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直播間,越來越有百科全書的感覺

過去10年,很多新生事物就像忒修斯之船一樣改變了生活。每天換一片木版,十年後就是全新模樣。
尤其是早就改變了獲取資訊的途徑的手機直播,它用“反常識”的方式創造實用價值與情緒價值,融入了很多現實場景。
比如現在的大爺大媽,還和十年前一樣扎堆晨練。但不一樣的,是他們跟著手機直播間一起跳,讓多巴胺加速傳導。
放眼眾多被手機直播改變的生活場景,跳操只是其中之一。因為還有更多人群,透過手機直播欣賞戲曲、學習知識,甚至向各路專家尋求健康、法律、教育等方面的乾貨分享。
當下的手機直播,就像兼具“影像化”與“可互動”兩大特色的百科全書。無論有啥需求,我們都能從直播間裡獲得所需的增量資訊。
此話怎講?
我們不妨從一門古老的戲曲藝術——秦腔開始說起。
若是幾年前問起朋友,你瞭解秦腔嗎?恐怕大家十有八九會回答:“這是個戲曲曲種,其他就不懂了”。而且在前些年,行業內關於秦腔的討論,都還是秦腔的衰退和斷層。

秦腔在資訊化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嚴雪瑩 (洛南縣劇團)

但現在開啟快手搜“秦腔”,卻能看到空前盛況。譬如快手有位名叫安萬的創作者,堪稱“西北秦腔王”。
透過“小螢幕”的力量,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重視秦腔,並渴望深入瞭解這門藝術的神髓。當老人與小學生紛紛縱情歌唱,古老的秦腔也在此刻傳承四方。
而火爆背後,是傳統戲曲演員與直播短影片平臺的雙向奔赴。
作為先天患有面部血管瘤的安萬,早年經歷坎坷。從小熱愛秦腔的他,在克服了面部缺陷問題登上舞臺表演後,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傳統戲曲難以盈利,面臨生存困境。
後來,又由於面部問題越發嚴重,他只能離開舞臺,站在幕後敲鼓。
直到2016年,他在朋友的建議下,偶然開啟快手直播。僅露半張臉唱秦腔,就有上百人觀看。
漸漸的,他不僅收穫了一批忠實的粉絲,也逐漸在手機螢幕的“小舞臺”上找回自信。他將更多秦腔演員的臺前幕後,秦腔文化的歷史典故一一講述給線上戲迷朋友們。
從麻滿、三須以及紅扎對應的角色,到丈八蛇矛、開山斧以及鬼頭刀的表演身段,安萬說得繪聲繪色。越來越多的老鐵也發現秦腔是座傳統文化的知識寶庫。
2017年,他還在廣大快手粉絲的籌款、鼓勵和支援下,做了去除面部血管瘤的手術。到2024年,他還重建劇團重返舞臺,開啟西北公益秦腔巡演。如今,他還收穫了全國戲迷,快手粉絲突破了130萬。
而這背後,還有更讓人“欣慰”的事實:越來越多像安萬一樣的戲曲演員,在“小螢幕”裡找到全新舞臺,傳統戲曲也迎來了一縷復甦的“春風”。
快手藝術的相關資料顯示,老鐵粉絲對秦腔的喜愛度日益高漲,以2024年12月為例,秦腔相關內容的影片播放量同比前年12月上漲65%,對比同年6月,則上漲了46%。
透過直播與短影片的“跨邊界”互動力量,快手,正搭建起一座“老百姓自己的知識庫”。在這裡,每一種有趣、有用的知識,都會被看見。
和秦腔、說書以及京劇等傳統文化類似,即將到來的乙巳蛇年也讓喚醒了不少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而今年作為“小青龍年”。很多商家為了吸引流量,搭建巨大的蛇年佈置來吸引年輕人來打卡。
可惜蛇的造型太難駕馭,最終結果都不太出片:
正如英國文學家約翰·德萊頓的一句名言所:“藝術或有謬誤,但自然卻從不犯錯。”假的永遠不如真的好。
比如現實中的“小青龍”,也就是基伍樹蝰,怎麼看都是顏值爆表,遠比各路假蛇帥氣。創作者“不刷題的郭教授”(郭光普教授)曾在快手對它進行過全面介紹,令感興趣的網友得到了深度科普。

