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小動物,住在哪裡?

城市,不只是人類的棲息地,也是很多小動物的家。
在德國柏林,曾經可以找到超過17000種昆蟲,180種鳥類和59種哺乳動物。但過去20年裡,這些動物們在城市裡的生存空間迅速消失。
德國的景觀設計師托馬斯·豪克(Thomas Hauck)和生物學家沃爾夫岡·魏瑟爾(Wolfgang Weisser)聯手,試圖在建造綠地、公園和小型森林之外,探索更多可以讓人與城市動物共生的設計。
沒有人知道
小動物們在哪裡
這種設計,被稱為動物輔助設計(Animal-Aided Desig)
2013年,豪克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景觀設計與公共空間系擔任助理教授,而魏瑟爾初來擔任該校的陸地生態學主席。作為一名受過訓練的生物學家,他被指派給景觀設計專業的學生教授一門生態學課程。
“老實說,我不知道這門課是幹什麼的。
當教授課程內容時,他發現這些學生雖然精通種植設計和植物學,但對動物學、生物學卻所知甚少——城市化和大量的新建築物,使在建築中繁殖的鳥類或蝙蝠很難找到足夠的築巢機會和食物。
“有次,我問他們,'動物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後來,在一次教師會議上,魏瑟爾問是否有景觀設計相關教授專注於動物而不是植物。
霍克是唯一一個舉手的人。
在當時,很多城市規劃與自然保護之間往往存在著衝突。儘管歐盟棲息地指令側重於保護一些選定的物種(這些物種必須已經存在於一個地點),但這些物種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德國大約48000種動物物種中,只有大約260種繁殖鳥類和不到200種其他鳥類受到歐盟法律的直接保護,只佔動物的0.7%。
他們意識到,那些已經精通植物選擇的學生,也需要同樣瞭解可能在城市裡生存的動物們,它們的一生是怎樣的,面臨怎樣的生存問題,又有怎樣的生存需求。
所以這兩位教授很快開始合作教授一門研討課,課程要求學生們用動物進行設計,把土地重新想象為一個也有動物生活的棲息地。
結合瑟爾的生物學知識和霍克的設計經驗,他們為幾種城市常見鳥類、蝙蝠和昆蟲開發了詳細的資料檔案,概述了它們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生物需求,以及可以設計到景觀或建築立面中的關鍵棲息地因素。
這就是後來的《AAD:動物輔助設計》小冊子,透過描述動物的生物需求和計例項,展示了利用設計來對抗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可能
AAD的核心是在設計階段就需要提前瞭解動物的需求因為讓動物定居在可存活的種群中,必須仔細地觀察,這與種植一些常見的短壽命花籽或後期附加的巢箱形成相反。
“它就像計算機輔助設計”霍克說,“這有點兒開玩笑,但我們覺得建築師明白這一點。
他們希望在城市開發初期,就能將生存在此地的動物視為開放空間設計裡的一部分,並進行整體規劃,減少城市擴張對生物多樣性的傷害,彌合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景觀設計之間的差距,讓物種能和人類一同繁衍生息。
“建築、景觀設計及所有規劃、運用城市空間的專業,都可以成為動植物城市棲息地的創造者。屋頂、庭院等每個空間,或多或少都可以發展成為動植物活動的潛在區域。”
把動物當作室友
給它們做一座公寓
很快,這個理論被大家關注到,但仍需要一個機會來證明它的可行性。
瑟爾和霍克列印了幾百份小冊子,郵寄給德國各地的城市和住房協會,詢問是否有人有興趣採用他們的方法。
在數百個收到《動物輔助設計》小冊子的城市和住房組織中,有兩個表示有興趣嘗試,一個在慕尼黑,另一個在50 英里以北的英戈爾施塔特市。
2015年,透過與巴伐利亞護鳥協會(Landesbund für Vogel,LBV)及德國國營建築公司GEWOFAG合作,他們在慕尼黑的布蘭特大街開始了第一個應用AAD住宅區的實驗
“哪些動物應該出現在特定的地點?”這是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不同場地所需要保護的目標物種可能並不相同,而如果選定的目標物種可以被安頓好,其他動物也會跟隨而來。為此,他們提前選定了蝙蝠、刺蝟、麻雀和綠啄木鳥這四種本來就生活在此的動物,作為目標物種。
其次,瞭解什麼是目標物種的關鍵生命週期,以及物種在該生命週期中的關鍵需求。
