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就業有多難,不用家長君多說大家應該都能感受到,即便是海歸名校畢業生,也可能遭遇“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在追求名校和留學夢想的光環背後,一些年輕人的人生軌跡卻出現了意外的轉折,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考入藤校的女碩士,家中為她投資了300萬,然而到了30歲卻依舊一事無成,為何會出現如此高開低走的局面?下面跟隨家長君一探究竟吧!
文|小樹媽媽
From 小樹媽媽
微訊號:tree2050
這段時間,網上有一篇帖子引起了父母圈特別多的討論。
一位名叫“小琛日記”的博主,發文講了自己“藤校畢業後高開低走,到30歲一事無成”的經歷。
她在求學階段的履歷相當風光,甚至可以說是很多父母都期待的那種孩子。
16歲就在美國讀高中,並且順利考上了全美國排名前30的大學。
大學期間,每年都拿獎學金。平時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學習上,甚至用3年的時間,就提前完成了原本需要4年的大學學業。
之後在美國讀研深造,深入學習建築。
從16歲出國到讀研歸來,整整8年。
不難想象一個女孩子孤身在國外,要取得這樣的成績,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
而這8年的花銷也是不菲。
她算很節儉的孩子,又拿獎學金,但幾年下來,學費、住宿費、生活費、食宿等等林林總總加起來,摺合人民幣也花了大約268萬左右。

但是海外名校學成歸來,正當25歲黃金年齡的小琛,找工作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她的第一份工作,只有1萬2人民幣。
那時候她還對自己有信心,相信以後會升職加薪。
可是工作一年後,小琛懷孕了,帶娃1年後重返職場,正趕上疫情爆發。
她的薪資停留在了1萬2,並且至今未變。
海外求學花了將近270萬,可是如今年薪卻只有15萬左右,即使不考慮通脹,也很難填平教育成本。
小琛用一事無成來形容自己,在她的帖子下面,也有無數留學生髮了類似的感慨。


在很多父母的印象裡,考名校、出國留學,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大家都覺得這些“見過大世面”的孩子,未來也一定有大發展。
可是在實際生活中,這種“高開低走”的例子並不少見。
不少孩子都曾有一手好牌、被給予厚望,但卻走向平凡甚至平庸。
這些孩子不是所謂的“啃老族”,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躺平”,現實讓他們心中頗有不平,周圍人看著也不勝唏噓。
他們的經歷,也讓人忍不住去思考:改變一個人人生軌跡的,究竟是什麼?


01.
在博主“小琛日記”的評論區裡,很多網友都把她的幾年沒有漲薪歸因於疫情、行業下行、過早的結婚生子等等。
綜合來看,裡面其實既有行業大形勢,也有個人小選擇。
娛樂圈裡有句話:“小紅靠捧,大紅靠命”。
就像有些明星長得好,資源足,但觀眾緣就是不行,演了多少部女一號都讓人記不住臉。也有些明星,長相平平,但一個角色就大紅大紫。
其實對普通人也是一樣,不過可以改成“小富靠努力,大富靠運氣。”
在時代的大潮面前,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來。一個猛浪打下來,老鷹也可能難以站立。

就拿博主小琛學的建築專業來說,放在十幾二十年前,是絕對的大熱門專業。
那時候行業有句話,叫「三總五項」,意思是畢業之後去工地,三年就能當總工,五年就能幹專案經理。
這個普通大學生畢業後 5 年,機靈點的孩子拿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年薪不是夢。有海外留學經歷,簡直可以算金鳳凰。
但是建築行業之所以賺錢,是因為國家和資本一直在往裡面投錢。
十幾二十年前,小孩子的作文都會寫「層層高樓拔地而起」。房價一直在漲,但大家還是追著買。
但如今掏空 6 個錢包,可能也只能買個緊湊小戶型。這幾年受疫情、生育率下降等原因影響,收入有所下降幾乎是必然的。
而小琛又恰好在疫情之前因為生孩子耽誤了一年多的工作,錯過了最佳上升期,又是雪上加霜。
這幾年我們常說,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那些疫情前砸了全部身家投資奶茶店、餐飲店的商家;那些推掉其他offer簽約進補習機構的老師;那些過了在大廠勤奮工作滿35歲的程式設計師……
他們可能非常勤奮、非常努力、非常優秀,什麼都沒做錯,但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成為了失業大軍的一員。
我記得前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一次演講上說: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你生活在這個時代,但你的內心的價值觀可能還在上個年代,甚至上上個年代,如果跟不上社會變化,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招呼都不打。”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而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之前無數個選擇的總和。
小學有沒有考100分,初中有沒有進重點名校,大學有沒有拿獎學金,這些非常重要,但沒有重要到會影響整個人生。
有沒有持續做對的選擇、有沒有跟上時代、有沒有及時止損、有沒有在不確定中給自己留一些退路,這些才更重要。

