,孩子遇到生詞和生字往往會跳過去,只是大致猜測一下意思就夠用了。隨著大量閱讀多次遭遇到相關字詞,孩子才會逐漸深入理解其意。所以,透過泛讀來學習字詞的學習會很紮實但也比較慢。
朗讀就不同了,你跳不過去啊。
讀一遍以後,我讓鬧鬧把讀不出來以及不明白的地方圈出來。
圈出來以後怎麼辦呢?以前問爸媽,現在直接找AI了。輕鬆吧。
這時,問題就出現了。
比如,有一次在朗讀《課本里的古詩詞》時,鬧鬧發現自己打不出生字。因為他不會發音,就不能用拼音輸入。他也不會五筆字型,所以他還是要先來找我。
在書裡,作者提到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水二首》裡第一首詩裡的句子——“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這裡的“欻”鬧鬧不會讀,也就不會打字。
我也不會。所以我建議他問問AI:《望廬山瀑布水二首》裡的第一首詩是什麼?
他問了ChatGPT。ChatGPT每次都給他第二首詩,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於是他又去問了Kimi,kimi只給了半首。又要求了,才給了全文。
於是他又去問了豆包,豆包給了全文。
然後,就找到了“欻”這個字。再複製下來,貼上在對話方塊裡,問AI怎麼發音。
ChatGPT說,讀作chuā。
Kimi說,“欻”這個字有兩種讀音,分別是chuā和xū。在李白的詩句“欻如飛電來”中,應該讀作chuā。
豆包說,“欻” 在詩中讀音為 “xū”。這個字是一個象聲詞,在這裡用來形容廬山瀑布像閃電一樣快速出現的樣子,生動地表現出瀑布的動態美和速度感。
再去搜索百度教育。百度說:發音為“chuā”的時候,才是象聲詞;發音為“xū”的時候,是文言文,意思是“忽然”。 
鬧鬧說:“每個AI都很自信,但是誰是對的呢?”
我建議他去查古詩文網。這是姐姐朵拉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經常用的網站。裡面說,“欻” 在這首詩中讀音為 “xū”。
古詩文網也不權威。但是,由於手頭沒有《古漢語常用字詞典》,他也無法最終確認這個字怎麼讀。
這件事告訴鬧鬧,AI並不是萬能的,也不一定是準確的。要獲得準確的資訊,首先要去找可靠的信源。如果沒有確定可靠的信源,就要找多個信源來比較。
這裡我要說明一下,AI的功能遠大於搜尋。鬧鬧也不只用AI來查詢,也會詢問其他問題。AI的優勢是可以基於其蒐集到的資訊做很多推測,可以不斷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耐心地和孩子交流。
持續保持耐心,才是AI在輔導孩子方面最重要的功能。
總之,解決自己的問題後,他就自信滿滿地帶著書來找我了。
因為他要給我講。是的,我是學生,他是老師。我提問,他介紹。
我的提問可能圍繞他畫圈的詞彙,也可能不是。有的問題我知道答案,這樣我就會和他多聊一會。不知道的,我也可能根據他的回答再追問一下。他如果不知道,會重新去查,然後告訴我。當然,他也不會只用AI。
聊完以後,還有一個後續總結。他會把所有查到的資料備份起來,這就是他的學習筆記。
如果以後遇到不同的地方,他可以去學習筆記查一下。如果以後老師需要課外閱讀打卡,摘抄好詞好句之類的,他就可以從裡面選了。
總之,把我講他聽改成我問他講,把抄寫改成複製貼上,大家就輕鬆了。不變的是閱讀、提問、查詢和思考。 
注意事項
這就是最近幾個月我們家的實踐了。如果你也想用AI給孩子做點閱讀,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用網站而不是手機APP。
我發現好多家長喜歡用AI的APP來輔導孩子。
APP有兩個問題。一是通常家長來使用,這樣其實不適合推動孩子利用AI來自學,家長也不能完全省力。但是如果讓孩子用APP,就很容易讓孩子習慣使用手機。 第二個問題是,使用APP會把人和某個A I直接鎖定,因為人不會下載或者長期使用多個AI來實現單一個功能,往往是一個功能只用一到兩個APP。用電腦就不同了,我們可以同時利用多個AI來學習和工作,還能進行比較,取長補短,助力獨立思考和獨立決策。
第二,逐漸把學習的控制權教導孩子手裡。
如果孩子合理利用AI,可以得到的很多回答,會遠超出父母能給的。但是父母一般不願意,因為擔心孩子會濫用手機和電腦。所以還是需要把握一個度,如何既讓孩子學會自學,又不至於沉迷上網沉迷手機。我家所做的,就是電腦共用,每個人一個賬號,並且開機密碼由大人掌握。所以孩子獲得的是用電腦的時間,而不是電腦使用權。
第三,做減法而不是加法。
在用AI輔導孩子閱讀的時候,有些家長首先想到的是讓AI把挑選的文章變成閱讀理解測試題,讓孩子做。這其實是用AI來做加法。這樣很容易打擊孩子的閱讀興趣,而且不一定有效。為什麼不會有效呢?因為閱讀理解是一種非常本地化的考試題型,不同學段、不同學區的題目,出題人的思路和評分標準是差別很大。AI出題,還到不了那麼精準的程度,反而可能會誤導孩子。
第四,把AI當作學習夥伴而非權威老師或者萬能輔助。
對孩子來說,AI可能就是一個學習比較用功,掌握資訊比他多,態度比較好的同伴。這個同伴會幫忙,也會出錯。他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對我這個家長來說也是如此。在閱讀這件事裡,從讀、查、講、問、查再到最後總結,AI只是在其中某一個環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絕不是包攬一起的。
躺平在AI上是不可能的,也是很危險的。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