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現英語教材的隱藏bug,好慶幸堅持帶娃做了這件事!

最近,我們的老朋友、北外的沈憶文教授終於從美國回來了。老王趕快去找她,請教孩子英語學習的問題。
他問了一個我一直以來想弄搞清楚的問題:
“無論是校內英語教材,還是校外補充的原版教材,如果孩子能完全吃透,英語還不能學好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帶孩子閱讀?”

沈老師這一次的回答,既成體系又生動形象。
首先,她用一句話點明瞭教材和大閱讀之間的差別,如果說孩子學英語就像吃飯,那“教材是營養素,而閱讀才是一日三餐。”
教材是由老師精心設計的,包含特定的語法、詞彙等知識,是精加工後的濃縮高營養材料。
但我們平時吃飯,是隻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這些營養成分嗎?
當然不是,如果每天吃營養素,一點進食的樂趣都體會不到,就只剩下了“生存”的感覺,很快就會陷入“生無可戀”的狀態

因此,我們向來是從真正的食物裡獲取營養,保持身心健康的。

而真正的語言學習,就像人的成長一樣,不能只靠“營養素”(教材),還需要真實、豐富的“食物”——那就是大閱讀。
孩子必須透過廣泛的閱讀,讓語言在作家們創造的“真實語境”中活起來,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運用、內化,還能同時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她的說法,讓我想起另一個異曲同工的觀點。
教材是超級濃縮過的學習內容,因為濃縮、教材之間難度係數的跨度很大。如同落差巨大的臺階,孩子每上一個臺階都很困難。而廣泛充分的閱讀,將扮演更多的小臺階填補在大臺階之間,幫助孩子緩解巨大落差,無痛且穩當地往上爬。

拿外研社英語教材,六上和七下的章節做比較,一眼就能看到其中的差距。從簡單對話升級為大段非虛構文章,這個難度跨度對孩子來說,不容易,難怪都說一到中學英語成績就迅速分化了(詞彙量幾乎是10倍量的增加)。

堅持課外閱讀原版的孩子,會相對無痛、順利很多,平時積累的詞彙、語句、語感會減緩、鋪平巨大落差。
這段採訪實在太精彩,老王都捨不得剪輯,最後形成了14分鐘的超長影片分享給大家:
考慮到還是有同學習慣看文字,下面我會把沈老師的核心觀點整理成文字版,分享給大家~
今天上午10點,沈老師還會在直播間,給大家分享更多英語學習的乾貨內容,感興趣的童鞋一定要預約我們的直播。
為什麼不能只學教材?
學英語,教材肯定很重要。
它是由專家精心編寫的,能夠幫助孩子系統化地學習英語的核心知識點,比如詞彙、語法、句型結構等。
用沈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教材是專家搭出來的骨架。”
問題在於,教材的侷限性也很明顯——
內容有限:教材中的語料是精簡過的,受教學目標和篇幅限制,遠遠不能覆蓋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使用場景。
語境單一:教材是按照課程目標編排的,強調的是知識點,而不是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下吸收和運用語言。
缺乏真實語言輸入:許多教材的例句、文章都是特意為了知識點編寫的,而不是像原版讀物那樣來源於真實生活中的表達方式。
換句話說,教材是幫助孩子學知識、打基礎的,但如果只學教材,語言能力就會被困在框架裡,無法真正應用到真實的交流環境中。

