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哲學課的年輕人

"
在當下,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網際網路上消費哲學課。影片平臺邀請高校教師錄製面對普通民眾開講的哲學課,以及相關的討論社群,市場火爆。
在過往,哲學是一門艱深縹緲的思維學科。求助於它的年輕人,手捧一個個的問題,意識到自己是因眼界和思維定式影響,才踟躕不前。大家期待著哲學的給出破局的答案和思路。
購買哲學課的年輕人
花費了大一的週末,大學生江逢學習了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的哲學課。在網際網路上,王德峰的《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當代意義》售價1元,主要講述馬克思學說的具體內涵,並且如何解釋社會現實,每週更新,共13講。
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江逢自有一些難以憑藉自身掙脫的困境。比如“卷”。
從勤奮學習中抬起頭來,江逢發現,專業裡內卷的同學有很多和自己無法相融的特質。
學習這門課程時,江逢在學校發現卷學分式的學習十分普遍,為了提高績點,很多人重修給分高的課程。還有同學每天去自習,靠刷題來提高成績。進入大學,學習也是為了卷學分,而非以充實知識框架為目標,江逢和這些內卷的同學相處很不自然,沒什麼共同話題。這樣的生活在江逢眼裡,“是在一個圈子裡卷完,到下個圈子裡又要重新卷,其實結果怎麼樣也不明確。”
該如何從壓力中解脫出來?江逢從王德峰的哲學課裡找到了回答:放下得失,去除心中雜念,讓自己的心靈變成鏡子來反照現實,不要被現實感染。
回到現實,江逢參加了田徑隊足球隊和英語角,發現除了自己並不完全認同的評級體系,大學其實還有其他有趣的事。此外,他重新為自己規劃了未來。意識到自己很難為了畢業忍受不喜歡的課程,甚至瘋狂“卷”學習成績,他接受,併為自己制定了新的計劃——放棄保研,未來努力去外國留學。
江逢認為,自己並不是從哲學中尋求慰藉,而是真正去學習哲學的理論。哪怕王教授或其他某個人說高考失利如何,他更關注的,也是這句話背後的思想是什麼,是否與他自己的三觀相符,“只有自己透過實踐和體悟的不斷迴圈反饋,內化成自己的體系,才能真正運用發揮哲學的作用。”
他還能清楚地記得,在高一晚自習前,和自己最好的兩個朋友繞著操場散步,聊天聊得火熱。那兩個朋友很早就看過《資本論》的原著,還有其他哲學書籍,那次是聊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兩個人分別秉持著唯心和唯物的立場,一個認為物質概念是由人所定義的,另一個則認為物質是被人觀測而非定義。
江逢插不上話,但他也為這樣獨特、智慧的討論而興奮。兩個朋友的對話超出教科書物質決定意識的簡單概述,圍繞該如何定義物質的概念、如何理解人和物質的關係等等話題互相爭辯。他一直旁聽著,到晚自習開始,和朋友一起跑回教室。
聊哲學的其中一個朋友,透過強基計劃進入了復旦哲學系。各自進入新學校的第一年,江逢看到他的朋友圈,貼了一張王德峰的照片,說自己終於來上王老師的課了。
江逢去影片網站上搜索王德峰,看到了他講解《資本論》的公開課。趁著大一隻有一些基礎課程,課業不重,江逢週末回家的時候,刷完了這堂課。在他眼裡,復旦這個名頭意味著中國最頂尖的高校之一。王德峰的講解卻平易近人,講到社會生活被理性遮蔽,敢於拿自己的生活開涮,“什麼是我王德峰和復旦大學的關係?什麼是事情本身?”王德峰說,跟復旦籤合同的時候,他的內心感到無限悲涼,因為經濟法律這些範疇,遮蔽了他生活裡更真實的一面。
過去,江逢一直覺得哲學是一門只可遠觀的學科。要麼是是學校教授的所謂哲學思想,只有一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要麼靠自己去讀哲學著作,似懂非懂,難以真正進入哲學的思想。從看到B站付費課程開始,他才意識到,自己可以去跟著一個哲學家老師去學。
年輕人們對哲學態度的轉變,並非單方面的奔赴。
在當下,越來越多哲學學者走出象牙塔,在各大網際網路平臺上,透過音訊、影片的方式開課。相比在高校授課,哲學學者們設計這些面向民眾的共享課程時,對授課內容進行了貼近普通人的改造。