前者包括出生、成年、繁殖到下一代生產。後者則是動物的食物來源、築巢地點的要求,或者是如何防止天敵捕食等等,例如在雛鳥離開巢穴後的早期階段,應該著重保護幼鳥免受貓等動物的侵害。
這是為了在避免只滿足單個物種的需求之外,也避免只滿足目標物種部分需求的孤立活動。因為如果沒有考慮到動物生命週期中的其他基本需求,比如,食物、繁殖、躲避敵人……這些需求的實現就只能靠運氣了。
他們為每個目標物種建立了特定的設計。
將麻雀(雨燕也可以)的築巢空間透過立面巢狀洞穴融入在建築裡,粉刷牆壁後,只能看到不顯眼的洞和縫隙,讓它們用以求偶、交配、繁殖飼養下一代及過冬。並在周圍的小路鋪設乾草,作為它們築巢的輔助工具。在屋頂為麻雀鋪設沙土,則是為了讓它們可以透過“塵浴”來對抗寄生蟲。
在建築外牆上增加圓形、方形的開口,提供鳥類及蝙蝠的築巢空間
蝙蝠的家也在建築物的立面上——白天,它們在建築物閣樓的金屬板覆蓋物下的木板縫隙棲息,在進出時糞便也不會落在下面的陽臺上。野花、多年生的植物和灌木裡生存的無脊椎動物,則是它們額外的食物來源。
他們還沿著公共區域南部的小路種植了一排樹木,這一線性結構可以為蝙蝠狩獵提供方向。
由於建築工程,一些曾經是許多鳥類(包括綠啄木鳥)築巢地的老樹和大樹被砍伐,為了抵消損失,他們專門開發了“啄木鳥燈籠”,作為綠啄木鳥和其他鳥類的築巢、和白天以及冬天的宿舍。因為螞蟻是綠啄木鳥的主要食物來源,他們在沿途設定了沙帶,為螞蟻提供棲息地,作為額外的食物供應。
刺蝟的家被稱為“刺蝟抽屜”, 是一種抽屜式的築巢空間,也是它們白天休息和越冬的場所。而在周邊的樹木和灌木下,將留下的樹枝和落葉堆積起來,也可以作為刺蝟額外的棲息地和覓食環境。
向左滑動,開啟刺蝟抽屜
“人們掛起巢箱,想知道為什麼它們是空的”魏瑟爾說,“這是因為其他一切都不見了。可行的棲息地必須同時包括繁殖空間、食物來源、築巢地點和其他特定物種必需品的可量化清單。
對於動物來說,它們更喜歡大自然裡自然生長的植物,而不是那些觀賞植物。例如,蕁麻非常受歡迎,但以往通常被人類視為雜草。
“自由空間和生長的植物是食物的中心基礎,整個鏈條都依賴於它。沒有食物,一切都一無所有。”霍克說。
此外,傳統只鋪設幾釐米土壤基質的綠色屋頂,在夏天會變得非常炎熱和乾燥,昆蟲很難在其中繁殖生存。
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實驗,透過增加土壤水分,在土壤基質上放置枯木(作為枯木棲居昆蟲的家)或石頭的簡單措施來測試土壤基質深度為10釐米的平屋頂是否適合動物。並在某些區域引入了沙子,為生活在沙中的物種提供棲息地。
這樣既不影響原有的屋頂結構,也不需要額外加固等成本,但仍然可以增加動物和昆蟲們的棲息地。
只是等動物的到來
你會失望的
與慕尼黑的專案類似,霍克和魏瑟爾與住房公司GWG合作的英戈爾施塔特市專案選了家麻雀、歐洲刺蝟和紅海軍上將蝴蝶三種目標物種。
在這裡設計了可以收集雨水的排水區,也增加了麻雀可以洗澡的沙區,還調整了綠植的維護方式。

“有時是關於不要經常割草,甚至每年兩次或一年一次。還允許像蕁麻這樣的東西生長,而不是擺脫它們。留下成堆的木頭,這就像荒野,有組織的荒野。”
許多動物欣然接受了這些“新住房”——鳥類築巢的地方很快就被佔用了。人類也沒有拒絕這些夥伴。
德國住房協會201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夜鶯、蝴蝶、浣熊、喜鵲、烏鴉和兔子是最受居民歡迎的野生動物,雨燕、蝙蝠等利用建築物築巢的物種雖然可能會給居民帶來一些困擾,但也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霍克一直在擴充套件他們的“動物輔助設計”工具包,建立了40多個物種配置檔案,設計師可以使用這些配置檔案來了解城市動物的生命週期和棲息地要求。
在這一點上,動物輔助設計仍然是一個實驗性的想法。
首個專案在2019年秋季完工,從那時起,他們透過各種途徑對目標物種進行了監測,包括“刺蝟抽屜”的攝像頭、屋頂和地板上的攝像頭、以及對蝙蝠和鳥兒的活動錄音。
而只有在對這些首批建成的專案進行多年監測後,和魏瑟爾才能確認他們的設計干預確實創造了他們設想的城市棲息地。
“讓設計師輕鬆適應動物的需求很重要,因為在城市發展的大業務中,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仍然是一些邊緣問題。”
說,他和瑟爾希望有一天——“動物輔助設計”,無論是否叫這個名字,都能成為所有設計師的標準做法,讓城市動物能夠與城市發展共存。
“如果你只是依靠動物自己到來,”瑟爾說,“你會失望的。”
編輯:蘿蔔 校審、運營:小石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