而和教材不同,“大閱讀”能把孩子學到的英語知識“啟用”,並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
沈老師講了個生動的例子:
“如果孩子只通過教材學習‘table’這個單詞,他可能只知道它是‘桌子’。但如果他在閱讀中看到‘I will table ……’,他會發現‘table’還能當動詞用,意思是‘暫緩處理’。”
這時候,“暫緩處理”是孩子基於教材學到的基礎詞義、結合前後文語境推理而來的結果,並非死記硬背得來的。
總結一下,大閱讀能從下面四個方面幫助孩子。
語境化學習:孩子在真實的文章、故事、對話中,看到單詞和語法實際運用的方法,從而理解得更深刻。
輸入足夠豐富:書籍、繪本語言形式多樣,讓孩子接觸到遠超教材範圍的表達方式。
提升語感:大量閱讀後,孩子會自然而然形成“英語語感”,知道什麼樣的句子才是地道的英語,而不只是靠單詞量和語法規則硬套。
英語學習更有趣:教材的學習往往是任務式的,而閱讀是沉浸式的。孩子能在閱讀中享受故事、探索世界,真正喜歡上英語。
那麼,只學教材,不做大閱讀,會有什麼問題?
首先是學得死板,表達困難。
就是我們這代人常說的“啞巴英語”,明明學了很多單詞和語法,但一到實際應用時,還是張不開口,不會說完整句子。
其次是詞彙量增長緩慢。
下功夫專門背單詞當然很重要,但“識詞”的效率不如大閱讀大量輸入。
有些時候,單詞只要認個臉熟就不影響閱讀,太糾結單詞的準確性,反而讓孩子的詞彙積累速度變慢。
最後是影響閱讀理解能力。
孩子做閱讀理解題覺得難,是因為他們缺乏長期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導致閱讀速度慢、閱讀習慣不好,表現為看不懂長句子、複雜句。
沈老師講到這兒,又用了一個比喻:
“把英語學習比作大廈,教材只是建築材料,大閱讀才是讓這座大廈真正建起來的過程。”
同學們看到這,不妨“對號入座”一下:
如果孩子明明已經很認真地學習教材了,還是沒能學好英語,是不是在大閱讀方面有缺失?
大閱讀對孩子的幫助
這裡必須強調一句,沈老師一直說,英語的大閱讀不侷限在“閱讀”範圍,它包括全面的聽、說、讀、寫。
那麼大閱讀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呢?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去說。
1.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融合提升
沈老師特別強調,“聽是所有語言學習的基礎。”
英語是一門學科,但它首先是一門語言,孩子只有聽得足夠多,才能準確地識別英文單詞的發音,再去把書寫和語音聯絡起來。
從小進行大閱讀,聽力輸入會得到相應的強化,對英文形成更深的記憶。
這樣慢慢聽得足夠多之後,孩子會積累到足夠的語言素材,自然而然就能說出來了,說得多了,寫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還有很多同學誤以為閱讀就是“做閱讀理解題”,沈老師特別提醒:真正的閱讀,是讓孩子在閱讀(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語言。
就這樣,在反覆的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孩子的詞彙、語法、語感會得到全方位提升,達成“流暢表達”。
2.大閱讀能緩解孩子的學業壓力
沈老師見過很多因為學業壓力大而焦慮的孩子。
不過,如果一個孩子能長期保持閱讀習慣,就會更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甚至在學習壓力大的時候,還會主動藉助閱讀的力量放鬆自己
沈老師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他是一個高敏感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老師的評價、同學的言行都會想得很深……因為閱讀是他的避風港,每次遇到壓力大的時候,他會自己鑽進書裡,在書中釋放情感。”
這種狀態是很多家長難以想象的,畢竟有很多孩子,看動畫片都不願意看英文的

……

但其實,這就是打好了英文大閱讀基礎的孩子,和沒有打好基礎的孩子的區別。
面對英文時,打好大閱讀基礎的孩子是舒適的。他們不會看到長篇英文就覺得壓力山大,自然也就沒那麼多抗拒,反而會主動享受故事、享受知識。
大閱讀會給他們帶來廣闊的視野,這種視野反過來還會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克服困難,更好地成長、生活。
我們該怎麼做?
我相信,同學們也都能意識到大閱讀的重要性,但一到實際操作,還是會面臨各種疑問:
孩子太小,根本坐不住,怎麼讓他閱讀?
英文書那麼多,到底該讀哪些?
家長自己英語不好,怎麼幫助孩子做英文閱讀?
別急,對談中沈老師也分享了英文大閱讀的正確方法,還有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閱讀策略。
我們要關注要的重點,是英文大閱讀的核心——“長期、高質量的輸入”。具體做法,她給出了三大關鍵策略。
一是儘量從小開始接觸英語,讓孩子自然習得。
孩子幾歲開始接觸英語?沈老師的答案一直沒變過——越早越好!
“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從出生就開始了,特別是在2-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對語言的接受能力極強。如果這個階段能提供足夠的英語輸入,孩子未來學英語會特別輕鬆。”
因此,如果孩子還小,大家可以這樣做:
(1)用英語給孩子講故事。選擇簡單的英文繪本讀給孩子聽,自己不會英語,就藉助點讀筆的力量。哪怕孩子不懂也沒關係,關鍵是讓他配合著繪本的畫面,習慣英語的存在。
(2)讓孩子聽英語音訊。英文童謠、兒歌、原版動畫,讓孩子時時“泡”在英語裡。
(3)不要一開始就教字母、拼寫、音標。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要學太多“知識點”,要換個角度思考,把英語當成漢語,堅持讓孩子從聽、說開始。