身為同濟大學生態學副教授郭光普先生,經常在直播間裡分享各種有趣的生物知識。近期更是以蛇類為主,在直播間裡,郭教授聲情並茂地給大家講不同品種蛇的習性和特徵。
當然,作為生態學副教授,郭教授的快手影片裡遠不止於蛇。還有各種有趣的生物學知識。比如會排隊領飯,講禮貌有素質的川金絲猴;國家一級“保護廢物”揚子鱷,以及非常實用的生活小妙招:夏天如何讓蚊子不咬你。
在這裡,不刷題學知識的快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此外,在快手直播間裡,你還可以遇到專業的心理醫生。
魏姐姐就是一個格外受使用者喜歡的心理諮詢師。在她的直播間裡,經常能看到各種不同緣由但又都很常見的心理抑鬱問題求助:“魏姐,我家孩子遭到了校園霸凌了怎麼辦?”,“魏姐姐,我現在已經畢業了,但是現在遇到困難經常想到童年時期打壓教育的經歷,總是對自己沒信心怎麼辦?”
在直播間,魏姐姐往往先是貼心的安慰,然後再結合具體問題,用相應的專業知識進行療愈和干預,並進行後續的相關跟進。
對於有問題孩子的家長,她強調:心理諮詢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尊重,家長應站在孩子的角度解決問題。第二個原則是保密,孩子只要說了不要告訴別人,就一定要保密。第三個原則是隱私,心理醫生和孩子溝透過心理問題後,出了溝通室的房門後,家長不再追問孩子的問題。(如果能夠做到這三點,很多心理相關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接地氣的知識不僅來源於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專業人士,也可以來自於懂電子裝置的數碼領域創作者。
平時選購手機、平板等數碼產品,我們最經常遇到的難題,莫過於不知道如何在兩三個產品之間做好取捨,即便預算需求都很明確了,但“臨門一腳”還是相當猶豫。
所以在快手上面,我們也能看到像“鵬哥二選一”這樣的數碼領域創作者,他在直播間從不侷限於介紹市面上最先進最流行的數碼產品,而是引導使用者們結合個人需求、預算理性消費。買的貴,永遠不如買的好。
比如最近國補政策出臺,很多網友都關心要不要過年之前趕緊把手機換了。
但鵬哥建議大家別急著換,因為這次很多省份從年頭補到年尾,要真相中哪款機型,不妨多個省份比比價格,然後挑個最便宜的省份下單,這樣一來換手機還能再省一筆。
從科學到心理學再到日常消費,「老鐵知識百科」五花八門的內容佈局,也讓使用者五花八門的需求得到滿足。
然而除了內容的廣度之外,我們也看到「老鐵知識百科」在直播的加持下,還有這樣一個獨特優勢,那就是讓使用者從中獲取實用價值和認知價值,透過直播連麥,讓使用者能跟主播互動起來,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深入傳播知識。
現如今,直播互動早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端帶來的便利性,老年人上網的難度門檻已經和廣大年輕人一樣了。然而,對於不懂搜尋、不會網上衝浪的老年使用者而言,獲取知識的方式仍然十分受限。
還好,以快手為代表的平臺正在解決這樣的痛點。
在快手上,有從基層裡走出的市井主播,給出最貼近老百姓需求的知識分享。在快手的直播鏡頭裡,沒有依靠專業詞彙來維護的“知識高地”,主播們都以接地氣和解決聽眾問題為己任。從非遺戲曲到心理諮詢,從健康養生到擇校定位,快手已經成為一個多維度的知識庫,是一部「老鐵知識百科」,為使用者解決真實的日常問題。
舉個比較有名的例子,經常在快手跟家長們直播連麥的張雪峰老師,家長們只要連上麥,總能獲得他的答疑。
從6月高考季到前不久的“老鐵知識百科”跨年季,從年輕人的成長,到00後的新出路,張雪峰盡力甩出乾貨和資訊差,因材施教,結合連麥聽眾自身具體情況,給出更好的相關建議。
聊到大多數家長最關心的選科,張雪峰更是坦言“高考選科是一場戰略佈局,選錯科可能會直接堵死孩子未來的路。”
因為他認為高考選科不僅決定了未來的考試科目,還直接影響專業和職業的選擇,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盲目聽信所謂的“熱門組合”,而是根據孩子的興趣、能力和未來目標進行選擇。
