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國民教授戴建業:活得有意思,比活得有意義更重要

陶淵明“種的個鬼田”,
李白“浪漫得要死”,
王之渙“狂得要命”……
那些我們曾經應試背誦過,
實際卻一知半解的古詩詞,
69歲“國民教授”戴建業
帶有濃重湖北麻城口音的解讀中,
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
在那些火遍全網的影片之外,
戴建業教授已經潛心研究古代文學40多年。
他和詩歌,緣起於中學時代的一場意外,
如今卻已是“少年的夫妻老來伴”,
即將邁入“金婚”。
在戴教授看來,
“今天或許不是詩歌的時代,
但恰恰是最需要詩歌的時代。
在今年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
特侖蘇攜手戴建業和上海三聯書店,
共同邀請年輕的朋友們,
翻開書與自然的詩篇,
在瀰漫著內卷與無力感的時代,
從詩歌與自然中重新擁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在隨筆集《我的個天》中,戴建業坦言,自己的人生“比白開水還淡而寡味”。他1977年參加高考,此後在校園裡一待就是三十多年。進入中文系、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於他而言,完完全全是“無心插柳”。
坊間一直有這樣一則傳言:中文系的學生,往往數學不大好。戴建業卻完全相反,讀高中時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成績在班裡獨佔鰲頭,還拿過數學競賽前三名,“不謙虛地講,我算是個學霸。”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班裡的同學辦黑板報,班主任希望增加詩歌的欄位,“臨危受命的他不會寫詩,只能硬著頭皮從報紙上找了幾首,略作改動抄了上去。令他沒想到的是,正是這次意外,開啟了他今後四十多年和古典詩歌的緣分。
“大家誇我詩寫得好,有才氣,我自己也有點得意。”因為志願填報的問題,他陰差陽錯地去了中文系,“既然如此,當個詩人也不錯。”自此之後,他便一頭扎進了詩歌的海洋,一發不可收拾。我和詩歌是先結婚後戀愛,而且沒有離過婚,現在已經快要慶祝金婚了。
從先秦到當代、從東方到西方,他從一眾文學巨匠們留下的精神食糧中汲取養料。在他看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雖然那些經典作品和今天有著時代和語言上的隔閡,但背後所描繪的,無一不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境遇。
比如蘇軾,一生被貶謫十多次,卻仍保持著走入自然的心境,實現了精神的超越。某個春季的雨天,蘇軾在林間徐徐漫步,聽著雨水滴答地落在葉上,吟出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句詩如一句座右銘,持續地影響著數百數千年後的人們。五十歲後的戴建業,面對苦難,亦保持著這份隨性灑脫,“我基本很少有隔夜的痛苦。”
戴建業感慨,我們身處的不是詩歌的時代,但恰恰是最需要詩歌的時代。“它們印刻在你的心靈深處,猶如柺杖一般,在許多個不經意的時刻撫慰著你的心靈,支撐、扶持著你一路走下去。”
曾經有位學生課後拿著《古文觀止》問他:讀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
思索良久,戴建業用莊子的那句“無用之用,乃為大用”來回答這個問題:“被內卷、無力感所裹挾的當代人,缺少的正是一種源於自然的張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那麼生命力從何而來?古人給出的答案是,從自然中來。
杜甫在二十多歲人生得意時漫遊齊魯、登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青年豪氣;王之渙遊覽鸛雀樓後,描繪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極目千里的視野背後,蘊藏著“更上一層樓”的野心……
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第一句便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在戴建業的解讀中,這恰恰契合了人類“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天性。
自然成為古人詩歌創作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詩經》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所呈現的正是周朝五百多年間最為真實的社會風貌。戴教授告訴我們,《詩經》百多篇作品到了一百多種自然界的植物,它本就來源於泥土,來源於自然。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邂逅與甜蜜的戀愛,發生在大自然裡;思念“在水一方”的愛人,發生在秋意寒涼的“蒹葭蒼蒼”之下。
再比如《國風·周南》中的《桃夭》,全篇以桃花起興,以桃花喻美人。
首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將春天裡開得絢爛的桃花比作即將出嫁的新娘;而光彩照人的不止花朵,樹上的果實十分壯碩,連葉子也一幅繁密而青翠欲滴的樣子,短短幾行,已將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祝福網羅其間。
值得一提的是,從先秦到盛唐,先民們一直以桃花形容女性的健美和勃發的生命力,“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亦是對“尋春遇豔”中動人一幕的定格,後來還衍生出“人面桃花”的成語。
這一意象甚至延續到了現代,民國時期的結婚證上延用了桃花盛放的畫面,可見《詩經》的影響深遠戴教授熟練地背誦起上面的證詞: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到了今天,《桃夭》這句詩,還出現在特侖蘇「詩歌版」限定包裝上。
不止桃花,詩歌承載世間萬物。山花爛漫時,荷花別樣紅,明月松間照,青松挺且直……人類的本性中,一直都有著一種迴歸自然的衝動,而生命力的源頭活水,正是自然萬物。
《論語》裡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於詩”,即是說以詩歌來感發意志,促使個體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戴建業教授攜手特侖蘇以及上海三聯書店,共同邀請年輕的朋友們一起,既翻開實體書的詩篇,也去翻開大自然的詩篇,卸下人生的重擔,整裝待發,去遊春、去盡情感受自然的靈氣,擁抱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組成我們生命的源頭活水,正蘊藏於廣袤的大自然中間。
戴建業今年69歲了,去年,他發表了幾十篇文章,出版了一本新書,不斷更新自己的“詩歌地圖”專欄。他平日住在廣州白雲山腳下,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從未停下去自然中汲取靈感的腳步。
在他看來,讀自己喜歡的書、看自己喜歡的風景,無論是物質食糧、還是精神食糧,正是這些不被“標準化”的東西,塑造出豐富的想象力,培養著獨特的性格,也唯有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抵禦AI的侵蝕。

戴教授號召當今的我們,迴歸自然、重新去讀詩,不止讀來自我們祖先的詩,也品讀現代詩、外文詩,因為人類共通的情感,可以跨越時間和語言的隔膜。
特侖蘇將這些富有生命力的詩歌,融入包裝設計,限定推出有機純牛奶「詩歌裝」。源於特侖蘇限定專屬的有機牧場,紮根於自然,每100毫升牛奶中含有3.8克天然優質乳蛋白及125毫克原生高鈣,透過中國與歐盟有機的雙重認證。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蘇東坡窮其一生,也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卻依舊活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因為他品味到了人生的“意思”。

戴建業在今年年初寫道:人生的“意思”,才是我們生活的支點。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是來體驗的,因此活得有意思,比活得有意義,可能重要得多。
特侖蘇相信,無論你正處於人生的哪一階段,盡情感受自然靈氣,在詩歌中找尋健美的生命力,便會無懼人生中的煩惱和挑戰。
在這個春天,一起重拾對生活的勇氣,共築未來向好的希望。
廣告
點個在看
走進自然和詩歌生命力迴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