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透過“聽書”成“百科全書”,結果語文成績翻車了!

在培養孩子語文能力、底層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閱讀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認識到這兩者的差異,科學分配聽與讀的時間,才能幫助孩子的能力發展。
作者:魚圈教研團;本文來源:公眾號“魚Sir家長圈”(ID:fishsiredu)。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前段時間,魚圈家長娜娜跟我們訴說了一個煩惱:
娜娜的兒子小A沉迷聽中文故事,不愛閱讀。
從幼兒園開始,他就開始聽各種歷史、科普、經典故事。上了小學後,小A更是隨時隨地在聽書。不管是四大名著、經典名著,他都在各種《xx講解xx》中聽完了。
每當娜娜帶小A聚會,朋友都會驚訝於小A的表達能力和知識面,紛紛誇他“學霸苗子”“百科全書”。
但令娜娜沒想到的是,小A的語文成績竟然爆雷了。
低年級的時候,小A識字量不夠,遲遲無法自主閱讀,連帶著讀題都費勁,基礎題頻頻出錯。
到了三年級後,娜娜觀察到,小A的閱讀速度比同齡人更慢,作文中也有很多口頭語言。
聽完娜娜家“知識輸入與能力輸出失衡”的煩惱,魚圈發現她家的主要誤區在於——用聽書替代了閱讀。
乍一看,聽書獲得的知識,和閱讀獲得的知識,其實差不多。
但當深入聽書、閱讀的大腦思考過程,我們會發現兩者的解碼過程截然不同,所培養的能力也不一樣。
在孩子閱讀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千萬不要因為聽書忽視閱讀,否則便會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挖坑。
一、聽書是被動輸入
閱讀是主動輸入
的確,聽書很容易在短期內“漲知識”,但很可能是“虛假繁榮”。
眼動追蹤研究的證據表明,人們在閱讀過程中,大約10%到15%的眼球運動是在回視。這意味著,我們的眼睛會經常回到上文重新閱讀。在一次次回視中,完善自己對文字的理解。
聽就很難有“回視”這個動作。
當聽書時,資訊湧進孩子的大腦。音訊播到哪,孩子想到哪。對於所聽內容,孩子只能進行反射性地思考,無暇深度思考。
一旦孩子想要深入思考,音訊已經在繼續播放接下來的內容了。
“聽”的整個過程中,孩子的大腦都在被“音訊”牽著鼻子走。
與此同時,很多聽書音訊,尤其是講解名著的,為了強化趣味性,會將書中那些文學性的精華表達,進行口水化改編。
“聽”或許完成了知識性輸入目標,如瞭解故事梗概,但對文學鑑賞能力、批判性思維等深層素養培養往往是缺失的。
閱讀則不然,它是一個相對複雜並需要刻意學習的技能。
認知科學家史蒂芬·平克曾認為:“兒童天生就會辨認聲音,然而文字是額外的需求,他們需要努力地學習才能把它們都讀懂。”
《普魯斯特與烏賊》的作者瑪莉安·沃夫對此做了進一步解釋:對人類來說,大腦中並沒有任何一個部位,直接負責閱讀功能。閱讀是在舊的神經結構中建立新的連結。
所以,和聽、看等本能不同,閱讀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就攜帶的能力。它更像是游泳、體操等能力,是一項需要後天刻意練習的能力。
相比聽的被動輸入,閱讀過程中,孩子能擁有更大的主動權,比如有任何覺得猶豫、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停下來細細思考,甚至反覆閱讀上下文。
和聽造成的知識“虛假繁榮”也不同,由於閱讀調動的不僅僅是視覺,還有內裡的認知系統在工作,包括專注力、語言解碼力以及神經系統等。因此,閱讀不單單在輸入知識,更在培養一種思考和學習的“方法論”。
就如瑪莉安·沃夫話所言:“從兒童費力地破解第一個字母開始,閱讀經驗不再只限於閱讀行為本身,而是成了我們轉變思想的最好工具。閱讀會帶來生理和智力的改變。”
二、為什麼英文強調“聽”?
