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不懂氣候變化,他們只知道天氣越來越熱、身體越來越不舒服了|盧輝一席第1076位講者

盧輝,臨床醫生。
這樣的病人,我們把他接回醫院搶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往往也是人財兩空的結局,因為熱射病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所以專家指南建議,應對熱射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
沸騰的氣候,脆弱的健康
2024.08.17 上海
大家好,我是來自廣東肇慶的盧輝,一位擁有16年臨床經驗的醫師。
我所在的醫院是一家二級醫院,主要服務物件是基層群眾,處理的疾病以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同時,我院是本地的120急救中心,負責本地區的急救工作。根據醫院的安排,我每年大概有1/4的時間在急診工作,隨救護車外出執行急救任務。
由於創傷急救病人的病情千變萬化,我們常戲稱自己的工作就像是開盲盒。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等待你的下一位病人會是什麼情況。有時候是在寒冷的冬天,深夜趕往高速公路車禍現場接受傷的司機和乘客;有時候是在酷熱的夏日,中午爬上沒有電梯的7樓,把中暑的獨居老人抬下來。
作為臨床醫師,多年來我關注的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病例。
直到2022年3月,在我太太的介紹下,我瞭解到自然之友的公民氣候行動計劃,也叫玲瓏計劃。玲瓏計劃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參與,自下而上地開展氣候行動。我個人比較喜歡自然觀察,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沉浸在大自然裡面是非常療愈人心的,所以我常說大自然是醫生的醫生。由於氣候行動是和自然相關的,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玲瓏計劃的學習。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對氣候變化與健康領域的理解也日益加深。我逐漸意識到,以往接觸的一些病例,實際上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聯絡。
2022年7月的一個炎熱下午,我們接到120急救電話,得知一位護林員在山上中暑。我們就抬著擔架上山,把這位護林員抬了下來。護林員說的一段話讓印象特別深刻:“我都做了幾十年的護林員了,多麼熱的天氣我都經歷過了,特別耐熱抗曬。而且在這樣的天氣下,我特意避開了最熱的中午時段,下午3點後才上山,沒想到還是中暑了。
在以前,我會把這位護林員當作一個普通病例,但是隨著氣候變化議題的學習,我發現這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一個案例:隨著氣候不斷改變,我們以前在工作中、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氣候了
氣候變化影響健康
什麼是氣候變化呢?它指的是溫度和天氣模式的長期性變化。公眾見得最多的、感受最多的是極端天氣,它往往不一定是指天氣越來越熱,有時候是熱的時候更熱,冷的時候更冷
就以我所在的廣東肇慶為例,肇慶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城市,但是近年來,肇慶的夏季越來越熱,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除了夏季的高溫,我們還經歷了頻繁的冬季極端寒冷。2016年,肇慶鼎湖山下了雪;2023年,肇慶出現了冰雹天氣。
醫學界將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疾病稱為氣候敏感性疾病,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登革熱、流感等傳染性疾病,以及哮喘、中暑等非傳染性疾病。
大家看這張U型圖,它顯示的是氣溫和總死亡率的關係,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無論過冷還是過熱,死亡率都會上升。
▲ 基於中國66個城市的總溫度-死亡率響應曲線
這是因為在極端氣候下,人體為了調節體溫,迴圈系統、呼吸系統都在超負荷運轉,導致心臟病、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急性發作增多,死亡率也隨之上升。
天氣太冷太熱不行,天氣忽冷忽熱也不行。我印象特別深的是2022年春節前後,1月份的氣溫較往年偏高,穿一件短袖就可以了。然而到了春節期間,氣溫突降,伴隨著陰雨天氣,我們的急診出車量就明顯增加了。在這期間,我們接到了許多病人,有心臟病急性發作的、有腦中風的、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此外,也有因天氣過冷而失溫導致反應遲鈍、發生車禍的司機。
在廣東,人們對氣候變化感受最明顯的還是高溫熱浪天氣的增多。2022年,我們經歷了自1961年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受影響人群最多的一次高溫熱浪。
據《柳葉刀》的一份報告,預計在2022年我國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50900人
▲ 《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2023年)》
熱浪天氣的增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中暑的病例相應增多了
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許多人有過先兆中暑的感覺,在天氣特別熱的情況下,我們會覺得頭暈、頭痛、噁心,有些人口渴、多汗、身體乏力,幹什麼事都沒勁、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也不協調,這些都是先兆中暑的症狀。
而重症中暑中的熱射病則是很嚴重的型別,近年來在公眾視野中頻繁出現。像前年北京導遊熱射病死亡的事件,還有今年印度高溫因熱射病導致多人死亡的事件。
