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流感,以及普通人應對疫情的心態

如果國家決策“動態清零”,每個人都應該努力配合動態清零,這樣封城的時間會更短,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利。同樣,如果國家經過充分評估,認為可以放開了,我們也不需要任何恐慌,該吃吃,該玩玩。感染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1
Omicron變異成為新冠病毒的的主力毒株後,新冠是不是“大號流感”。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反覆強調,新冠不是大號流感,比大號流感嚴重得多。
首先,在人類歷史上,流感是數一數二的傳染病。人類歷史上,奪走生命最多的兩次傳染病大流行,第一1347-1352年歐洲的黑死病(鼠疫),第二就是1918年大流感。奪走了5000萬-1億的人口。今天,鼠疫已經不再成為對人類生命的重大威脅。但今天,每年流感季節性流行在全球可導致 300 萬-500 萬重症病例,29 萬-65 萬呼吸道疾病相關死亡。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傳染病,流感和鼠疫排在遙遙領先的前兩位。
從宏觀角度,從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角度,在今天這個時點,新冠不是大號流感,危害比流感大得多。
美國每年流感平均感染3000萬人,重症住院30-50萬人,死亡3萬人左右(這裡的死亡包括流感導致的併發症死亡)。總人口年感染率接近10%,病死率0.1%,死亡率接近萬分之一。
中國資料和美國差不多,根據中疾控傳防發〔2019〕103 號,總感染率差不多也是大約10%,每年死亡8.8萬人,總人口死亡率萬分之零點六。死亡率比美國低一些。(這個和CDC口徑一樣,模型推算,包括流感引發的併發症死亡)
疫情前,流感是當今人類社會,危險最大,奪走人生命最多的傳染病,至少在比較發達的國家是這樣。
相比之下,2022年第一季度,美國就有15.9萬死於Omicron新冠病毒感染(包括新冠引發的併發症)。一個季度的Omicron死亡率就是正常一個年度流感死亡的5倍。就算一季度是死亡高峰期(2021年一季度新冠死亡佔全年的42%),也遠遠比流感嚴重的多。
2020年和2021年,美國的新冠死亡人數都超過了流感平均年度死亡人數的10倍。Omicron流行的今年,也很可能達到流感的10倍級別。
香港這次Omicron疫情死了超過8000人,總人口死亡率超過千分之一,也超過了流感的10倍。
宏觀上看,從整個社會的角度,毋庸置疑,在今天這個時點Omicron還是一個危害遠遠大於流感的的病毒。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當前時點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原因。也是我認為現在還不適合放開的原因。
2
然而,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不幸中招,感染病毒,核酸陽性了,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沒什麼大不了的,該吃藥吃藥,該治療治療,完全沒必要恐慌。如果打過三針疫苗,危害大機率還不如流感。
這個和上面矛盾嗎?我認為不矛盾。
Omicron的真實感染率,比報告的數字高得多。
2022年3月22日,香港大學醫學院推算現時全港約有440萬人已感染新冠病毒。當時香港的總報告感染人數不到110萬人,不足實際感染人數的四分之一。美國的CDC的預測也是,每四個實際感染中,只有一個被報告。
美國2022年一共有2542萬新增報告感染,15.9萬死亡,報告感染死亡率0.6%。但實際感染死亡率,估算在0.15%左右。香港的報告感染率0.7%,預測實際感染死亡率應該和美國差不多。
各國的報告病死率差別非常大,但我認為,發達國家之間的醫療水平並不應該有這麼大差別,病死率差別大,應該是因為其報告比例不同。有的國家四個實際感染報告1個,有個國家2個實際感染報告1個,這樣病死率就會差別很多。
新冠原始病毒的真實病死率應該在0.5-1%之間。武漢報告5萬確診病例,死亡不到4000人,但實際上武漢2020年真實確診人數應該大於50萬,真實病死率肯定低於1%。
流感的真實病死率是0.1%,Omicron新冠的真實病死率大概在0.15-0.2%。
雖然Omicron的真實病死率仍高於流感,但考慮到Omicron新冠的大部分死者沒打完整疫苗。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如果打了三針疫苗,大機率個體感染Omicron的 病死機率低於流感。
這個結論對老人也適用。流感的病死率,65歲以上老人是1%。18-49年齡段只有0.016%。65歲以上老人的真實感染死亡率,是全年齡段的10倍,是18-49歲年齡段的60倍。這個倍數和新冠病毒感染的倍數類似。
如果是65歲的老人,打過三針疫苗,被Omicron新冠感染後的死亡率也大機率低於同樣年齡的老人得流感。
所以,就算我們中招了,只要打了三針疫苗,也沒必要恐慌。
3
上面兩個結論看似矛盾,但都是有依據的事實。
Omicron變種,最大的危害,不是致命性。對打過三針疫苗的人來說,Omicron致命性也許還不如流感。危害是恐怖的令人髮指的傳染性。
一般而言,同樣0.1%的總人口死亡率。感染率50%,病死率0.2%的傳染病,對社會的危害大於一個感染率1%,病死率10%的傳染病。
流感每年感染人數是總人口的10%。而Omicron可以在短短三個月,感染總人口的60-70%。
如果對感染者個體來說Omicron是流感,即病死率如果和流感一樣,總人口死亡率也會是流感的6-7倍。因為感染者更多,對社會整體的危害會大於6-7倍。現在,Omicron的真實病死率是流感的1.5倍,所以從死亡人數的角度,Omicron對社會整體的危害,至少是流感的10倍。
所以,什麼條件下社會整體上Omicron的危害才和流感相當,總人口死亡率和流感一樣?
