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發瘋”,邊成功|別管我,我在有效憤怒

作者 | 蘭童鞋
來源 | 京師心理大學堂
ID | bnupsychology
“你不會生氣了吧?”
這是我們日常裡常聽到的一句話。
每每聽到,我心裡原本的小火苗是否立馬熊熊燃燒?內心在大聲嘶吼:“快讓我發瘋!”
面上卻極速切換到平靜模式,回答:“我?生氣?沒有啊!”
毋庸置疑,憤怒這種情緒常常是不被認可的。
它的出現似乎在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幼稚和偏執,宣告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大人。
我偶爾也會想,既然“憤怒”這般不受待見,那為什麼人類進化時沒有直接丟掉這種情緒,讓它永遠消失呢?
事實上恰恰相反,“憤怒”已經伴隨人類演化了千百年,並具有顯著的適應功能。
從進化的視角看,憤怒就像是史前時代的生存工具,不僅幫助我們的遠古祖先處理領土爭奪問題,也防止他們被社會拋棄。
顯示出憤怒,可以讓別人知道“我不開心!我有底線!”,這樣的直接反饋有時候能保護個人的利益。
此外,憤怒往往是點燃變革和正義的火種。歷史上,正是因為群體對不公不義的憤怒,他們才更有可能團結起來,發起行動以促進改變。
顯然,從古至今,憤怒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利用它。
而想要利用它,我們首先要了解它。
憤怒何以發生
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通常在我們的願望未能實現、目標受到挫折或感覺個人界限被侵犯時產生。
在心理層面,憤怒會促使我們立即停止那些使我們不愉快的事情。
在行為層面,憤怒可能伴隨著攻擊性傾向,產生反擊或防禦衝動以保護自己[1]。
簡而言之,憤怒是我們對阻礙或威脅發出的一種自然反應。
在生活的舞臺上,不論是人際關係的小摩擦還是個人目標的大阻礙,挑戰無處不在。
根據觸發原因和表達方式,可以將憤怒分成兩種型別:人際憤怒和動機憤怒。
人際憤怒:
你有你的底線,我有我的原則
人際憤怒發生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意味著——
我們認為目標達成受阻的原因在“他人”。
例如,如果我們認為某人的行為妨礙或冒犯到我們,我們會希望對方為此道歉、做出讓步或改變其行為。
人際憤怒可以是有意識地向他人表達不滿,也可以是無意識流露出來的情緒[1]。
與此同時,人際憤怒不是簡單地關注個體的感受,而是將憤怒訊號的發出方和接收方視為一個整體,而這也更符合我們在社會中的實際互動方式。
因此,人際憤怒在組織環境和教育領域中非常常見,且在這些領域中起著關鍵作用。
例如,
在工作團隊中,公開表達憤怒可能有助於直接解決問題,避免情緒的內部積壓,從而有助於維持團隊的健康動態[2]。 
在教育環境中,適當的憤怒表達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期望和需求。
總之,人際憤怒雖然可能帶來一定的壓力和衝突,
但不失為一種重要的社會交流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人際關係問題。
動機憤怒:要成功,先發瘋
動機憤怒並非直接針對他人,而是針對情境。
它的發生更多是因為個體本身遇到障礙,通常指向個人的內在動力。
比如,運動員比賽失誤後的憤怒,有人可能將之定義為“無能狂怒”,
但這股力量如果利用得當,可以轉化為更加堅定的訓練決心和比賽集中力。
憤怒可以變成助力的燃料,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像電影裡的英雄情節?
事實上,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這種效應,Lench(2023)發現:憤怒的人在面對挑戰時會更加積極主動。
因為憤怒似乎能縮小人們對挑戰的感知,使之看起來不那麼令人畏懼,同時還能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能力感。
而在競技或工作中遇到難關時,憤怒的人往往能夠展現出更強的專注力和堅持到底的精神[3]。
這表明憤怒情緒不僅提供了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培養了一種面對困難時不退縮的積極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決心。
此外,Carver和Harmon-Jones(2009)的研究進一步探索了,憤怒與趨近動機之間的聯絡。
他們同樣發現,憤怒不僅推動個體面對並克服挑戰,而且還激勵他們直面挑戰過程中的障礙。
以上研究共同表明,在特定情境下,憤怒不僅是一種防禦性或反應性情緒,還可以是一種策略性的動力[4]。
如何有效“憤怒”?
未經控制的憤怒可能會導致衝動和負面的行為決策,但以上研究的結果又為我們展現了憤怒“積極”的一面。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憤怒出現時進行自我調節,將這種情緒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動力呢?
