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口爆“間諜論”,格力急了還是董明珠急了?

格力2024年面臨大挑戰。

近日,在格力電器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明確表示:“格力絕不用海歸派,因為裡面可能有間諜。我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只能保守地選擇在國內高校培養人才。”
有評論稱,這或許與一些往事有關,2023年格力某海歸工程師離職後,將本企業技術引數洩露給外資企業,導致格力兩億元訂單受到損失。
但從時間節點看,這個理由似乎並不是這次言論的直接誘因。這已經不是董明珠首次公開表達對海歸人才的排斥,在2022年她就曾宣稱公司超1.3萬名研發人員“全部來自國內高校”。
也有人稱董明珠快言快語,被“海歸”傷透了或者就是純粹提防某類人。本來這種選擇也是每家公司的自由,董明珠怎麼選人,或者格力怎麼選人,完全是自己的自由,不招海歸,我們也管不著,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畢竟這是格力的“內政”。
但即便理解她這麼做,不代表認可她這麼說。作為曾經的企業領袖,在回應“管理層年輕化”問題時,董明珠直接宣揚“間諜論”,肯定是有大問題的。將商業間諜風險簡單歸因為海歸人才,背離常識,而且傲慢,如果真的按照這個邏輯,一些海歸間諜還有國內的出生地,那個出生地的人才是不是也都不招呢?如此簡單給人打上一個標籤就定“死罪”,無疑是反智的表現,也會令人覺得是氣急敗壞的感覺。這樣的言論邏輯甚至和當年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一樣無恥。
其實稍微瞭解一下歷史,就會知道董明珠這個言論無疑是荒謬且無稽之談,錢學森這樣的兩彈一星功勳都是海歸,更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也有海歸背景,難道他們因為海歸標籤也可以被一概歸類為間諜風險?再稍微搜尋一下,我們也會發現,本土培養人員的叛變也是客觀存在的,間諜風險有各種因素和環境導致,是否海歸甚至都算不上一個核心要素,現在的資訊交流和海內外交通那麼方便,早就不是僅有海歸才可能有海外相關利益的那個時代了。
所以,“絕不用”、“間諜”……這番口不擇言,實則揭示出董明珠作為傳統家電企業掌門人,真的老了:思維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口號響亮,家長式作風,只顧輸出情緒,一棒子打死,而不去思考問題發生的具體原因或本質,只能根據背景標籤簡單的一刀切。
當然,董明珠有可能故意這麼說,為了搞流量,或者是說給一些格力的固有粉絲群聽的,但是不是真的只有董大姐自己知道了。
很多時候,人不能解決一個問題時,會把問題的物件“去人化”或者進行醜化,為排除他們的行為找到合理的理由,進而為自己找到心理安慰。
即便如此,董明珠的位子似乎暫時還是挺穩的,這也是她口爆間諜論,甚至直介面爆Diss小米和雷軍的底氣吧。
但不管如何,格力的市場份額在2024年逐漸被蠶食是一個大隱患。
01
卸掉總裁,董明珠連任董事長,2024或成轉折點
4月22日,格力電器召開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董明珠再次當選董事長。
有資料顯示,董明珠以35.7億股同意票(佔有效表決權股份總數124.46%)連任第十三屆董事會董事長,同時卸掉總裁職務,由高管張偉接任。此外,格力董事會成員也進行了不小的調整,增減變動明顯,可謂是一場大換血。
回望來時路,從基層銷售人員,到企業掌門人,董明珠帶領格力走到今天,已經有三十五個年頭。自2003年起擔任格力電器總裁,2012年當選董事會董事長,董明珠以鐵腕企業家的管理風格,推動格力電器從規模經濟轉向技術驅動,被商界稱為“鐵娘子”。
在董明珠強硬領導下,格力電器成績不俗:技術上掌握壓縮機、變頻技術等核心部件,在空調市場份額上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利潤增長穩健,2023年營收規模超2000億元。並且,企業分紅能力也很突出,同時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然而,2024年似乎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格力的主營業務空調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約25.5%),不僅被美的(約28%)趕超,就連小米、海爾、TCL等企業也有衝擊的勢頭。2024年三季度,格力營收同比下滑5.39%,一改過去十多個季度連續同比上漲的趨勢。
