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爆發“食人菌”,48小時迅速奪命?現在還能去日本旅遊嗎?看看當地人怎麼說

最近,關於日本“食人菌”的話題頻頻登上國內熱搜,據說這種病菌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與四肢壞死,感染後48小時即可致命,致死率達到30%,而且症狀很像感冒,一時間引發國內公眾恐慌。疫情好不容易過去了,難道又出現新的病毒了?
先不要慌,我們一起往下看🔻
“食人菌”感染症到底是什麼?
“食人菌”大家可能大家之前沒聽說過,那仙貝君換一個說法,“溶血性鏈球菌”這個名字熟悉吧,它就是“食人菌”的真身。而“食人菌”感染症就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敗血性休克——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徵
事實上,溶血性鏈球菌是一種很常見細菌,每年冬春季在兒童中流行的鏈球菌性咽炎、夏秋季兒童易感染的傳染性膿皰病,以及猩紅熱等疾病都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
食人菌”感染症(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徵)只是鏈球菌所致侵襲性感染中的一種。宿主對於鏈球菌產生的腸毒素的免疫過激反應是“食人菌”重症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食人菌”不是新毒株,感染症也不是新型疾病。早在1987年,美國就出現了這種病例,隨後,歐洲、亞洲也報告了相關病例。日本首例“食人菌”感染症病例報告於1992年,此後每年都有上百人確診。
30%的死亡率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這個30%指的是感染了鏈球菌,並且發展到了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徵階段的重症患者整體死亡率接近30%。這個時候人基本就躺ICU了,ICU裡的病人死亡率有多高不用多說了吧,用這種計算方式衡量鏈球菌感染多少帶點兒博人眼球的意味。
明明可以說清楚重症患者致死率30%,一些媒體卻偏偏斷章取義,直接告訴公眾“食人菌”感染致死率高達30%。

普通感冒尚且有機率發展成重度肺炎,擠青春痘可能會感染,親吻也有風險感染艾滋。
既然最壞的結果都是死亡,那按照這個流氓邏輯,“感冒的致死率很高”“青春痘致死率很高”“親吻致死率很高”(不是),這個星球已經沒辦法生存了是嗎?😂
我們還能去日本旅遊嗎?
關於日本“食人菌”的幾點說明
1.截至目前,旅遊局沒有通知各地旅行停社團。駐日本領事館沒有發出赴日旅遊警告,衛健委也沒有釋出官方通告。
2.此事件在去年(2023年)甚更至早 2015年就已經傳播,此次是部分自媒體為了博取熱度的炒作。
3.日本每天人山人海,各國遊客絡繹不絕,常規酒店,用車處於飽和狀態,赴日領隊沒有在當地發現異常。

請相信國家,如果關係到國家民人生命健康,旅遊局、衛健委、使領館會第一時間通知不前要往該國,擦亮眼睛認真辨別,不要跟著流量走。
我們再來看看當地人怎麼說🔻
大範圍蔓延了嗎?我周圍沒有人得這個,也沒有聽到任何傳聞呢。
它就像麻疹、登革熱和紅曲米一樣,每天都會出現在媒體聳人聽聞的標題中。
病毒和細菌完全不同,但與新型冠狀病毒不同,它並不是一種未知的威脅,而且鏈球菌無處不在,而且很可能還在我的皮膚上。它還可以透過粘膜或傷口進入並造成傷害。但我瞭解到,有些病例會發展為暴發性病例,如果出現手腳疼痛、腫脹、發高燒等症狀,應立即去醫院。 
我想知道這個比例是多少。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還是很少發生?我覺得媒體不必要地煽動焦慮是不好的。似乎有必要獲得有關威脅程度的準確資訊。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風險評估為較低。
做好預防措施,勤洗手,保持手腳清潔不就行了嗎?游泳池啦河啦可以不去……戴不戴口罩是個人的自由,但現在戴還是有點熱呀,我不想要一個歇斯底里、分裂的社會,我們應該用正確的知識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有網友怒斥媒體跟風炒作、製造恐慌🔻
疫情時,媒體也在強調這種疾病的危害,煽動公眾焦慮。然而,在經歷了那麼多的煽風點火之後,唯一可以採取的現實措施還是和冠狀病毒一樣:除了洗手消毒漱口之外,受傷後對傷口進行消毒和殺菌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媒體這樣的報道態度真的沒問題嗎?
住在日本的華人網友也表示:身邊一切正常,沒有網上說那麼邪乎,都怪營銷號。
在日本感染過“食人菌”的網友們也勸大家不要恐慌🔻
還有一些華人網友在日本根本沒聽說過“食人菌”🔻
總體來看,雖然“食人菌”感染引發的重症致死率比較高,但重症比例非常低,患者多為65歲以上老人。
一般情況下,鏈球菌感染不會出現很嚴重的情況,很多人因為沒有症狀或症狀很輕,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只有極小部分感染者,會發展成鏈球菌中毒休克綜合徵。因此普通民眾不用太擔心。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貴表示,準備赴日旅遊的人群需要注意保持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建議有危險因素的人(有傷口或皮膚潰爛等疾病的老年人)近期不去日本。
如何預防“食人菌”感染?
“食人菌”感染症主要透過鼻腔、咽喉黏膜的飛沫傳播和經傷口等的接觸傳播,且老年人感染居多
所以,近期做過手術、感染過帶狀皰疹、水痘等容易導致皮膚潰爛疾病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有潰瘍性皮膚病的人、有酒精依賴症的人、常用止痛片或非甾體抗炎藥的人需要多多注意。
當然,大家也不要過於恐慌,對付“食人菌”其實並不難。我們來看看官方給出的對策⬇️
——圖片來自@央廣網
其實經歷疫情後,國內大眾對於流行病多少有些應激,很容易被營銷號帶節奏。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本來是件好事,但也不必矯枉過正,聽風就是雨。我們應該擦亮雙眼,不讓自己淪為某些博流量的營銷號的工具人。
▼▼▼
或直接諮詢
專業定製師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