圖 | 姜宇輝在講座上

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姜宇輝開設自己的網際網路哲學課程前,和合作者花功夫設計了課程的名字。最終,這套課程被命名為《姜人生哲學到底》。它不定位於講述絕對嚴肅的哲學學說,而是關注普通人的現實困境,如高考失利、投資失敗、愛情難題等。在這門課的理念設定中,授課者姜宇輝提示著哲學與現實生活並不割裂,靠近哲學的人生思考,就發生在這些困難背後。
姜宇輝說,製作這門課的初心之一,是糾正社會大眾對哲學的誤解。當我們只看到哲學的抽象思辨、不食人間煙火,姜宇輝想要證明,哲學也能對人生髮揮切實的指導作用,甚至,哲學是最有用的知識,因為它所能解決的是人生裡最根本的問題。在《姜人生哲學到底》中,姜宇輝講解的每一種哲學思想,都回應了人生具體而根本的困惑,例如孤獨、空虛、迷惘、痛苦。

進入哲學的世界
在中國人過往的印象中,這也是一門艱深而縹緲的學科。它過於抽象,以至於離生活太遠。也因如此,在高校之外,很少有民眾主動接觸並學習哲學。
在當下,情況生變。
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人手捧著某個具體的問題之時,意識到自己受到知識儲備、眼界、思維的問題,受困其中踟躕不前:住房、就業、生育、人際交往,以及事業,甚至人生境界……變動的生活持續醞釀著困惑,年輕人們開始轉而向哲學求助,期待這門抽象、艱深的學科可以在習以為常的思路之外,破局一般地提供一些打破困境的新思路。
劉堂辛最喜歡的,是一款由哲學類自媒體出品的哲學主題日曆。每天撕下一頁,劉堂辛就會看到一名哲學家的介紹和相關的哲學句子。這些哲思式的句子撕開了一道口子,讓生活中具體而現實的問題,得到被哲思拆解的機會。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接觸哲學類消費品的當下,不僅是哲學課,有關哲學的文創產品,也成為了流行的消費品。
她印象深的是,自己第一次考哲學博士失敗,哲學日曆在那一天隨機安排的句子,十分應景地觸動到她。她不記得具體的內容了,只記得那句哲思的句子恰到好處地啟發了他,消解了她的心結。
哲學提供的情緒價值正來自這種寺廟解籤似的似是而非,年輕人的問題沒有被解決,但是經過哲思的啟發,得到確定和安慰,心裡就安定了一些。
在日常閱讀中,劉堂辛接觸到了哲學這門學科。後來,她在網際網路上報名了一系列哲學通識課程,也是姜宇輝《姜人生哲學到底》和諸多付費哲學課的使用者。
最初,哲學為她提供了思考的樂趣。她熱衷於和老師討論一些思辨問題。例如一家人在切水果這樣的事情上會不會自動形成秩序。柏拉圖認為好的制度塑造好的人民,這一觀點令她印象深刻,讓她做了滿滿幾頁筆記。
出於自己的閱讀興趣,她不僅參加了很多哲學課程,更是在本科之後選擇跨考哲學的研究生。進入哲學系後,她知道自己的那些思考叫做思想實驗,著名的還有電車難題、中文屋等。同時,她發現哲學作為一種學科,也有其無趣的一面。法國哲學讓她發睏。做學術深入研究某一哲學家,也缺少了學習新知識的樂趣。
有人來問她,你是學哲學的,是不是對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都有明確的看法。也有人拿著自己的具體問題來向她請教,例如要不要結婚。她逐漸有了一個統一回答:哲學不能直接解答這些問題,只能透過訓練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來讓你有自己去思考問題的能力。
有時候,形形色色的哲學消費品,不僅為人們遭遇的難題提供哲學式的答案,更是一個鉤子,勾連起一些年輕人和陌生人交流的機會。
花費168元,莫子詩加入了一個哲學討論社群,獲得了半年參與社群討論活動的資格。這一社群由莫子詩關注的一個哲學賬號“大問題dialectic”推出。 
社群取名為Agora。這一單詞源於古希臘,指古希臘雅典城邦的集市或廣場,人們往往聚集在這裡,討論政治、哲學等問題。社群管理者向人們收取半年168元,全年288元的費用,承諾每天精選討論話題、維持討論會議秩序,為付費者提供線上和各地青年進行哲學議題探討的機會。
得知訊息的第一時間,莫子詩其實略覺反感,覺得探討哲學的自媒體,怎麼會做出這麼赤裸裸商業化的事情,況且誰會花錢去參加討論,像是交智商稅。
在過去幾個月,莫子詩時常閱讀自媒體上的哲學類影片。最常關注的,是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外國哲學碩士“夏先生機器人1號”。他透過螢幕直接向莫子詩提問,“自己和其他人對同一件事有沒有相同的體驗呢?”
當時莫子詩獨居在學校,很少和朋友交流。租房獨居,她失去了一些在校園裡交友的機會。因為沒有好友,她平時外出探店拍照,或跳舞的時候,會在網際網路上尋找搭子。
寒暑假不用去學校,她就會獨自待在出租屋裡,可以24小時連續一週7天不見任何人,除了外賣騎手。
手機螢幕裡偶然刷出一個留著絡腮鬍、大叔形象的人,坐在藏書眾多、桌面乾淨的書房佈景裡,詢問莫子詩,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感覺到一絲荒謬,其他人突然變得不真實,和自己隔著一層。
影片提出的問題,戳中了她的孤獨感。她自己不願出去交友,是因為在交往中,“對方的感受什麼,我無從得知,我沒有辦法去揣測。”
糾結了一段時間,沒有找到什麼新的朋友可以交流,莫子詩還是花錢加入了討論社群。168元,在她所在的二線城市裡,不過是請朋友吃一頓飯的價格。獨居做家務的時間,需要給誰打個電話,一邊講點話,一邊整理房間或做飯,不會讓家務像工作一樣那麼累。但是和媽媽電話,打完自己反而不開心了,甚至要吵架。
加入這個社群,最起碼可以找人講講話,發洩自己的分享欲。
在墨爾本度生物學博士的留學生唐小栩,也加入了這個名為Agora的哲學討論社群。
早在高中,唐小栩就看到過尼采、叔本華的哲學書籍。最觸動她的話,是叔本華說,人生本質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
她在北京的一所國際高中就讀,從小保持著很好的名次,還考過年級第一。每次沒考好,她都有強烈的慾望,要在下次考試裡證明自己,“我害怕自己辜負父母的期待,害怕自己不夠優秀無法實現人生價值,我害怕別人看不起我,我害怕自己會因為現在不努力而被以後的自己怨恨。”
但等真正拿到成績的那一刻,她又失去目標,不知道下課時間還可以額外學什麼,緊接著是新的恐懼,“因為你會擔心你下一次沒有進步空間,但有很大的退步空間。”
叔本華定義的痛苦是慾望得不到滿足,無聊是慾望滿足後的虛無。自習課上,前後左右都是奮筆疾書的同學。班級周測、全年級月考,連綴起了高中生的每一天。唐小栩從班裡的讀書角把這本《人生的智慧》拿回自己的位置,趁自習課趴在課桌裡偷偷讀完了。
叔本華定義人生本質,令她大為震撼,“他完全道出了我心中所想但卻無法表達的想法。”
墨爾本的凌晨,她點進一個騰訊會議室連結。會議室中,除了一位主持討論的工作人員,只有和她一樣的會員。共享螢幕中只有一個微弱晃動的溫暖爐火背景。一二十人,頂著各自的頭像和網路暱稱,面對賽博爐火,開始討論關於“宿命”“機械飛昇”“躺平或內卷”這樣的話題。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插話,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討論生育話題的那一天,有男性主動分享自己體驗生育疼痛級別的經歷,也有女生分享自己二胎之後身體的痛楚。還有一晚討論的話題是‘上癮’。爐子裡聊天的人討論成癮的機制、危害,分享自己上過哪些癮,上癮地聊了4個小時到夜裡一點。
那次討論“上癮”,她一直聽到墨爾本的深夜3點。大家聊到毒品難以戒除時,她開啟麥克風,分享自己看過的一期TED演講,講沾染毒癮的小鼠在籠子會不停攝入毒品,只有被放回自然,得到伴侶、朋友提供的精神寄託,才可能戒除毒癮。
她還記住了有人在討論中將上癮的本質歸結於愛慾不被滿足。這些觀點未必出自某位哲學家,卻是討論中的人在認真讀書、思考後所提出的。並非哲學專業出身的唐小栩,從中體會到了思想碰撞的快樂。

