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本文字數:819,閱讀時長大約1.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祝嫣然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下調到2%左右。
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目的在於透過各項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關係,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
價格是經濟執行冷暖的衡量指標,也是提振微觀主體信心的關鍵。此前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目標是3%左右,實際增長了0.2%。目前CPI同比持續低位徘徊,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連續28個月下降,GDP平減指數連續七個季度為負。價格偏低造成宏觀經濟與微觀體感存在溫差,微觀主體對經濟復甦感受不深。
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價格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相比於2024年各省份將CPI目標設定在3%左右,今年年初召開的各省級兩會上,除個別省份(湖南為“與全國一致”,山東為“保持合理水平”,西藏為“3%以內”)外,絕大部分省份CPI漲幅目標均設定在2%左右。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認為,這既是當前物價低迷壓力的直接體現,也反映了促進物價合理回升的緊迫性,2025年政策對物價的重視程度將會更高。中央將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地方加強產業政策引導,改善供求關係,整治內卷式競爭。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分析,從過往經驗看,我國設定CPI上漲3%左右的目標,更多是為了防止物價過快上漲,3%是上限目標。但最近幾年物價持續低位、需求不足,政策邏輯需要從“防通脹”轉變為“促回升”,下調目標符合實際情況。年度CPI目標更多意義在於引導和管理預期。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與其設定一個“夠不上”的目標,不如下調目標,接近實際,反而更能凝聚共識,匯聚起實現目標的動能。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