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一、概括及症狀
1. 新冠變異史?
2. 奧密克戎的症狀和毒性是怎樣的?
3. 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如何?
4. 奧密克戎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二、後遺症、再次感染
5. 新冠是否有後遺症?
6. 新冠後遺症的研究資料大多是早期毒株病 例,那奧密克戎是否有後遺症的風險?
7. 兒童是否更易受到後遺症的影響?
8. 奧密克戎是否會再感染?再感染風險高嗎?
9. 再感染會有什麼後果?
三、防疫相關
10. 核酸檢測陽性意味著什麼?
11. 疫苗的效用有多大?
12. 不同疫苗的有效率?
13. 奧密克戎在中國傳播的預測模型
14. 防護方法?
15. 治療藥物?

1.新冠變異史
作為一種RNA病毒,新冠病毒只有一條單鏈RNA用來承載遺傳資訊,這使得它在自我複製的過程中極易發生變異。新冠變異的部位是刺突蛋白,新冠病毒在進入人體後,其表面的刺突蛋白會識別並與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蛋白結合,接著TMPRSS2蛋白酶分解刺突蛋白,使病毒與細胞融合,完成入侵、感染、傳播的全過程:
2019年12月,武漢發現野生型新冠病毒;
2020年3月,關鍵變異點D614G(即病毒614位置上的D被G取代)大規模出現並傳播,至同年7月佔領全球,G的變異加強了病毒和人體ACE2受體結合的能力也因此更容易對人體造成破壞,自此迅猛掀起一股著名的新冠後遺症狂潮——嗅覺喪失。
2020年9月,英國發現變體阿爾法(即一代毒王),同時提高了傳播能力、致死率(2.5‰→4.1‰)和重病率;2021年1月底,阿爾法在傳播中又獲得了逃脫免疫系統的關鍵突變E484K。阿爾法以英國為中心,向全球進發,出現於北美、日韓、東南亞等地。
2020年12月,南非發現變體貝塔(潛行者毒王),即在阿爾法基礎上又疊加了一個同樣具有免疫逃脫能力的K417N,儘管貝塔理論毒性稍低於阿爾法,但其在疫苗有效性上實現了大幅下降(85%→16.9%,打第二針輝瑞疫苗才能再提高到75%)。貝塔集中於南非、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
2021年1月,巴西發現變體伽馬(全能毒王),其僅將貝塔的417N換成了417T,但傳播力強化了70%到140%,致死能力強化了20%到90%。伽馬主要集中於北美洲。
2021年3月,英國發現變體德爾塔(超級毒王),在傳播力上,相較於野生型病毒德爾塔強化了97%,迅速增加了全球佔比;住院率、ICU入住率、死亡率都是前期毒株的翻倍;然而,其逃逸能力比不上貝塔,且打第二針輝瑞後疫苗有效性可提升到88%,疫苗依然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德爾塔席捲全球,遍地開花。
2021年11月,波札那發現變體奧密克戎,之後奧密克戎火速傳播取代德爾塔成為全球範圍內的主導毒株,其佔領人類支氣管的速度比德爾塔快70倍,免疫逃逸能力超越貝塔,且打過兩針輝瑞14到90天后疫苗有效性僅剩下30%,3個月到6個月之間有效性只有15%,6個月後降為0,再打第三針有效性會提高到49%。
2.奧密克戎的症狀和毒性是怎樣的?
——奧密克戎的致病力和致死性遠弱於前期所有毒株,大部分感染者為無症狀和輕症。
如前所述,新冠病毒一直在進化是由於刺突蛋白的改變,奧密克戎變體的一個重要變異在於其刺突蛋白只要與ACE2結合就能進入細胞進行自我複製,並且不愛與TMPRSS2結合。TMPRSS2主要存在於肺部和消化道,較少存在於呼吸道。COVID-19之所以被稱為“新冠肺炎”,正是因為早期病毒只能與TMPRSS2結合,從而更多攻擊肺部導致肺纖維化,從原始毒株到德爾塔毒株,新冠患者的主要死因是嚴重肺損傷導致的呼吸衰竭。[1]
①【致病性顯著降低,症狀主要為咳嗽、咽痛、發熱、鼻塞、流涕、頭痛等,極少有肺炎症狀】
當奧密克戎的主要攻擊區域由於刺突蛋白結合效能改變而轉移到上呼吸道時,奧密克戎的致病性,尤其是致重症和死亡的能力也隨之顯著降低,感染者症狀更多表現為咳嗽、咽痛、發熱、鼻塞、流涕、頭痛等,極少有肺炎症狀。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統計,原始毒株對60歲患者致死率接近1%,是季節性流感的17.7倍,而到2022年3月,前述致死率已降低至1‰之下,只有流感的九成,對普通人而言遠達不到致命致殘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奧密克戎被理解為“大號流感”成為主流趨勢。[2]
②【後遺症比例顯著下降,毒性減弱】
頂級臨床醫學刊物《JAMA》於10月9日釋出了一篇研究報告稱,僅5.8%的奧密克戎感染患者在6個月後仍然持續出現嗅覺功能障礙的症狀,遠遠低於德爾塔42.1%和原始毒株52.6%的比例。可以發現,奧密克戎確實有毒性減弱之趨勢。[3]
3.奧密克戎的傳染性如何?
