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夏天,多地創下高溫記錄和降水記錄。不止是中國,各國都拉響了氣象預警。
關於天氣的熱搜一再表明,氣候很不對勁。極端氣候除了讓我們身體不適,還會顯著影響部分生活品和大宗商品的價格,隨之而來的還有火災、水災、乾旱、電力緊缺、農業受損等。與此同時,大國博弈沒有絲毫緩和的跡象,地緣政治敏感地區潛藏高風險,全球經濟短期內也沒有回暖的跡象……
不能再以平常年景的思維去分析預測形勢了。時代主題早已從和平與發展切換到鬥爭與生存,全球處於“非常態”,很多“常態”的思維和路子都不管用了。
還記得是2022年夏天,全球極端高溫之下,任正非說他感受到了強烈的寒意,還說要把“寒氣”傳給華為每個人。網友們很有才,造了一個新成語——“任公示寒”。雖然過去了兩年,但這個寒氣恐怕依然還在。
就當前極端氣候對局勢的深遠影響,以及任正非的“寒氣”,斐君從七個角度談幾點看法。
1)
氣候安全這個課題,將越來越重要。氣候安全關乎糧食安全,關乎水資源安全,關乎生態安全,關乎能源安全,關乎重大工程安全,關乎經濟安全……氣候安全的影響和重要性是全域性性的、前置性的、系統性的!
要加強對全球氣候大週期演變的研究和應對,歷史上,氣候曾多次徹底改寫一些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2)
無論是疫情,還是極端氣候下,超大城市都非常脆弱,從那年的武漢,到2021年的鄭州,再到今年極端高溫下的大城市……這些都給我們的城市化提了醒,不能再攤大餅發展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
且不說病毒和災害天氣,一旦敵人實施電網攻擊,癱瘓了電網,超大城市就變成死城。未來,超大城市有四大危險:一是病毒攻擊;二是網路攻擊;三是電網攻擊;四是極端天氣攻擊。
3)
極端氣候常態化對全球局勢的影響,極其類似於明朝末年的“小冰期”。當前全球局勢紛繁複雜,極端氣候與其他因素相互疊加,也可能會導致全球局勢發生突變。
極端氣候的影響,要結合全球能源短缺、糧食短缺、全球通脹、經濟蕭條和非典型戰爭等一起來分析。
比極端氣候更讓人憂慮的,是全球糧價和全球糧食短缺。這三者是高度關聯、相互影響的。不規律的氣候變化,更讓糧食生產和糧價雪上加霜。
4)
類似的黑天鵝和灰犀牛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地緣政治危機、全球債務危機、美元危機等等。當前世界政經局勢,可以用“1929+2008”來概括,即1929年大蕭條前夜+2008年次貸危機。
網上各種段子。比如,今年可能是過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也許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這個段子,2021年傳過,2022年傳過,2023年也傳過,今年依然有人在說。
這反映了很多人的不確定感和對未來的預期。而且這種心理預期與現實是相互影響的,可以說先有現實,再有預期;也可以說,這種預期將加劇某種現實。
5)
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病毒和流行病需要高度警惕。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歷史上瘟疫的出現,很有可能是物種遷徙的結果,由於氣候變化,原本在某個地域的物種遷徙到新的地域,觸發了跨物種病毒傳播的可能。
歷史上氣溫變冷的時候,蒙古高原的老鼠喜歡成群結隊南下,把鼠疫傳播至華北,比如東漢末年和明朝末年華北都發生過鼠疫。與之相反,氣溫變暖時位於熱帶地區的生物也可能會北上,這也增加了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機率。
公元14世紀,由於氣候變冷,大量老鼠從東歐草原湧入西歐,引起了黑死病(鼠疫)。16世紀,西班牙入侵美洲,由於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之前幾千年沒有發生過交流,印第安人對歐洲人攜帶的天花病毒毫無抵抗之力,大量人染病死去。
對於氣候變化——跨物種交流變多——瘟疫出現機率增加的可能,要高度重視和警惕。
6)
氣候大週期的變化,對能源供應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以我國為例,不少分析認為,未來雨帶將逐漸北移,這就意味著南方地區的水電供應可能不再穩定;2022年川渝地區的缺水缺電,已經做了一次預演。還有分析認為,隨著全球變暖,西風帶可能會發生紊亂,我們北方地區風力發電的穩定性將受到影響。
我不是氣象專家,這裡只是提出一種可能性,相信氣象和能源部門已經有研判和預案。
7)
儘管極端氣候下,美西方也是受害者,但仍然要警惕“氣象武器”。氣象武器,曾一度被認為是空穴來風,很多人嗤之以鼻,認為是“封神榜”。但是,一些國家的種種行為讓我們不得不警惕。
某國公然拒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禁止將影響氣候手段用於軍事目的公約》。原因很簡單,各種報道都指向它正在研究氣象武器。而且還在阿拉斯加建立了專門進行利用高頻電磁波對高層大氣進行束控的研究,即達到所謂的“呼風喚雨”、改變氣候的目的。該專案被命名為“HAARP”,一旦該武器研究取得突破,意味著可以人為引發颱風、暴雨、海嘯等氣象災難,以起到打擊對手的目的。
面對這種對手,我們一定要有底線思維!底線思維!底線思維!
結語:
我多次說過,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每天早上醒來,發生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再次引用劉慈欣一段精彩至極的話:
在過去的三十年,人類社會處於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一直在平穩的發展中,雖然地球上不斷有區域性的意外和波折,但並沒有一個全球性的事件打斷這種的程序。這就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幻覺:社會的發展將一直是這樣直線型的、平滑的、可預測的,但2020年全球疫情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幻覺。
縱觀人類歷史,世界性的重大意外事件其實是一個常態,它們在歷史上不斷出現,從黑死病到兩次世界大戰,歷史的走向不斷被這些意外所改變,有些意外事件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與此相比,我們所經歷的平穩發展而沒有重大意外的這三十年,反而是一個例外。也正是在這三十年中,我們漸漸養成了對未來的一種直線思維方式,這是很危險的。
劉慈欣所說的直線思維方式,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包括一些智庫。他們針對目前新形勢,開出的依然是老方子。他們沒有意識到世界的邏輯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
不確定是唯一的永恆。現在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比的就是各自的承受力。我們將迎來一個比爛的時代。接下來將一起熬苦日子,誰撐下去誰就贏了。
天之將明,其黑尤烈。當前,燈塔國正在加速衰落,在其觸底之前,世界都不會好轉。而且在其觸底的過程中,一定會拼命抓住一些東西,拼命拉上陪葬,衰落時的瘋狂是非常嚇人的,也是高度不理性的。今天,任何以常識和理性去預測燈塔國的文字,都是垃圾,不用看。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按下了快進鍵。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要穩字當頭,穩定工作,穩定家庭,穩定健康,穩住錢袋。
儲糧儲草,準備過冬。
重要提示:
最近不少讀者反映,訂閱號列表裡看不到斐君文章了,問我是不是停更了。其實不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觀點的“星標”使用者或常讀使用者,就收不到斐君推送的文章了。這意味著,您可能隨時和斐君失聯。
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星標”斐君,操作很簡單:
1.點選文章標題下方的藍色字“斐君觀點”,進入公眾號首頁;
2.點開右上角的“…”
3.點“設為星標”。
就可以啦。煩請設定一下,我們相約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創好文,敬請關注“斐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