02.
經常會有一些懷才不遇的孩子,感嘆這個世界非常不公平,他明明那麼努力,卻輸給了一些有背景、有資源的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無奈。但也確實要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時候,努力的方向不對,再多的辛苦都是瞎忙。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就是比努力更重要。有時候十年寒窗的努力,就是比不上“比人家父母”的幾句點播和幫助。
博主@清華小崔曾分享過他的經歷,他來自5線小城一個普通家庭,17年透過努力,考上了清華。
在清華交的好朋友父母是一個大學的院長,在他眼裡朋友是“官二代”。
起初倆人一起玩,一起聊物理、聊人生,覺得志同道合,很開心。
但是後來差距就體現了,朋友轉系了,成績越來越好,不僅去了伯克利大學交換,大學期間還發表了3篇頂級期刊論文,最後去了世界排名前四的一所大學讀博。
而他在清華的整個4年,都過得平平淡淡。
用他的話說:也沒做出什麼特別的成績。
這些差距,讓他覺得非常難受。
小崔本身是個很聰明很努力的孩子,這一點從他從小地方考到清華就足以證明。
那麼小崔輸在那裡?
輸在規劃能力、輸在試錯成本、輸在獲取資訊的能力,或者一言以蔽之,輸給別人幾代人的積累。
大學四年,他始終不知道大學的重心在哪裡,雖然一進大學就積極參與各種學校活動:合唱隊、志願隊、學生會、實踐會……還用了大一一年的時間,辛苦準備考研等。
但他到大四才明白:這些都是“無效”努力,因為和他最終的目標完全不相關。
甚至連大一一年的考研準備,都是無用功——清華是可以保研的。
缺少系統規劃,讓他花掉了大量的試錯時間。
而他那個官二代朋友就幸運多了。一開始就知道:清華並不是最好的出路,他是想成為全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的,而他考清華,是為了打好數理基礎。
所以,大學4年,這個官二代朋友,幾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進行。
而且去伯克利大學做交換生的機會,全中國根本沒幾個人知道,他卻是為數不多幾個報名者之一。
交換生的資訊、報名資格,這些資訊資源是公開的,但知道這回事、並提前為它做準備的,一定是少數人。
這份格局視野、這份獲取資源的渠道、就是一個家庭幾代人積累的結果。
這就需要孩子們放平心態,面對巨大的鴻溝,先要認清現實。

圖片來源:電影《阿甘正傳》
十年寒窗雖然辛苦,但別人幾代人的努力積累必然會帶來更靠前的起跑線。
與其抱怨和絕望,不如保持積極,意識到自己已經透過努力站到了更高的位置。
接下來就是踏踏實實的努力,這至少能保障你生活的下限。
如果有運氣加持、貴人扶持、踩對了風口,你可能就會時來運轉,走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03.
很早之前網上就有“985廢物引進計劃”、“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等等小組。
985廢物小組裡,都是一些畢業於985大學的高材生,他們很多人都是畢業後求職屢遭不順,工作工作不行,創業創業失敗,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則是吸納了3萬多“海歸留學的失業失學者”,他們基本都有看似光鮮的海外留學經歷,但應聘面試卻滿是挫敗,工作不適應、回國多年掙不回學費,內心備受煎熬,甚至失去奮鬥的慾望。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已經不是“奮鬥”和“熱血”,而是“躺平”和“擺爛”。
每個人都有選擇怎樣過一生的權力,但是有句話說得沒錯:心態改變命運。
那些遇到困難就逃避、自怨自艾的人,即使名校畢業、聰慧過人,也很難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安吉拉•達克沃斯曾說:
在我們做的所有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一個特質能夠很好的預測成功,它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貌,不是健壯的身體,也不是智商,而是堅毅。
她還給堅毅的品質下了這樣的定義:
“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挫折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換句話說,影響孩子成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逼著孩子考了多少個100分,或者給他灌輸了多少知識,而且要讓孩子們有發自內心的堅定和鬥志。

圖片來源:電影《覺醒年代》
這幾年新聞中經常出現某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因為各種矛盾糾紛走極端的新聞,名校生工作受挫後襬爛躺平的事兒也屢見不鮮。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一些鼓勵和推動,多讓孩子有一些從失敗中站起,最終挑戰成功的經驗,多讓孩子感受到他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有辦法的人,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影響著人生。
比如工作之初,有沒有遇到一位靠譜的領導;選擇戀愛結婚物件的時候,對方是不是一個能跟你共擔風雨、情緒性格平和的人;人到中年,有沒有選對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並能終身學習……

大家覺得自己人生的轉折點是哪裡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小樹媽媽,微訊號:tree2050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常青藤家長會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