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給我愛
金錢或名譽
不如給我真理
我在大學當普通人04|我與哲學的三次“和解”
我該怎麼形容我的專業呢,或許是別人口中神秘、深奧的學科,又或者是本就不好就業的文科專業中的“小眾”者呢?我與“哲學”的淵源或許只是高中政治課本上的匆匆一瞥,在那之外的第二次,便是我錄取通知書上的結果。陰差陽錯,我來到了山大讀哲學。
01
第一次“和解”
“
在上大學之前,我可以說是完全不瞭解哲學,當同學在討論海德格爾、黑格爾時,哲學對我而言還只是一個“概念”,對課上老師的解釋我也聽得囫圇吞棗,甚至迴歸到了高中的睏倦狀態。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更沒有對哲學的熱忱,從小到大都在縣城裡名列前茅的我在大學的第一學期就獲得班級倒數的成績。那是我第一次發現自己“讀不懂哲學”。
“






02
第二次“和解”

“
如果說哲學是文科,其中的邏輯證明和分析著實是讓我頭大;而如果說哲學是理科,那麼堆積的論文和書籍更是讓我不知所措。尤其是邏輯的課程,自小我就認為是一個偏於感性的人,比起理論和邏輯我更傾向於情感的表達,更喜歡與人的內心打交道。而噹一聲聲的“哲學是純理論性的學科”的評論傳入我的耳朵,我開始反思,哲學是否是我想要的?哲學對我的意義究竟是何?那種困惑讓我第二次意識到自己“讀不懂哲學”。
“






《瓦爾登湖》在四季迴圈更替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心路歷程,幾經迴圈,直到最終實現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

03
第三次“和解”

“
當困惑和疑慮包圍著我,我不是沒有想過逃避,可作為“強基計劃”的學生,轉專業也是不被允許的選擇。當我逐漸適應了哲學專業的學習方式之後,到來的論文競賽又一次擊碎了我。看著同班同學的優秀論文在論壇上發表,而我耗費心血撰寫的論文卻被否定的時候,我又一次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讀懂哲學”呢?
“








而如今,在一次次的否定與懷疑之後,我突然意識到與其“被困”,不如選擇“與哲學和解”。當大家選擇學術道路時,我卻毅然決然的走上“與哲學和解”的另一條路。我們總被困在“大家都怎樣”或者“我們應該怎樣”的束縛中,但卻忘了第一隻有一個。比起一生的選擇與追求,我更願意說哲學在大學的這段時光裡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如果說感性是一種天賦,它讓你能體別人所想,能感受世間萬物的天籟;那麼理性則是一種能力,它讓你在情緒的支配下已經能保持清醒。如今再談到哲學,我依舊難以說我“愛得深沉”,或許我就依舊是那個讀不懂哲學的普通人,但此刻我卻無比輕鬆且堅定。


— End —
文案|溫故
編輯|溫故
圖源網路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