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追蹤廣泛耐藥(XDR)志賀氏菌感染病例的快速增長。這種感染由特定菌株的志賀氏菌引起,對大多數抗生素均表現出耐藥性。洛杉磯縣公共衛生局的資料顯示,2023年,洛杉磯縣共報告了45例XDR志賀氏菌病例,而2021年僅為5例。這種耐藥性感染會導致腹瀉、噁心和胃痙攣,且主要在男性間的性接觸中傳播。今年的感染數量有所下降,洛杉磯縣報告的此類病例為30例,但依然高於2021年的水平。楊博士指出,儘管今年的病例數量有所減少,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現的這種新型超耐藥細菌的母株——宋內志賀氏菌,仍然是一種極為棘手的病原體,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傳播。許多感染者的症狀較輕,甚至沒有症狀,導致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傳播疾病。其次,檢測困難。這種細菌在實驗室中難以培養,增加了病理學家確定感染菌株型別的難度。楊博士指出,如果無法準確識別感染細菌的型別,醫生就難以開出合適的抗生素治療方案,延長了感染持續時間,也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我們目前掌握的可能只是社群中真實情況的一小部分,”楊博士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傳染病專家、論文的共同作者丹尼爾·烏斯蘭(Daniel Uslan)博士表示,儘管大多數志賀氏菌患者(即使感染了耐藥菌株)都能自愈,無需抗生素治療,但對於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來說,感染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且治療難度更高。在此次報告的三名患者中,一名62歲的男性由於患有艾滋病毒/艾滋病和丙型肝炎,感染後病情惡化,最終因感染性休克被送入重症監護室。他的治療依賴於美羅培南(Meropenem)——一種通常作為“最後一道防線”使用的強效抗生素。幸運的是,治療成功了。“這不是恐慌的理由,而是警惕的理由,”烏斯蘭博士說。更廣泛地說,新型耐藥細菌的出現,意味著抗擊“超級細菌”(對大多數現有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病原體)的鬥爭又面臨新的威脅。根據《柳葉刀》醫學雜誌今年釋出的一項研究,如果不開發新型藥物,到2050年,每年可能有近20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感染,而2021年的相關死亡人數為114萬,增幅達67.5%。全球抗菌素耐藥性研究專案(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的一項研究還預測,到2050年,全球因這些耐藥感染相關的原因而死亡的人數可能達到822萬。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稱,全球正在研發的新型抗生素數量“遠遠不夠”,無法滿足應對最危險病原體的需求。AMR行動基金(AMR Action Fund)執行長亨利·斯金納(Henry Skinner)表示:“任何廣泛耐藥的細菌的出現都令人擔憂,尤其是在像洛杉磯這樣的人口密集城市中。”他強調了報告中所提及的新型耐藥菌株的危險性:“這些細菌對我們最廣泛使用的某些抗生素——如環丙沙星和阿奇黴素——都表現出耐藥性。成千上萬的患者每天依賴這些抗生素。由於正在研發的新抗生素數量如此之少,聽到XDR志賀氏菌可能在美國站穩腳跟的訊息,確實令人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