當我們面對憤怒情緒時,可以透過以下策略進行有效管理:
1.識別和接受憤怒
第一步是學會識別自己的憤怒情緒。
當憤怒情緒出現時,你可能會感受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或是肌肉緊繃等生理反應。
認識到這些訊號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憤怒,從而採取適當的行動。
接受憤怒而不是抑制或否認,是理性處理憤怒的第一步。
2.有效“發洩憤怒”
在我們開始學習如何管理憤怒之前,找到適當的方式來釋放這種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正確的發洩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並防止情緒積壓,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發洩方法:
▶動能轉換:跑步、拳擊、舞動
嘗試穿上運動鞋,參與一些如跑步、拳擊或街舞等劇烈的體育活動。
這些活動不僅能使你大量出汗,還能促使體內釋放內啡肽——俗稱“快樂激素”,幫助你有效地減輕憤怒。
▶創造性表達:繪畫、寫作、演奏
塵封的畫筆或記事本可以成為你情緒的出口。
嘗試繪畫、寫詩或演奏樂器。藝術創作不僅可以轉移你的注意力,還可以幫助你重新審視和理解你的情緒,將它們轉化為創作的動力。
▶吐槽大會:找個傾聽好手
找到那個無論何時都願意傾聽你吐槽的朋友或家人,打個電話或見一面,把心裡的暴躁和不滿和盤托出。
在分享中,那些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一個理解的擁抱或一句“我懂你”的話語,就是最好的心靈雞湯。
▶物理發洩:安全的衝擊
如果你感到非常憤怒,想要釋放這種情緒,可以考慮使用拳擊墊或抱枕進行安全的物理發洩。
這種方式允許你透過模擬打擊來釋放情緒,確保不會在憤怒中傷害自己或他人。
3.深呼吸和暫離情境
當感覺到憤怒情緒持續上升,怎麼都控制不了的時侯,學習使用深呼吸、冥想或其他放鬆技巧來降低情緒激動的程度,
不僅有助於減輕即時的憤怒反應,還可以降低個體的整體應激水平。
透過定期練習這些技巧,個體可以提高對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從而在面對挑戰時能更加冷靜和集中。
此外,如果可能的話,可以選擇暫時離開引起憤怒的情境,哪怕是到另一個房間走走,改變一下環境,等待憤怒火山的逐漸冷卻。
4.分析憤怒的根源
瞭解憤怒的具體原因,是將憤怒轉化為積極行動的關鍵。首先詢問自己:
是什麼觸發了我的憤怒?
明確後可以嘗試重新評估觸發憤怒的事件,試圖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心理學中將其稱為“認知重評”。
請嘗試問問自己:“這種情況是否真的像我認為的那樣糟糕?” 
換言之,將“憑什麼是我”的心態轉變為“凡事發生皆有利於我”。
5.表達而非爆發
找到適當的方式表達憤怒至關重要。
在憤怒情緒的驅動下,人們往往可能採取攻擊性或防禦性的溝通方式,這不僅會進一步增加“火藥味”,還有可能造成關係中難以挽回的裂縫。
這時候,使用第一人稱(“我”)表達感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例如,可以說“我感到很受傷,當你……”而不是“你讓我很生氣”,來幫助其他人理解你的感受。
這種非指責性的溝通方式不僅有助於減輕憤怒情緒,也能更有效地解決衝突。
6.有力地行動
最後,嘗試問自己:“我透過表達憤怒想要達到什麼目標?”
將憤怒看作一種訊號,指向需要改變的地方,可以幫助你將這股情緒轉化為有目的的行動。
例如,如果憤怒源於工作環境,目標可能是改善工作條件或提出建設性的反饋。
這可以透過具體行動得以實現,你可以考慮準備一份詳盡的反饋報告,明確指出問題所在,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與管理層討論。
如果憤怒是因為家庭中不公平的家務分擔方式,這可以視為一次家庭會議的契機。
你可以坦誠地與家人表達自己的感受,鼓勵每個家庭成員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制定一個更公平、更可行的家務分配計劃。
學會將“無效的衝突或對抗”轉化為“有力的行動”,能最大化地利用憤怒帶給我們的能量。
所以本質上,重點在於我們需要意識到:
憤怒可以成為被積極利用的情緒,而不僅僅是一種需要被抑制或避免的負面反應。
下一次,當你再次察覺到自己似乎在“憤怒”時,請別再否認,更不要羞愧。
悄悄告訴自己:一邊“發瘋”,意味著俺也要一邊成功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參考文獻:
[1] 王旭東, 何雅吉, 範會勇, 羅揚眉, 陳煦海. (2023). 人際憤怒的利與弊:來自元分析的證據.心理科學進展, 31(3), 386–401.
[2] 馮彩玲. (2019). 工作場所領導憤怒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機制. 27(11), 1917–1928.
[3] Lench, H. C., Reed, N. T., George, T., Kaiser, K. A., & North, S. G. (2023). Anger has benefits for attaining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x.doi.org/10.1037/pspa0000350
[4] Carver, C. S., & Harmon-Jones, E. (2009). Anger is an approach-related affect: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2), 183–204. https://doi.org/10.1037/a0013965
憤怒並不全然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適當的憤怒可以應對一定的關係問題,釋放內心壓力
憤怒可以成為被積極利用的情緒,在於我們如何處理它。
如果你正在經歷情緒方面的困擾,推薦你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由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陪你一同探索自我,看見並認識自己的情緒,接納療愈自我。
點選這裡👉預約心理諮詢,也可以新增諮詢顧問,為你匹配專屬的專業諮詢師
點選下方小程式
新增諮詢顧問進行預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