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印“天選之地”大對賬

作者:東方某
來源:地緣與衝突
全文4631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中國、美國、歐洲、印度都是人類文明的中心區域,都有承載農業發展的大平原。
但四者之間平原面積大小不一,氣候條件有差別,其素質條件褒貶不一。
今天我們透過“對賬”的方式來看一下中美歐印的平原誰才是“天選之地”
人類在文明各個階段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能力是不同的,每個文明階段都有最適合的地理板塊。
比如,遊獵時代的森林草原過渡帶最適合人類生存,古典農業時代就變成了山前沖積平原水澆地(如都江堰),而工業化時代,大平原旱地最適宜開展機械化農業。
地理環境也遵循一代版本一代神”。
本次“對賬”我們選取對人類文明形成最重要的古典農業時代片段,即地理大發現之前的農業時代。
這個時候的人類已經掌握了很多農業技術,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大,全球各地的農業潛力仍是由先天地理稟賦決定。
對賬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農業潛力由什麼決定的。
“天選之地”決定因素
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溫度、降水、光照、土壤肥力、種子資源等等,但忽略掉可以人為改造的,綜合一下只有兩大因素:氣候、土壤。

氣候和土壤這兩大因素是自然地理的底層因素。
更進一步歸納,土壤肥力也有相當部分由氣候決定,比如熱帶雨林的“淋溶效應”讓土壤貧瘠,而寒溫帶的半乾旱草原則容易形成“黑土地”。
這兩大因素中,真正決定農業“天選之地”的主導因素是氣候。本文將從氣候角度來評價中美歐印平原的優劣,並順勢從宏觀上對全球各地是否適宜古典農業做點評。
分別挑選中國的華北平原,美國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波德平原和印度的恆河平原作為代表,並以其農耕區域中心城市為氣候選取物件。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喚起久遠的地理記憶,比如我國氣候的雨熱同期,並知道這種氣候是最適宜農業生產的。
但我猜測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雨熱同期”的真正含義,也意識不到這種氣候的真正威力。
我在這裡提前放話:我國雨熱同期的氣候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它完美契合了古典農業的生產需求,是世界其他任何氣候都不能比擬的,是王炸中的王炸。
瞭解這種氣候的威力,就能明白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的碾壓優勢,就知道是什麼支撐了我國如此輝煌璀璨的歷史。
可能有小夥伴持懷疑或反對意見,比如說美國的大平原不也是“雨熱同期”嘛!印度的平原是不是也算“雨熱同期”?
再比如,就算你的氣候強點,但你平原面積不大啊,華北平原和世界其他大平原比起來沒有任何優勢啊。
莫急,接下來本文將把“雨熱同期”剝開揉碎了對比分析,並以此標準點評美、歐、印的平原氣候不足在哪裡。
且看,雨熱同期的特徵是什麼?
首先,夏天要熱
這看起來是一句廢話,夏天熱死人的地方多了去了。
但這確實是農作物(主要為穀物)快速生長成熟的必要元素,看看夏季農作物生長速度就知道了,那是一天一個樣。
這個看似很普通的條件,地球上還真有很多地方達不到,而且是如今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方,比如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以柏林為例,其夏季日間均溫都不超過25℃,全年積溫就更不夠了,而我國華北平原夏季普遍超過30℃,恰好是農作物生長迅速的區間。

所以波德平原在古典時代並不適宜種植業發展,相似的還有愛爾蘭-大不列顛,以及廣大的東歐平原。
所以歐洲文明發端於緯度較低的地中海氣候區,古羅馬、古希臘才是當時歐洲生產力比較高的地方。
北緯50°以北的歐洲當時還是遍佈黑森林、沼澤的爛地,德國北部靠遊獵生存,波蘭人還在到處撿琥珀,大不列顛島只能牧羊,全島只有區區數百萬人。

直到地理大發現之後,耐寒的土豆傳入歐洲,英國、荷蘭、德國北部、波蘭、俄羅斯等地才搞起了大規模農業別誤會,不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大種植,糧食只是種土豆。
直到今天,這些地方的主食還是各種土豆花樣吃法,食譜匱乏的一批,以至於有個流傳甚廣的名梗:英國殖民了全世界,卻沒有帶回去一本菜譜。
沒辦法,英國當時只有土豆產量能養活人,緯度低些的法國、德國巴伐利亞還能種點小麥雜糧之類的,啃啃法棍,雖然產量也不咋地。
除西歐之外,世界上某些低緯度的高原也熱量不足,比如四季如春的東非高原,雖然全年積溫足夠,但是日間溫度不夠高,也不適宜傳統穀物生長。
條件更差的還有青藏高原、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高寒區就不點評了。