感染者病死率需要是流感的六分之一。對感染者個體來說,新冠必須是超超超小號流感,對社會整體才能達到新冠危害與流感相當。
4
放開的問題上我的立場是:我反對現在馬上放開,我認為還沒有到放開的時機,但我同樣反對永遠不放開。
我認為,現在還沒有到放開的時機,因為目前,無論美國還是香港,以死亡人數為標準,Omicron新冠疫情對社會的傷害,還是流感的10倍級別。
我認為,當新冠疫情對社會的傷害,下降到流感的2倍級別時,就可以考慮放開了。
上一篇文章,我也寫了這個想法背後的數字推算。
流感的年總人口死亡率是萬分之零點五到萬分之一。新冠如果我們能把年死亡率控制在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我認為就是一個完全可以容忍的數字了。
這個背後的需要的感染病死率大概是流感的三分之一以內。真實感染病死率下降到萬分之二到三這個指標。
我認為,透過加大疫苗接種和使用藥物,真實感染病死率下降到萬分之二到三,是完全有可能達到的。
這時,就算Omicron的感染率是流感的6-7倍,總人口死亡率也可以控制在萬分之二以內。
然而,對中國,更大的挑戰不是死亡,而是醫療資源。
按美國的資料,流感的住院人數,是死亡人數的12-15倍。每年35-50萬人住院,住院人數佔總感染人數的1%-1.5%。住院病人的死亡率高達5-9%。美國,每100個真實感染流感的人,只有1-2%的人住院。
而中國的大城市,因為流感而住院的比例比美國高很多。根據CDC的資料,北京因流感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只有0.5%,遠低於美國。按這個推算,中國人因為流感而入院的比例遠高於美國,得了流感,更傾向去住院治療,而不是在家自己熬。
我沒有找到因流感住院人數的統計資料,但有理由相信,同樣被新冠感染,中國人有更強的傾向去醫院住院治療,這會導致更大的醫療資源負擔和醫療擠兌。國家可以研究一下流感的住院負擔,然後推算放開後新冠可能導致的住院負擔,如果能控制在流感的兩倍以內,就應該還好。
因為中國目前的應收盡收政策,中國對真實感染人數,可以得到比其他國家更準確的估計。相信這次疫情之後,我國就可以評估出準確的真實感染死亡率,住院率等指標。然後就可以制定出防止擠兌的住院標準,以及轉變政策需要的前提條件。
5
做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沒有能力影響國家的決策。
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配合政策,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在今天,動態清零是國家的政策,我們絕對不應該去阻礙和破壞這個政策。因為,所有的阻礙和破壞,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會讓清零的難度加大,封城的時間變長,損害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
同樣,我們也不應該過度恐慌。對個體來說,只要完整的打了疫苗,就算感染,也真沒什麼大不了的。
今天在上海,如果感染了,必須要去方艙。並不是因為方艙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方艙條件比家裡更差。而是因為方艙能減少傳播,能儘快的清零,能儘快的解除封城,儘快讓生活恢復正常。
如果每個人都努力配合動態清零,封城的時間會更短,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利。站在每個上海人利益的角度,越混亂,越抵制,封城時間越長,上海人的利益受到的損害越大。
同樣,如果國家經過充分評估,認為可以放開了。我相信,直到這個病毒對個體的危害遠遠小於流感的時候,國家才會放開。(我自己的判斷是對個體死亡風險低於流感的三分之一才會放開)
那時,我們更不需要任何恐慌,該吃吃,該玩玩。感染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國家真放開了,我們就真不用在乎了。那時,對個體來說,Omicron新冠就是小號流感。大家記住,Omicron對社會整體的危害,遠大於對每一個感染者個體。
我最大的希望是,這次吉林和上海的疫情,迅速平息。然後,國家可以有非常完善的資料,真正評估放開的潛在影響,深思熟慮後做出決策。
目前,我認為最大的風險是會不會出現新的更強變種,這個不可控難以預測。其他資訊和資料,包括放開需要的加強針疫苗接種率,這次疫情後都能得到解答。
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的,我相信,這個時間也不會太遙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