我們常說熱射病發作時,患者的五臟六腑像被水煮過一樣。原理是高溫狀態下,人體體溫調節中樞根本不起作用,我們人體的產熱大於散熱,導致死亡率極高。在熱浪期間,熱射病的死亡率甚至可達60%以上。
我記得曾經接診過這樣一個案例。那是7月的一個炎熱中午,我們接到電話,前往農村。山路崎嶇,我們七拐八繞,到了一位老人家中。那位老人的房間周圍都是房屋,沒有樹木。進到房間裡,我們發現房間裡只有一把吊扇在轉動,儘管裝有空調但他沒有開。我們看到老人躺在床上,全身溼透,額頭冒汗,一探體溫,高達40℃。結合高溫、高溼、不通風的環境,我們判斷,他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中暑,也就是熱射病。
這樣的病人,我們把他接回醫院搶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往往也是人財兩空的結局,因為熱射病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
所以專家指南建議,應對熱射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這個病咱們打不過,所以得躲著。
除了熱射病,這些年的高溫天氣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日夜複合熱。顧名思義,白天熱,晚上也不涼快。這種熱夜導致許多人睡眠不好,我們的身體無法得到充分休息。
這種情況下,高溫天氣不單單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心理健康。急診在夏天天氣炎熱時接診量會明顯增加,這其中不少案例是由於天氣熱時大家情緒急躁,容易發生打架鬥毆。
我們有一個非常經典的“重縫”病例。兩撥人在炎熱天氣下打架鬥毆,分別來到急診縫合傷口。縫完之後,他們在急診室外重逢了。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二話不說,又開幹了,結果傷口又裂開了。我們的急診醫生又把他們搬到急診室,重縫了他們的傷口。
這不是個例。我們看這篇韓國的文獻報告,它蒐集了幾十萬個病例。這份報告顯示,隨著高溫天氣的增加,我們的心理健康和情緒會受到影響,自殺、他殺和暴力事件也會隨之增加。
在廣東,除了前面的案例外,還比較常見的是花粉過敏。廣東四季溫暖,隨著天氣變暖,花期延長,花粉在空氣中的瀰漫時間更長,濃度更高,很多原本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的患者,過敏症狀會更加嚴重。因此,在花粉過敏季節,我們急診接收的病人數量也會增加。
另一個在近兩年得到公眾關注的病是雷暴哮喘。去年,在內蒙古,一次雷暴天氣曾經導致急診室湧入大量哮喘發作的病人。雷暴哮喘是由於雷暴天氣下,空氣中的花粉、黴菌和粉塵等微小顆粒在雷電的作用下變得更細小、濃度更高,導致本身對這類過敏原敏感的人群,更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像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的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需要急診救治。
▲ 2023年9月,央視財經《正點財經》關於“雷暴哮喘”的報道
身處氣候變化中的老年人群體
透過這些病例的瞭解,我們發現不同人群對氣候敏感性疾病的反應是不同的。其中老年人、兒童、孕婦、殘障人士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他們是氣候敏感性疾病的脆弱人群
由於工作關係,我接觸更多的是老年人群體。肇慶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在當地的農村。
這是我們的一位老病號,是位在鄉村獨居的老人,他本身有關節炎、腰腿痛等多種基礎疾病。每當天氣變化時,他的身體就會提前感知,就像一個活的天氣預報。如果氣溫突然變冷或下大雨,他就會感覺不適,然後撥打120急救電話,我們就去接他到醫院。這幾年,隨著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他撥打120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由於接觸了許多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病例,我就想,除了臨床工作外,我還能做些什麼?在玲瓏夥伴的幫助下,我們開始不斷地討論。我決定在肇慶市鄉鎮地區開展針對老年人群體的氣候適應能力提升計劃
在開展計劃前,我們想做一些訪談和調研,希望瞭解肇慶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如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他們的健康狀況是否有所變化。
在訪談和調研過程中,我們設計了許多問題。我們會問他們,“老人家,你有沒有覺得現在的天氣與以前有什麼不同?”“現在的天氣有沒有讓你覺得不舒服?”“天太熱了之後,你會不會開空調?”
在詢問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老人和他們的護理人員有時也會問我們一些問題,他們會說,“醫生,為什麼現在天氣越來越熱,我以前吃的降壓藥不管用了呢?”“醫生,我的老伴有精神疾病,她需要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為什麼天氣熱的時候她吃的藥不管用了,還容易中暑?”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透過調研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存在認知和感知的錯配。坐在辦公室的人對氣候變化有認知但缺乏感知,而老年人群體由於身體狀況和經常在戶外的原因,對氣候變化有感知但缺乏認知。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氣候變化,什麼是氣候適應,不知道氣候變化對他們的健康有哪些影響。
氣候變化確實對老年人群體的健康產生了影響,這是一個真問題,我覺得可以採取行動,開展科普工作。
科普也是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們去到現場,去到老年人社群和養老院,告訴他們,我們來給你們做氣候適應的科普,但他們非常地納悶,有些工作人員和老人會盯著我問:“小夥子,你是不是來推銷的?”