總結起來,中美歐印中只有歐洲熱量條件最差,但歐洲的地中海氣候區熱量不差,只是沒啥大平原。
現代社會習慣性認為不冷不熱是好氣候,是養人的,但古典時代能產糧食的地方才宜居,宜居的標準是由農作物來決定的,哪種氣候能多打糧食,哪個地方才宜居,可不要抱怨夏天怎麼那麼熱了。
其次,雨熱同期
雨熱同期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夏季高溫的時候也下雨,高溫和水分配合絕佳,農作物嗷嗷的瘋長。
但大多數人忽略了隱藏的意思,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不熱的時候就不要下太多雨了。
第二,不下雨的時候就不要熱了。
看起來有點拗口,實際上這非常重要,我舉兩個例子就知道了。
比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它是全年多雨,深秋冬天也經常下雨,大不列顛的留子應該深有體會,整日悽風苦雨的。
還有美國東南部的“季風性溼潤氣候”(也叫亞熱帶溼潤氣候),雖然這貨也帶有季風倆字,但和東亞季風區可不是一回事,最大的不同即是這地方冬天也下很多雨。

對土地來說,全年多雨會讓“淋溶效應”加劇,表層土壤養分流失嚴重且表土呈現出強烈的酸性,也就是磚紅壤,這對適應弱鹼性環境的穀物非常不友好。
美國密西西比平原即是典型的例子,其土壤酸性僅次於熱帶雨林,比我國江南丘陵的紅壤還要酸,簡直是“又紅又磚”,這種土地就不要期待有什麼肥力了。

我國華北平原的土壤就很好,弱鹼性十分適宜穀物生長,甚至我國整個北方都是弱鹼性土壤,個別地方還需要防止土地鹽鹼化。
造成中美土壤一酸一鹼的原因就是氣候中國是典型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土壤在夏季“淋溶”之後在冬天又恢復了;而美國東南部冬天也下不少雨,相當於土壤全年都在淋溶。

對穀物來說,秋冬季水分蒸發微弱,多雨則土地泥濘,透氣性極差,這基本是植物爛根的節奏,生長都難,更不要提穀物產量了。
即是在現代,美國東南部基本不能種糧食,只能種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
上一個例子解釋了“不熱的時候就不要下太多雨了”,再舉一個例子,解釋下不下雨的時候就不要熱了”。
比如全球廣泛分佈的熱帶草原氣候,還有印度三哥的熱帶季風氣候,這兩種氣候的特點是分明顯的乾溼兩季,但幾乎全年高溫。
以印度恆河平原中心的坎普爾為例,粗看降水和溫度圖,似乎有一點“雨熱同期”的味道,但細看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這貨旱季的時候溫度太高了