而在“跨年季”的直播間裡,像張雪峰這樣的主播還有很多。2024年末,快手新知發起2025「老鐵知識百科」跨年特別策劃,30餘位專家學者、行業人士以及從市井煙火中走來的泛知識創作者在快手“陪伴式”跨年。
他們不僅能夠持續輸出高價值乾貨,而且遇到帶著問題來看直播的觀眾,他們也能在嘮嗑的同時把問題給解決了。這場由“知識大咖”接力的晚會,儼然成為屬於快手老鐵們的的雲上知識盛會。
比如說起紀連海,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當年他在《百家講壇》講授《正說清朝十二臣》,將多爾袞、鰲拜、和珅以及紀曉嵐等等歷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如數家珍。
而在這次跨年,紀老師的舞臺也從電視節目換成快手直播間。他在直播間為我們講解北京中軸線的獨特魅力,用重溫歷史的方式迎接新年。
直播過程中,紀老師坐而論道,從南段的正陽門一直聊到北段的鐘樓鼓樓,堪稱賽博觀光漫步。
如果觀眾們要想深入瞭解中軸線南中北三段的代表性景觀,紀老師也能當場回覆留言和連麥提問,一邊喝著大碗茶,一邊聽細細分析,歷史學和建築學直接線上兩開花。
當然了,能在直播間“整活”的,不光有名師還有名醫。比如來自北京朝陽醫院的眼科醫生陶勇,這次跨年他也在直播間跟大家聊聊如何愛眼護眼。
當我們擔心,隨著年齡增加會不會出現老花眼?陶勇會直接跟我們聊,怎麼做才讓老花眼來得慢一些。
家長擔心愛吃糖的孩子會不會近視,他也會以醫生的身份分析背後邏輯。看到年輕人愛拍虹膜寫真,他就會用專業知識分析虹膜寫真會不會傷害眼睛。
除了“跨年季”與“高考季”,快手在2024年也舉辦過不少針對不同人群的直播季活動。
比如針對老年人群體,快手先是在9月老年大學開學季推“老有學問”列活動,讓老年使用者有機會學習到更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在10月啟動“重陽話健康·孝心微行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科普老年人最關心的健康問題,降低老年使用者對身體健康的焦慮情緒。
觀眾們既能在快手“看見每一種生活”,快手作為一個平臺,也看見了“每一種生活”的需求和痛點,給老年使用者帶來了很大便利。
此外,無論是6月推出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還是10月推出的“新市井匠人市集·烏鎮非遺國風秀”,都讓更多文化遺產在直播間裡得到了普及與推廣,也間接實現了傳承和發展。
很多80後,90後小時候都看過一套《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很多孩子也曾天真地以為短短幾本書就濃縮了人類全部的知識精華。然而長大後才發現,學無止境,知識也永遠沒有盡頭。
不僅沒有盡頭,還會時不時地更新,把舊有的知識體系推翻一遍,再建立新的體系。

△兒時常見的知識壓縮包

幸運的是,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所有的知識,而是我們生活中用得到的,以及我們感興趣的。因為知識的最好歸宿,是回到生活本身。
與此同時,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升級,過去需要在圖書館辛苦蒐集幾天才能獲取的知識,在快手老鐵的直播間上,也許只是寫幾行字留言或者連個麥就能得到答案。
這些充滿了生活智慧的創作者們,他們透過連麥這種“面對面”的互動式交流,消除了資訊流動的壁壘,也讓知識傳播更具趣味性和實用性,帶來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實用寶典。
而從煙火生活里長出來的新一代「百科全書」,不僅內容接地氣,更強調形式上的“觸手可得”,讓知識變得
設計/視覺:Lvv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