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想活久久….

圖:Jean-Michel

A股進入調整階段,終於不用叨叨股票行情了。
聊點兒別的吧~~
前幾天呢,越小保給我推薦了一本書:《醫生,你在想什麼
算是一本入門級看病指南。
很通俗,不失風趣幽默。寫給普通人看病和健康建議,以及一些常見病該怎麼診斷,怎麼選擇更適合的醫生。
怎樣看病省錢,等等;
作者王興醫生,是北大第一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這本書不錯,重新整理了我挺多關於健康疾病的看法,可以聊聊~
比如,作者寫到——
醫生能治癒的疾病並不多。
因為相當大一部分疾病,是「自限性的疾病」。
啥是自限性?
就是這個病,到了一定程度它自己就會好。
感冒就是。
這個我有心得。我家娃感冒,很多醫生看診之後,有時會建議先不要吃藥。
所謂的感冒藥,並不是直接治病,而是緩解不舒服。
哪怕不吃它,感冒也能自愈,多喝水多休息就好。
只是過程會比較難受。
作者就說了——
如果體溫長期在39-40度,會容易引起其他損傷,醫生就會想辦法控制體溫了。
書裡的不少知識點,能緩解老母焦慮。
haha~

作者說:


人類真正能治療的疾病並不多。
多數看起來的治病,不過是採用了一些手段讓人扛過不舒服甚至是危險的狀態,然後一切都依靠人體強大的自愈能力。
又比如,有一個病,叫系統性紅斑狼瘡。
這是由於自身免疫能力太強,把自己的器官也當成敵人,去瘋狂攻擊了。
這個病也沒有針對性藥物。


最佳的治療,是用激素抑制免疫功能,減輕炎症分子給各種器官造成的損傷。
因為我寫理財嘛,難免關注經濟話題。
怎樣節省看病的花銷呢?
作者說,他挺喜歡坦誠的病人
像有的病人會直接告訴他——
“我家裡條件一般,如果能用醫保報銷範圍內的,儘量用醫保報銷,謝謝您。”
這種就挺好,是有效溝通。
好的醫生會在選擇藥物、器械的時候,儘可能幫你省錢。
haha,我之前帶家裡保姆阿姨去看病時,也跟醫生說過差不多的話。
醫生點點頭,給開了20多塊錢的藥。
阿姨很滿意。
作者說——
我們要尊重醫生的時間和專業知識,但不要害怕表達訴求。
什麼是你最看重的,就第一時間告訴醫生。
作者有時挺毒舌——
很多閨蜜團想著“結伴養老”,但這並不容易。
“養老小別墅是否依山傍水不是關鍵,關鍵是旁邊有沒有三甲醫院。”
一次腦梗在迅速的溶栓治療後也許就安然無恙了。
但錯過時機的話,未來十幾年的癱瘓在床、餵飯、端屎…
人性在養老這件事面前經常暴露出醜陋的一面…
伺候“癱瘓的閨蜜”,不是閨蜜養老的初衷。
於是,閨蜜是否身體健康、有無早發腦中風家族史、是否配備了充分的重疾(含長期護理)保險,也許會成為“閨蜜養老團”的入會標準之一。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增加。
這本書的作者說——
活得足夠長,疾病就成了長壽的一種副產品。
很多之前的致死病,現在可以醫療手段緩解了,讓人繼續活下去。
世界上有沒有壽終正寢、無疾而終的情況
作者回答是:

沒有。
疾病是人衰老過程中,量變產生質變的結果。
無人可倖免。
只不過以前有些病發生了,沒有被診斷出來而已。
我可以多說兩句——
壽命因素在長期理財中不容忽視。

對收息股,養老年金險…持有者來說,壽命可能會是一種福報。
用更長的生命,享受更多複利回報。
前提是健健康康地存活下去。
回到這本書,作者說——
大病不存在提前預警訊號
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絕大多數訊號,都是疾病在終末期才反映出來的。
他有個朋友體重三個月內下降了20多斤。
朋友以為是自己減肥果呢。但渾身劇痛才發現是癌症晚期

那麼,假如你想活得久久的:
定期體檢相當有必要
幾乎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常見病預防辦法。
當然,生活中也還是有些預警訊號。
一旦出現,要適當注意的!
比如,有些痣長在手心腳心上,或者有的痣最近變大了;眼瞼下垂;不明原因的發熱;大便血;焦慮等等
別大意了,儘早去醫院就診。
四 
作者給了挺多實際建議。
比如體檢,該去體檢機構還是醫院?
他說——
三甲醫院的準確度會比體檢機構更高,但就診體驗會差一大截。
所以,不妨在體檢機構做一次流程簡潔的體檢。
發現什麼問題,再有針對性地去醫院進行定向檢查。
另外。
不同體檢專案,檢查頻率也不一樣。


像甲狀腺B超,可以一年一次;
胸部CT、幽門螺旋桿菌等等,可以1-2年查一次;胃鏡是3-5年/次…等等。

作者會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釋複雜名詞:

比如描述腫瘤——

一個腫瘤,就像是秧苗上長了害蟲。一開始害蟲少,可以用剪刀把這部分去掉,這就是手術;

如果擔心這區域性存在的蟲卵以後可能死灰復燃,可以用日光照射法鞏固,這就是放療;

如果蟲子到處都有,只能噴農藥,殺死害蟲,雖然秧苗也會受影響,這就是化療;

透過高科技發現這個蟲子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標記,秧苗沒有,就可以設計一種特殊藥物定向殺死害蟲,這叫靶向治療;

最後,還可以調動秧苗自身抵抗力,來趕走蟲子,這是免疫治療的設計邏輯。
這本書微信讀書上也有,讀起來很簡明通俗~
哪怕你是醫學小白,也不會覺得枯燥。
我是買的實體書,看完感覺還蠻受用的,收穫滿滿。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離不開病痛,也難免有去醫院的時候。


多瞭解點相關知識,有利無害。
ps.
好幾處地方給我看笑了。
比如作者有一次坐飛機,遭遇強烈的氣流顛簸——
我隔壁的小妹妹叫得很大聲,但我沒有嘲笑她,因為我叫的聲音更大。
緊接著廣播傳來,說後排有乘客受傷,需要求助醫務人員。
坦誠地說,我在這一刻解開安全帶,站起身,對著驚訝的鄰座小妹說句“借過一下”,我真的有被自己裝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