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市高方村,一位來自非洲的小夥正在試穿秦腔戲服。當化妝師簡單地在他的額頭上畫一個月牙時,秦腔中的“包黑子”形象就完成了。
神奇探索局的探員、“森哥”姚森來自非洲迦納。作為天水市高方村裡首位國際訪客,他不僅被村民們追著合影,更被熱情的老鄉們拉進了秦腔後臺。在戲迷們的指導下,這位非洲小哥體驗了戲曲秦腔。
秦腔發源於陝甘一帶,成熟於明清時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其高亢的聲腔能穿透黃土高原,武戲中的“噴火”“打碗”絕活,堪稱古代版特效大片。秦腔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及各種神話和民間傳說,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Qinqiang Opera, originating in the Shaanxi-Gansu region and maturi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among China's oldest forms of opera. Featuring historical, mythological and folk stories, Qinqiang Opera is list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天水人對秦腔的痴迷藏在每個生活的縫隙裡。田間地頭站滿了男女老幼,只為一睹戲班子的風采。年輕人舉起手機現場就開啟了秦腔直播。戲迷們直接扮好造型,張口就能來段秦腔《花木蘭》。
這種流淌在血液裡的熱愛,讓森哥在露天戲臺前親眼見證什麼叫“全村追星”。臺下戲迷們叫好的氣勢,比聽一場搖滾樂還帶感!
在後臺,森哥與秦腔版包公的相遇堪稱夢幻聯動。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包公(“包黑子”)是一個極具辨識度的司法正義象徵,黑臉造型是戲曲臉譜的藝術表達,代表剛正不阿。可以說他就是中國古代的蝙蝠俠與福爾摩斯的合體!
In Chinese culture, Bao Gong stands as a striking symbol of judicial justice. His iconic black lianpu, a type of stylized face painting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represents unwavering integrity.
當戲服加身,妝造完畢,森哥的戲曲DNA突然動了。來都來了,整個活兒!森哥與老藝術家們現場一字一句地學藝,開口竟是一段《鍘美案》!讓秦腔票友們驚呼“他就是包公!”
在體驗完秦腔過後,森哥還不忘露一個絕活,京劇版《鍘美案》,引得眾人驚呼過癮。
(冷知識:真實的包拯其實是白面書生,黑臉形象源自元明雜劇,為強化“鐵面無私”人設而進行的藝術加工。)
這場在天水村莊裡的跨國相遇,讓神奇探索局的探員森哥解鎖了新技能。還想看我們整什麼活?評論區留言告訴神奇探索局。
看非洲探員如何扮演秦腔版包公!
↓↓↓
出品人/邢志剛
文案編輯/劉浩 徐潔茹合作部門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鳴謝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
神奇工作室 出品
版權所有 © 2021-2025 中國日報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