求助哲學,究竟在求助什麼
如今已是哲學學者的姜宇輝,年少時曾有被哲學托起的經歷。初中時,他度過了一段低落的時期,嚴重時想過結束生命。偶然的機會,他讀到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姜宇輝回憶,這本書,在年少的他面前,鋪開了“酒神精神”的核心,告訴他,無論如何病態、消極,生命力都會不斷湧現。這給了艱難時刻的他希望。
那也開啟了姜宇輝對哲學的興趣。他開始看胡塞爾的現象學。姜宇輝回憶,對於初中生來說,這太過於艱深了,他當時看不懂。但在此之外,他習得了哲學的思維方式,懂得了“要和人生保持一段距離”,在尋死的慾望面前,他開始思索生是什麼、死是什麼,就此挺過了精神危機的階段。
姜宇輝碩士研究生階段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大學。這所名校,曾培養出薩特、波伏娃等名聲顯赫的大哲學家,也培養哲學教師,為中小學生提供哲學教育培養人才。在法國的教育體制中,哲學是必修課,根據學科不同,每週的哲學課時長最高可達8小時。在姜宇輝的理念中,從小系統學習辯證法和批判思考,青少年才能擁有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作為哲學教師,姜宇輝多年跟年輕人的接觸,認為如果年輕人能夠更早接觸哲學,人生可能會變得不同。
受年少時的經歷,和巴黎高師的理念影響,至今,姜宇輝仍認為像蘇格拉底那樣走上街頭和雅典年輕人對話、為社會大眾提供哲學上的指引,是哲學家的社會責任。如今,他還開設有《哲學啟“萌”》這樣給孩子的極簡哲學課。
2019年,韓國哲學家韓炳哲的《倦怠社會》引入中國,在國內引起討論熱潮。姜宇輝回憶,在那場討論潮中,他在和小學生交流,意外觀察到了倦怠出現了低幼化的趨勢。姜宇輝原本認為應是天真無邪的小學生,卻在課堂上表現出疲憊、反應消極等面貌,直到逐漸被他教授的哲學內容吸引,才調動起一些積極性。
有時候,姜宇輝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年輕人期待他的答案,期待來自哲學的答案,明明很多時候,自己並不瞭解對方,不清楚他們的人生經歷,對方也明白這點。他感受深刻的一點是,總會有很多人期待他從哲學的角度提供答案,就彷彿期待語文老師告訴他們閱讀理解的標準答案一樣。
2024年10月份,姜宇輝在北京參加講座。活動面對普通民眾開放。一位年輕女性在臺下提問,她跟姜宇輝提問時說,自己困惑於要不要結婚、生育,想不明白那些問題。姜宇輝說,這樣帶著生活裡的問題來提問的觀眾,還有很多:“好多聽眾坐在我的對面,露出了那種絕望的眼神。”
如何解答女讀者的疑問,姜宇輝也是從哲學家身上得到的提示。
他記得,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書中,提到有學生請他解答人生困惑。當時,他的學生困惑於自己該上戰場為國盡忠,還是留在家裡照顧奄奄一息的母親。最終,薩特給出的回答是:哲學不是給你提供幾個答案,而是告訴你,無論你怎麼選,無論你怎樣選,選擇這個權力本身才是你最寶貴且不該放棄的。
姜宇輝認為,薩特的提示,正適合女生的處境。姜宇輝告訴臺下的女讀者薩特的這一觀點。他知道,自己可以二十幾種哲學觀點來告訴她應該或者不應該結婚生育,但在人生面臨抉擇的很多時候,人更重要的,是明白選擇權在自己。
聽了姜宇輝的回答,年輕女孩的臉上沒有任何反應。姜宇輝猜,這個回答沒能讓女生滿意,或許在女生看來,哲學並沒有替她解決人生困境。她重新坐下,成為講座下的大多數人。姜宇輝對那個時刻印象深刻,他意識到,自己能力有限,可以和聽眾的其中一人長談並提供指引,卻無法幫助所有人。
最近幾年,姜宇輝觀察到,生活在現代社會,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倦怠。其中包括身體疲憊,精神缺乏動力。在姜宇輝看來,問題的癥結“不是勇氣的問題,那已經是很高的一個境界了。”他所說的“勇氣”來自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是一個人不讓自己被障礙壓垮的能力,考驗一個人的生命強度,是否具有對生命的執著和信念。