坎普爾12月份和1月份的日間均溫就能飆到20多度,三四月份日間均溫竟然超過40度,還不下雨,這是什麼?這是煉獄啊!
每年長達7個月的煉獄!河湖乾涸,土地龜裂,寸草不生……
所以啊,不下雨的時候就不能熱。
對比之下,我國的氣候簡直完美,雨多的時候溫度高,雨少的時候溫度低,土壤絕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適宜的溼度。
總結一下,中國符合典型雨熱同期及隱藏屬性;美國和印度表象符合,美國平原的問題是“冷的時候雨太多”,印度的問題是“雨少的時候溫度太高”;歐洲則完全不符合雨熱同期特徵,且地中海氣候區完全相反,冬雨夏旱。
插一句,冬雨夏旱的地中海氣候陽光充足,冬季降水,農業潛力尚可,只是僅能種植適應此氣候的本地物種,比如小麥、橄欖什麼的,夏季非常依賴灌溉。
還有,冬天要冷
這是“雨熱同期”另一隱藏含義。
一提到東南亞的平原,有的小夥伴腦海裡就浮現出三個字:一年三熟。
不能說不對,只能說有條件一年三熟的地方實在很少,大多數地方一年一熟都玩不明白,其很大原因就是沒有冬天。
冬天的存在對土壤和農作物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古典農業時代,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寒冬能夠殺死土壤中的害蟲、蟲卵、有害細菌等,讓春天的植物幼苗安全度過“童年”,等害蟲再次興起的時候,植物已經長大了,有了抵禦能力,這非常重要,古代可沒有農藥。
第二,寒冬讓土壤中的昆蟲休眠,顯著降低微生物活性,保住土壤中的養分,還能讓枯枝敗葉分解緩慢,進而轉化成為土壤中的“腐殖質”,增加土壤肥力,我國東北和烏克蘭的黑土地就是這麼來的。
第三,寒冬降低水分蒸發,鎖住土壤水分,如果有降雪,低溫之下緩慢融化還能調節土壤的溼度,讓農作物在春天發芽的時候有個完美開局。
第四,寒冬還是土壤肥力恢復的關鍵視窗,讓被植物、微生物、昆蟲小動物霍霍大半年的土壤喘口氣。
因為緯度適中,季風性最為顯著,我國是全球同緯度冬天最冷的地區,沒有之一。
看看,這就是為什麼我國的平原很早就能夠穩定的年年播種收穫,土壤肥力下降還不嚴重,而同時期世界其他地方還在玩輪作土地播種一兩年就要歇歇。
即使是現在,歐洲和美國有些農田還在玩輪作,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是什麼先進的農業高科技,其實是我國上千年前玩剩下的不得已。
而被吹噓成“一年三熟”的熱帶地區,更是大部分地區都不可實現,一年一熟對土地都是壓力,只有少部分水土極佳的河口三角洲水田,或者有灌溉系統的火山島超級肥力加持才有可能。

冬天要冷,這個條件基本排除掉全球所有熱帶地區,中美歐印中的印度完全不符合,中美最符合,歐洲次之。
小夥伴們,今後不要再抱怨冬天怎麼這麼冷了,“小麥冬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冬天冷了來年才能大豐收啊。
中美歐印各自缺陷
當然,沒有十全十美的氣候中國的季風氣候作為地表最強也有不小的缺陷,歐洲完全與雨熱同期不沾邊的氣候也不是沒有優點。
中國氣候的缺點是季風的不穩定性世界上最大陸地和海洋交織地帶形成的氣候受天氣系統波動影響很大,總有個別年份不是雨太多了就是雨太少了,或者水旱相繼。
以華北平原為例,水旱蝗災頻繁,平均每10年有一次重大災害,3年一小災,典型的高上限、低下限,可以說多災多難。

美國氣候的缺點比中國還要明顯,受南北通透的地形影響,寒潮和暖潮在平原上交鋒,急劇降溫升溫、龍捲風永不停歇甚至可以在5分鐘內降溫20度,簡直是弱化版的三體世界。
比如上月的北美寒潮,位於熱帶地區的佛羅里達積雪太空可見,墨西哥灣遍佈冷流雲,這相當於我國雷州半島積雪的節奏。

以至於美國原住民根本沒有創造出像樣的文明,美洲文明只能出現在中美洲的高原上。
歐洲氣候的缺點很多,比如海洋性氣候熱量不足,雨天太多光照也不足,和雨熱同期沒啥關係,地中海氣候夏天又太旱。
但歐洲氣候的優點是差的穩定,水旱災害很少,災害烈度也遠不能和中美印相比,所以歐洲因氣候災變引起的社會動盪較少,千年如一日窮的穩定。
不過,因為大災難遇,歐洲的基礎設施普遍抗災能力不強,碰到天災反而損失很大。
印度氣候的缺點除了季風不穩定之外,還有水、旱、高溫災害的極端性,相當於中國氣候災害的Pro Max版。
總結
夏天要熱、冬季要冷、雨熱同期,地球上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地方不多,僅僅是符合前兩個條件的地方只有四個:東亞季風區、美國中東部、阿富汗-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巴黎盆地-萊茵河中游

四個地區中,剔除新大陸,剩下的三個地區都有輝煌燦爛的帝國文明史,地理和歷史對應融合。
這三個地區中,阿富汗-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荒漠遍佈,古典生產力主要靠綠洲和灌溉農業;巴黎盆地-萊茵河中游冬冷夏熱不夠典型,只能說勉強及格,所以文明起步較晚。
同時湊齊夏天要熱、冬天要冷、雨熱同期這三大要素的,且還有“雨熱同期”隱藏屬性的,全球唯有東亞季風區,主體是我國。
感謝迷人的老祖宗,佔據了文明起步與發展最好的一塊地,讓我們順利發展為成熟文明。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