二是瞭解分級閱讀,選擇適合孩子的書。
很多人給孩子挑閱讀材料時,容易搞不清楚讀物的難度和孩子的水平,選了太多超出孩子水平的書,打消孩子的自信心。
現在英語有很科學的分級閱讀體系,比如牛津樹、RAZ、麗聲等等,都非常科學,大家這部分的功課一定要做,給孩子選合適的書。
之前我寫過不少文章給大家講選分級讀物的標準,這裡就不贅述了,簡單說說方法:
如果孩子讀起來太輕鬆,說明太簡單了,要升級;
如果孩子每兩三個句子就能遇到不認識的詞,影響閱讀節奏,說明太難了,要降級;
最合適的書,是孩子能順利理解書中內容,但又稍微需要“跳起來夠一夠”的那種。
同學們可以按照這個標準,幫孩子挑選合適的分級讀物,讓他們慢慢提高閱讀水平。
最後,如果到了孩子學齡後才開始重視英語學習,而且希望在小學階段把英語搞定,我們該怎麼制定大閱讀策略?
沈老師針對小低階段(6-12歲)和小高、初中階段(12歲以上)的孩子,分別給出了閱讀策略——
(1)小低階段(6-12歲)
有些學校一年級學英語,有些學校三年級才開始,但無論哪種,這時候孩子都進入了系統學習英語的階段,英語學習不能僅靠“聽故事”,一定要把英語“當成主科來學”——每天課後要給孩子至少留下30-40分鐘學英語。
同樣還是從聽入手,起碼有半年的時間,要讓孩子完全沉浸在聽的狀態下。
至於聽的內容,可以反覆聽教材、背教材,同時要補充大量的分級讀物,聽的時候也要配合著說,儘可能快速地完成“積累過程”
打好了聽的基礎,才能順利加入語法和寫作訓練,實現全面提升。
(2)小高、初中階段(12歲以上)
沈老師認為,12歲以上的孩子,學英語就應該“借鑑成年人的方法”了。
就像是人走路需要兩條腿一樣,孩子的英語學習也需要語法詞彙+大閱讀兩個方面的支撐。
一方面,我們需要鼓勵他們學習語法、背單詞。
12歲以後的孩子需要把詞彙和語法掌握得清楚明白,需要熟悉各種規則,利用規則管理自己的學習。
另一方面,大閱讀依然必不可少。
就像文章開頭沈老師那個比喻一樣,詞彙語法是磚頭、水泥,大閱讀則會幫助孩子把這些鋼筋水泥架起來,把磚塊一塊塊放在合適的位置。
所以,12歲以上的孩子,學英語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兩條腿走路才能穩步前進。

寫到這,這次對談影片的內容總結得就差不多了。
想要深入瞭解英語大閱讀的奧秘,掌握更多的乾貨、方法來幫孩子提升英語水平的同學,歡迎今天上午10:00來直播間,聽沈老師的更多分享~
在答疑解惑之外,沈老師還帶來了她和曹文教授共同創辦的尚方舟®英語分級共讀會的寶貴名額~
大寶和二寶都加入了共讀會,這是共讀會配套的紙質圖書,600多本,剛收到時,滿滿當當的幾大箱子
簡單來說,尚方舟是可以作為英語大閱讀主線的,體系完整、內容全面的分級讀物共讀會。
使用兩位老師或精心篩選或結合多年積累的專業背景和教學經驗自編的分級讀物,並由包括她們並不限於的專業英語老師給孩子講讀,適合2-18歲孩子跟著開展英語大閱讀
所有閱讀材料完美滿足共讀會定下的“既要…又要…還要…”標準,省去了家長自己挑選閱讀材料的麻煩

從預備級至4級,一共5個級別孩子堅持跟下來,就能看到成長。
從去年開始,二寶堅持每天聽30-60分鐘,已經完成共讀會預備級和一級的所有內容,開始二級。現在她已經可以聽牛津5、《Journal to the west》等初章書。
更多的課程細節,今天我就不過多介紹了,感興趣的同學,記得預約我們的直播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