不僅如此,格力,正在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02
格力的挑戰,難解的困局
具體來看,當前格力面臨四大問題。
第一,企業治理問題。首先,掌門人權力過大,決策過於集權化,存在品牌形象風險。就如最近董明珠的“間諜論”發言,不僅引起廣大海歸人士不滿,在法律上公開指控特定的群體為“間諜”,可能構成誹謗,這將嚴重損害企業形象,或造成部分使用者棄用格力產品。
此外,格力作為家電品牌與董事長董明珠存在過度繫結問題,比如不少格力專賣店更名為董明珠專賣店,這種試圖打造個人IP的行為是雙刃劍,首席商業評論在早前的文章中就特別分析過。
最後,強IP企業往往存在接班人選問題,和網紅商超胖東來一樣,格力也存在接班人問題,年過古稀的董明珠會決定未來接班人人選嗎?外界無從得知。從孟羽童和王自如的情況和此次“間諜論”的發言看,對於人才選用,董明珠似乎更依賴個人喜好。
第二,多元戰略問題。空調市場遭受各大企業圍剿、擠壓,市場變化多端,格力選擇實行多元戰略,試圖多方位尋求利潤增長點,比如開展手機、新能源、晶片與智慧裝備等業務。
然而,多元化戰略也開展得不夠順利:格力手機因高價低能被市場排斥,銷量不足,最終被內部消化,始終沒能出圈。格力生活電器,佔市場份額仍不足10%,綠色能源2024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31.8%,業務收縮顯著。自主研發的空調晶片,市場份額不足1%,工業機器人海外市場拓展緩慢。
第三,渠道轉型受阻。無論是小米,還是美的,這幾年在渠道營銷上發展的都不錯,比如線上渠道直播電商,已經承擔起不小的銷售額。而格力,線上零售額還存在短板,直播電商銷售額不及頭部競爭對手。此外,格力的經銷商體系也遭遇動盪,多地經銷商減持股票套現。
第四,海外佈局滯後。目前,格力自主品牌出口佔比仍然不足30%,不及美的的41%,也不及海爾的35%。此外,區域市場薄弱,過分依賴東南亞和中東市場,而美國和歐洲的市場佔有率卻不足5%,最近美國關稅戰打響,對後面的發展不能說沒有影響。
可以說,這四大問題,正阻礙著格力進一步發展,基業長青的宏偉目標將成為挑戰。
03
格力向何處去?
董明珠“間諜論”的不當發言,可能暗含其作為掌門人對格力前途晦暗不明的擔憂,從而劍走偏鋒。格力向何處去?是格力股東和董事會,未來必須要思量的問題。
針對前面提到的問題,格力在四方面發力,或能破局,盤活棋面。首先,在企業治理上既要掌權又要放權,謹言慎行,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選拔體系。
格力電器新任總裁張偉
第二,在多元化戰略上,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構建技術壁壘與產品升級,同時加快品類拓展與品牌重塑,實現從空調到健康家生態的戰略目標。
第三,積極推動渠道轉型升級,力爭全面實現從經銷商模式向新零售模式的過渡,同時加速推進營銷場景化創新,類似“健康家電進社群的”的營銷活動要多做,拉近與使用者的距離。
第四,繼續深耕國際市場,尤其加速在越南、印尼等地區的建廠。另外,積極參與世界盃等全球賽事的贊助,提升國際形象,並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品牌宣傳,讓格力走得更深、更遠。
百年變局,不僅是世界的,也是企業的。一家企業,總會遇到很多問題和挑戰,最關鍵的做法是重視它們,解決它們,而如何解決,能否看得更加長遠,無疑是由掌門人的格局決定的。
參考資料:
1新京報:“絕不用海歸派”,董明珠“間諜言論”背離常識
2南都週刊:董明珠,不再兼任格力電器總裁
3穀雨實驗室:董明珠71歲了,她還在戰鬥
4民企觀:“空調之王”格力電器的困境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歡迎關注“首席商業評論”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