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和新疆之外,農夫山泉又跑出茉莉花助農新樣本

作者 | 暴雨
智谷趨勢 | ID:zgtrend
“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未來中國誰來種地?”
“誰來種地”的時代之問,其背景不僅是過去四十幾年,中國用工業化、城鎮化減少了4億農民。更應該看到的是,過去二十多年,“三農問題”都是雷打不動佔據每年的中央1號檔案。由此可知,解決三農問題有多難。
今天,人多力量大的時代早已過去,尤其是在農業領域。
你知道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有多少嗎?中國總人口為14億,農民比例不到40%,有5億人生活在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不到一半,每年生產6億多噸的糧食。
那美國呢?美國的人口為3.3億多,農民卻只有大約300萬,另外還有200萬人為農業生產提供直接服務,每年所生產的糧食超4億噸,還有超過一半的農產品出口到全世界。
為什麼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活五六十人,中國一個農民只能養活五六個人?
關鍵在農業源頭的“最先一公里”,靠科技創新,靠產業協同。與中國分散的小農經濟不同,美國農業推崇的是大農模式,讓生產端更加集中、產品更標準化,大大提高了消費者與農產品的匹配效率。而中國小農經濟佔主導的國情之下,聚集生產端要素更為困難。
不過,歷史視窗已經出現。當下,掌握開啟未來鑰匙的企業們紛紛把目光轉向農業,一邊是最潮的技術開始大規模下沉到田間地頭,另一邊是本來深耕消費端的品牌卷向供應鏈上游,為中國茶葉、果子、咖啡“造基建”,將商業價值共創的活血融入鄉村肌體,成為現代化農業的新起點。
很多人不知道,農夫山泉就是這麼一個農業領域的“基建狂魔”。近日,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紀錄片節目《共富經》播出了一期廣西茉莉花專題,聚焦農夫山泉帶動當地花農增收致富。
↑點選播放
值得注意的是,從新疆蘋果,到贛南臍橙,再到橫州茉莉,短短兩個月內,農夫山泉“聯農帶農”的生動實踐被官方媒體密集關注。作為一家對農業和農民有著深厚情結的企業,農夫山泉跑出了推動小農戶與現代化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有機銜接的一個又一個樣本。

好一朵橫州茉莉花

只要你喜歡喝茉莉花飲,無論是東方樹葉的茉莉花茶,還是瑞幸的清清茉莉、奈雪的茉莉初雪、霸王茶姬的伯牙絕弦等,那你的胃算是被廣西一個小城拿捏住了。
“世界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來自橫州”。全球60%、全中國80%的茉莉花,都出自南寧橫州。說一句這是中國最香的城市,不為過。
這座人口只有120多萬的小城,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個是花農。按年產茉莉鮮花10萬噸算,平均每個橫州人一年種出近200斤茉莉。
對橫州當地人來說,一年沒有四季,只有茉莉花開和不開的季節。每年4月至10月,茉莉花開季,橫州大大小小10個茉莉花交易市場熙熙攘攘,花農們用大網兜裝著茉莉花趕來。
奇怪的是,到了市場後,他們不著急賣,反而拿著花觀望,有的還玩起了手機,這是怎麼回事?
10月8日央視播出《共富經:好一朵飄香的致富花》節目揭曉了秘密,原來,交易市場裡花價如股價,每分鐘都在即時變化,不同的交易市場價格也有差異。地道風物文章曾提到,即便在同一天之中,花價最低與最高之間差價也可能達到5元甚至更多。
花農並不懂“博弈”這個詞,但每時每刻都身處博弈中,與天氣博弈、與收購商博弈。
為了讓交易更透明,橫州市創新上線的“數字茉莉”全產業鏈大資料平臺,成了花農們的賣花神器。“我們是手機開發了一個小程式,花農可以即時檢視各個交易市場的價格,哪個地方高或者說什麼時候會高,他就根據這個時間點去選擇交易的時間。”橫州市茉莉花產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永晶在節目中說。
然而,花農們的顧慮仍未全消,茉莉花如何能賣得上價,是他們最關心的事。“以前是那個花價低,在家的年輕人是不去摘的,收入太低,幾十斤花去(賣)是7毛錢一斤,30斤花就得21元錢回來。”橫州市校椅鎮石井村村委婦聯主席雷水平說出了花農們的不易。當這一代花農老去,未來誰來繼續種茉莉呢?
2023年 7 月,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一行在橫州考察時,見到當地花農在烈日下采摘茉莉鮮花,市場價格卻不足 20 元/斤時,極為不對稱的勞動強度和市場價格,讓曾身為農民的他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更何況,農夫山泉的本就有無糖茉莉花茶產品,想要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橫州是不可繞過去的產地。
於是,農夫山泉萌生了以價格手段牽引市場、促進農民增收的念頭。很快,農夫山泉就與橫州當地企業張一元一拍即合,在鮮花收購、窨花和茶葉拼配上進行了合作。
龍頭企業的到來,給花農們帶來了最稀缺的需求確定性。據瞭解,農夫山泉在橫州當地透過張一元收購茉莉花總收購量預估已經超過橫州產量的10%。市場遵循最簡單的供需原理,大量且穩定的市場需求,推動了茉莉鮮花市場價格的迅速提升。
可喜的是,今年的茉莉花價格突破了40多元錢一斤,這個價格是2023年7月之前的兩倍,也是歷史的新高。
按照一位農戶平均一天能採摘30斤茉莉鮮花測算,以如今的價格,每位農戶一天的收入就能夠超過1000元,比外出打工強不少。
一朵潔白芬芳的茉莉花,成為花農的“致富花”,超過萬名花農都嚐到了種茉莉的甜頭。“很多人呢,房子都建起來了,家裡小汽車也買了,確實是茉莉花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收益。”花農農小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臉上掩不住的高興。
橫州市花茶協會會長羅玉振說,以前擔心茉莉花未來沒人種,現在茉莉花價格節節攀升,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看到了希望,回到橫州成為新一代花農。
一片連一片的茉莉花田望不到邊,一代接一代的花農紮根花田,橫州茉莉花香飄得更遠,“好一朵橫州茉莉花”也成為橫州鄉村振興的一張漂亮名片。