圖 | 劉堂辛的哲學日曆和玩偶

碩士畢業之後,劉堂辛2021年參加考博,落選之後,她陷入了是否要繼續做哲學研究的搖擺之中,也聽到了很多反對的聲音。
最終,她決心放棄哲學研究,在一家文創公司找了份工作。
投身具體的工作之後,劉堂辛感覺瀟灑了許多。過去她置身迷惑之中,如今,她每天不停地做著實實在在的事,獲得工作的正反饋。
後來一次參加同學聚會,她聽一位學倫理學的同學說,畢業後他進入了上海一家網際網路大公司,加班嚴重。說這件事時,同學援引康德的倫理學批判公司的宗旨。工作久了,她和大家一樣,都只討論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怎麼調休會更划算。
如今,劉堂辛幾乎不看哲學了。
2022年,她得到了一個品牌玩偶的禮物。她本對毛絨玩具不感興趣,在那之後卻沉迷其中,收集上癮。
劉堂辛說,她驚喜地發現,,“毛絨玩具有很多很奇怪的能療愈人的方式。”每天上班很累了,看到毛絨娃娃“欠欠地”微笑,就很想跟他說話。
對如今的劉堂辛來說,這種療愈,比哲學所能給予的,更加實際一些。
– END-

撰文|劉思聰

編輯

溫麗虹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