中英學習邏輯存在差異
很多家長想不通,為什麼英語學習要鼓勵多聽,而中文卻是“切勿貪杯”。
千萬別以為這是一種雙標。追根溯源,英語和漢字的底層邏輯不一樣。
英語是一種“拼音文字”,讀音和拼寫具有強關聯。聽得越多,孩子腦海中儲存的聽力詞彙就越豐富。
在此基礎上,我們透過自然拼讀,幫助孩子將聽力詞彙轉化為閱讀詞彙,英語的“識字”過程就完成了。
由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缺乏英語語言環境,所以需要透過燻聽彌補聽力詞彙不夠這一短板。
這也是為什麼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不斷強調“聽”的原因。
中文則不同,它是一種“象形文字”,文字字形和所代表的事物有一定相似性,但讀音和字形沒有關係。
舉個例子,“日”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是圓形中間有一點,圓形象徵太陽的形狀,“點”象徵中間發光的部分。
然而,日的讀音和它的字形,沒有關聯性。
換句話說,孩子沒辦法藉助“ri”的讀音,去理解和記憶這個字。
這意味著,孩子即便掌握了不少聽力詞彙,但開始學習閱讀和書寫時,還是要先基於拼音或者字形,老老實實學識字。
也就是說,中文的聽力詞彙無法像英語一樣轉化為閱讀詞彙,最終為閱讀服務。
這一點,在語文和英文能力培養方向上,也有所體現。
以2025年新課標高考英語卷、語文卷為例。
英語卷分為聽力、閱讀、語言應用、寫作四部分,其中聽力佔了30分,20%的分值。
語文卷則分為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全都是讀寫方面的考察,不涉及聽力。
明白了這些,我們再來看,應該如何科學規劃聽和閱讀這件事兒。
三、合理規劃“聽”和閱讀
千萬別用聽聽書替代閱讀
在孩子2~4歲階段,如果有英語啟蒙計劃,那麼建議大家還是把聽的時間分配給英語。
除了上述提到的語言學習原理,還有一項很現實的原因:孩子聽慣了中文故事,就不願意聽英語了。
沒辦法,中文才是舒適區。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走出舒適區是違揹人性的。
如果沒有英語啟蒙的計劃,那麼可以隨緣聽一些中文故事。
4歲以上,務必降低中文聽書的比例,分點兒時間給中文繪本閱讀。
孩子對書面語言的興趣,是透過自身經驗建立起來的。
如果學前階段,孩子能夠擁有自己隨時可以翻閱的繪本,或者有人給他們朗讀書上的內容,讓他感受到文字無處不在,不僅可以增強對文字的敏感性,理解書面語言的價值意義,同時也能獲得良好的學習讀寫傾向態度,建立起熱愛閱讀的情感動機。
這也是成為一個優秀閱讀者的必要準備。
到了小學階段,如果有聽中文音訊的時間,建議這麼操作:
1、滿足閱讀的基礎上,碎片時間可以聽一些故事。
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孩子會發展起穩定的閱讀解碼能力,逐步從有圖畫的橋樑書過渡到純文字章節書。
這時候,有限的課後時間,我們更應該讓孩子廣泛閱讀。讀得越多,越會讀。越會讀,也會激發孩子讀更多。
閱讀能力,就這樣一點點提高。
在滿足閱讀時間的基礎上,可以在碎片時間安排一些聽書。建議將聽書和孩子目前所看的書關聯起來。
比如,孩子在看《神奇點心店》,可以先聽書再看書,或者先看書再聽書,增強對於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2、可以適當聽一些新聞。
現如今的考試,越來越關注社會、關注現實,也越來越考查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舉個例子,去年的新課標高考1卷,就讓孩子談論對於人工智慧的看法。
如果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碰到這樣的題目,就會顯得有些被動。
假如小學階段,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碎片時間,家長可以讓孩子聽一些科技、商業、國際新聞,拓寬視野的同時,建立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總結一下,聽書和閱讀,都是知識輸入途徑,但兩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擔任的角色不同。
聽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填滿碎片時間、英語啟蒙等。
在培養孩子語文能力、底層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閱讀是不可或缺的途徑。
認識到這兩者的差異,科學分配聽與讀的時間,才能幫助孩子的能力發展。

參考資料:管晶晶,胡鑫,王文靜. 理解閱讀腦提高兒童閱讀素養——兒童閱讀的腦科學研究及其教育啟示[J],教育學報,2012(4):55~61
魚Sir家長圈(ID:fishsiredu),暢銷書《自驅娃成長手冊:父母全科規劃指南》原創團隊,主理人魚Sir,愛評測/碼字的人類高質量二寶爸,致力於讓百萬家長買得對,用得好,花得少!親測學習/生活好物都在魚圈·家長成長規劃營。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