農田間的“基建狂魔” 

農業,並不是一門好乾的活,它往往成為三大產業中前沿技術和現代商業滲透的“最後一公里”。
因為中國農業面臨的問題是系統性的,不光是務農收入低的問題。農業的現代化,既需要農業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對症下藥,也需要商業活水的注入,拉通產銷要素,這需要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農業和農民情結一直貫穿於鍾睒睒和農夫山泉的整個創業歷程,農夫山泉也比絕大多數企業在農業現代化路上走得更遠,從贛州臍橙、伊犁蘋果到橫州茉莉,從提高農產品收購價到補全產業鏈,多年下來它提供了一個農夫山泉方案。

為什麼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說到底,務農的辛苦與回報不對等。
在橫州茉莉花產業發展初期,花農們靠傳統經驗栽種,花朵小產量低,銷售渠道狹窄,哪怕花農們精心種茉莉,大夏天頂著烈日摘花,還是養不活一家人,年輕人只能被迫外出謀生。
“這個地方的(茉莉)花品質,在國內算出類拔萃的吧,(但)這個產業農民收益低,我們作為連線上游農民和下游消費者的中間企業,農夫要從我們做起,那我們要從地頭管起。”農夫山泉農產品事業部總工程師史永輝在央視採訪中說。
如何保住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最簡單粗暴的就是讓他們看得到錢、賺得到錢。
近年來,橫州大力引進茉莉花茶加工企業,以農夫山泉、張一元為代表的一批龍頭企業的到來,提振了花農們的信心,“特別是去年農夫山泉跟張一元兩個企業合作了,這幾年我們的茉莉花花價穩定,花價(也)高。”校椅鎮石井村村委婦聯主席雷水平在節目中說。
農夫山泉2023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就提到:農夫山泉堅持“優質優價”策略,茉莉鮮花使用價格長期高於當地均價20%以上,報告期內鮮花使用量是2020年10倍以上,引導當地花農種植高品質茉莉花,實現提質增收。

然而,農業“看天吃飯”仍然是最大的不確定性,一些收購商也藉此拿捏議價權,讓付出勞動最多的果農在收益分配中反而拿得最少。
在央視《對話》節目裡,鍾睒睒就曾感慨:“我本身就是個農民,所以農民的心理我非常清楚。產業起來了以後,遇到了豐年會不會開始壓價,遇到了欠年又是否開始抬價。農民對這種做法是不高興的。所以產業政策一定要配合價格保證。
於是,農夫山泉在贛州,與當地農戶簽訂收購契約,每年均以高於市場均價的價格收購臍橙,無論是豐收之年橙價大跌之時,又或是氣候災害年橙子品相參差之時,農夫山泉都堅定地按合同收購價執行,讓農民從“靠天吃飯”,搖身一變“靠契約吃飯”。還有新疆的蘋果也是如此。
在合夥的過程中,農民負責“種好果”,農夫山泉負責“賣好價”,後顧之憂被打消了不少。