我們發現當地老年人群體及其家人和護理人員,實際上不了解氣候變化,不知道氣候適應。因此,我們改變了思路,我們說我們是來進行技能培訓的,現在天氣特別熱,我們來教大家如何防中暑,有些人因為中暑嘔吐,我們跟大家講如何翻身拍背,如何吸痰,以及在天氣熱了之後,如果發生心臟驟停,如何進行心肺復甦。
他們也喜歡我們製作的情景戲劇。玲瓏的夥伴非常有才華,比如,我們想傳遞給老人的一個Tips:當氣溫超過35度時,在室內開風扇是沒有用的,需要使用空調。我們透過戲劇形式傳遞這個理念,讓老人知道在高溫下,待在室內,即使開著幾把風扇,不使用空調也是非常容易中暑的。這是我們在臨床中遇到的真實案例。
大家都知道,許多老人是比較固執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可能會覺得這麼多年,我都不需要用到空調,什麼炎熱的天氣我沒經歷過,我一把風扇就搞定了。因此,我們透過這種形式,讓老人參與,還有他們的護理人員,大家一起參與互動演繹,就把我們需要傳達的理念傳遞給他們了。
在科普專案開展過程中,我們也收集到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所以我們整理了一本《高溫熱浪天氣下老年人健康防護手冊》,並透過一些社會組織將這本手冊分享給了雲南、貴州、廣西等偏遠山區的老人使用。
掃描文末二維碼,可下載手冊
在這本手冊裡有一些具體的Tips。比如喝水的問題,這是我們訪談中、臨床中經常碰到的問題。許多人習慣等到口渴才喝水,其實這已經是缺水狀態了,口渴是我們的身體在報警。所以我們會提醒,喝水是沒有最佳時間的,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還有很多老人喜歡喝白開水,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但是夏天我們出汗量增加之後,體內的鹽分會隨著汗液流失,因此需要補充鹽分、糖分,所以應該適當飲用電解質飲料。除此之外,還要觀察尿液的顏色及尿量
還有中暑後嘔吐的問題。在臨床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非常可惜的病例,很多老人或年輕人在中暑後,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的症狀,嘔吐的時候,可能他們的家人會讓他們平躺在床上、給他擦汗。但是平躺的時候,可能導致嘔吐物誤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治療起來比較麻煩,有些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中暑嘔吐發生之後,只需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或讓他們側躺,嘔吐物就不會吸入肺部。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非常實用的技巧。
此外,在前期調研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許多老年人詢問的問題是和藥物相關的,因為人老了之後可能有許多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有些人還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我們收集了這些問題,並總結出一份老年人常用的藥物清單,這份清單包含的藥物可能會增加中暑的風險。
可能促進中暑發生的常見藥物
像降壓藥中,有一類利尿劑,它本身會促進排汗和電解質流失,在炎熱天氣下,如果降壓藥中含有利尿劑,那更容易造成中暑。像抗抑鬱藥物,它會影響人體的中樞體溫調節功能,這一類藥物在炎熱天氣下服用就需要格外小心。有時建議根據醫生的建議更換藥物或調整劑量
需要廣泛參與
我常說,我的工作就像是一個翻譯。學術界關於氣候變化與健康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公眾層面,或者說在我接觸的基層群眾中,缺乏一種能夠更通俗地傳遞這些知識的方式。因此,我覺得我的工作就是將氣候適應、人類世、氣候韌性等高大上的名詞翻譯成普通老百姓可以聽得懂的語言。
很多人問我,作為一個臨床醫師,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科普工作。我覺得這張圖片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臨床醫師常常處於疾病防治這條河流的下游,不斷地打撈生病的病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我們採取上游策略,在疾病尚未發生或處於早期階段、萌芽階段就進行預,效果會不會更好?
在開展專案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許多人對於氣候變化感到焦慮,因為在這個宏大議題面前,個人往往顯得非常渺小,力量有限。但我認為,行動是緩解焦慮的好方法
在這裡,也給大家一個彩蛋,就是在“自然之友”等機構的大力支援下,我們將在肇慶地區舉辦為期兩天一夜的“氣候與健康工作坊”,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和關注氣候變化與健康議題,加入我們的行動。
畢竟,脆弱人群實在是太多了,關注氣候變化與健康,幫助脆弱人群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大家的參與。
而且,終有一天,我們也就成為了他們。
謝謝大家。
掃描二維碼可下載

《高溫熱浪天氣下老年人健康防護手冊》

策劃丨方生 CH
剪輯丨Chaos
一本好書👇👇👇
▼ 永珍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