更長遠來看,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但眼下短板卻無處不在,比如小而散的種植模式難以規模化,比如缺乏深加工導致鏈條短農業附加不高,比如缺乏標準和品牌導致農產品賣不上價……
一個來自農業科學家的說法:中國以全世界20%的人口,生產了50%的農產品,1/3吃掉,1/3扔掉,1/3爛掉。比如美國農產品採後儘快處理的預冷率達到60%-80%,中國幾年前還只有5%。
在橫州,當地花農們問的最多的兩句話就是“有廠收嗎?有老闆來收嗎?”“當時我們有段時間,花農種出茉莉花之後,沒有加工廠收,是比較痛苦的一個時期”陳永晶說,茉莉花種出來後需要經過加工,從一產向二產轉化才有它的經濟價值,但由於當地的加工企業規模較小,銷售渠道狹窄,品質再好的茉莉花都有爛在地裡的風險。
規模化種植、農產品深加工、標準化和品牌,這些都是現代農業的“基建”,在小農經濟模式為主的中國是急需突破的“最先一公里”。
農夫山泉跑在了前頭,並選擇了最重的模式——自己“修路”。在田間地頭建種植、採摘標準,在當地建深加工工廠,為優質農產品設標準、建品牌等等。
在橫州,農夫山泉建立了質量監督體系,從鮮花進入車間開始的每一個步驟,農夫山泉都會有技術人員進行質量的監督,在產業上游確保原料品質。未來,農夫山泉還將在橫州建立一座幹茶加工基地,進一步深入茉莉產業上游、促進產業升級。
在贛州,過去18年,農夫山泉為產地帶去了深加工產線、就業,和有關臍橙的商品化分級、品控標準體系,這條有關產業化的鏈條在農夫山泉的工廠裡實現了閉環。如今,贛南臍橙已是遠近聞名,並連續9年蟬聯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水果類第一。
要致富,先修路,農業基建建起來了,才能談後面農業致富問題。每一次農夫山泉的“落戶”,也是一次當地產業升級的契機。
一場“農民富中國強”的企業實驗
現代農業,久久為功。
在商業競爭角度,企業的行為總是想當然地被解讀成追求利潤,這沒錯,但如果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看卻意義深遠。
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產業繁榮是重點。只有產業繁榮,農民收入才能穩步增長。
今天,以農夫山泉為代表的大企業與中國社會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像農夫山泉這樣的企業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已經覆蓋了中國幾億人,它與中國社會的關係也從利益共同體進化到命運共同體。共同體意味著與農民、經銷商、消費者共進共退、共富共創。
不少行業內的人瞭解到農夫山泉做東方樹葉、橙汁的模式後,都像看個傻瓜一樣,盯著這個“異類”,因為它做的事情實在太笨重、太重資產了,投入與產出簡直違背經濟學規律。
在央視《對話》中,農夫山泉被曝光了一個“秘密”,農夫山泉做不少產品,都是以打漫長的虧錢仗開始的,做茶用了六年,橙用了八年,做水花了十年,“我們茶2012年、2013年到現在十幾年了,前六年是沒有賺錢的,但到了2021年,這個增長曲線(上來了)。”鍾睒睒說。
這在眼下產品迭代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殘酷的消費市場,作為一家商業公司,控制自身賺快錢的慾望,耐心去搭農業基建,幫扶他者共同進步,並不是容易的選擇。
但農夫山泉相信“慢即是快”的商業信仰,正如鍾晱晱說,“你只要上去了以後,它到那個時候,這個財富是你的貢獻的回報。你做了貢獻,財富一定是會回報給你。”商業是一場馬拉松,並不是比誰在出發時跑得最快,而是比全程誰能跑得更遠。
今天,卷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緊箍咒”,這個詞彙承載了太多農民、工廠、商家的血與淚,鍾睒睒卻認為,卷它有兩種卷法,一種是往下卷,產品質量下降,然後價格下來,往下卷,還有一種往上卷,就是產品質量提高,然後價格提高,然後社會的財富就增加,這是一種好的卷。
向下卷相對容易,熬死對手,然後獨佔市場;向上卷很難,唯有長期主義者才會去做的“笨活”。
對於農夫山泉而言,向上卷似乎是一種使命,龍頭企業就是要比同行走得更遠,它不僅需要在產品上創新,更需要在產業鏈中去創新,才能帶領整個行業向上生長。
農民富,中國強,當一個農業大國開始向上卷技術、卷品質,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一箇中國農民也能養活五十個中國人。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據悉,帝都深處的人也會在睡前開啟這個號。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
更多精彩經濟趨勢分析
請關注智谷趨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