①【奧密克戎有很強的傳染性:BA.1傳染性為原始病毒株的13倍、delta的2.8倍;奧密克戎BA.2更強】
SARS-CoV-2的傳染性主要取決於RBD和ACE2的親和力。Omicron變異株刺突蛋白突變後與ACE2的結合自由能增高,BA.1的累計變化為2.60 kcal/mol,表明病毒傳染性為原始病毒株的13倍、delta的2.8倍[4];BA.2更甚於BA.1,傳染性為BA.1的1.5倍[5]。
②【奧密克戎的家庭傳播風險增加】
2022年9月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使用挪威接觸者追蹤資料比較了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 月家庭中 Omicron 和 Delta 變體的 10 天家庭二次發作率 (SAR),即原發病例的接觸者在其原發病例檢測日期後10天內檢測呈陽性的機率。奧密克戎總體SAR估計為51%,而德爾塔總體SAR為36%。家庭接觸者對奧密克戎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並且與接觸者的疫苗接種狀況無關[6]。
③【奧密克戎傳染性增強;變異株BA.4和BA.5複製能力和致病性可能更強】
當奧密克戎攻擊區域轉移到上呼吸道時,病毒也變得更容易在人體之間轉移,因此其傳染性勢必加強,2022年許多國家的新冠感染率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飆升,這對尚未接種疫苗、有基礎病的老人群體是一次致命衝擊。奧密克戎變異株的BA.2 亞譜系已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占主導地位;BA.4 和 BA.5 的患病率在一些地區正在迅速增加。BA.2在動物模型中的致病性低於之前的毒株,但由於與BA.2相比,BA.4和BA.5在刺突蛋白中具有新的氨基酸變化,而刺突蛋白在病毒進入細胞過程中起關鍵作用,這引起了人們對BA.4和BA.5的複製能力和致病性更強的擔憂。[7]
4.奧密克戎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①【SARS-CoV-2在人類中的傳播途徑包括吸入含有病毒的液滴、與感染者密切接觸以及接觸被SARS-CoV-2汙染的表面。】[8]
②【SARS-CoV-2有可能透過氣溶膠傳播】
2020年四月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透過測量 2020 年 2 月和 3 月COVID-19 爆發期間武漢兩家醫院不同區域的氣溶膠中的病毒 RNA 來研究 SARS-CoV-2 的空氣動力學性質。研究發現,在隔離病房和通風病房檢測到的氣溶膠中SARS-CoV-2 RNA的濃度非常低,但在患者使用的廁所區域則更高。“雖然我們尚未確定在這些醫院區域檢測到的病毒的傳染性,但我們認為SARS-CoV-2有可能透過氣溶膠傳播。”結果表明,室內通風、開放空間、防護服消毒以及廁所區域的正確使用和消毒可以有效限制氣溶膠中SARS-CoV-2 RNA的濃度。[9]


左右滑動檢視圖示
③【透過彼此相距兩米左右的呼吸道飛沫傳播】
與流感一樣,COVID-19 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呼吸道飛沫是某人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釋放的小液體。這些飛沫中所含的病毒可以透過眼睛、鼻子或嘴巴傳播給其他人——無論是當它們直接落在某人的臉上時,還是當它們被用受汙染的手觸控他們的臉而傳播到那裡時。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由於呼吸道飛沫太重而無法懸浮在空氣中,因此通常只有在人與人密切接觸時才會發生直接的人際傳播 – 彼此相距約六英尺(1.8288米)。它也可能發生在醫療環境中,如果有人必須處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如唾液或粘液。[10]
④【氣溶膠和汙染物傳播】
2020年4月16日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分析了SARS-Cov-2的氣溶膠和表面穩定性,結果表明,SARS-CoV-2的氣溶膠和汙染物傳播是合理的,因為該病毒可以在氣溶膠中保持活力和傳染性數小時,在表面上保持長達數天(取決於接種物脫落)。[11]
5. 新冠是否有後遺症?
①【長新冠/後遺症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一定義,長期新冠綜合症(又稱“長新冠”“新冠病毒感染後遺症”)是指一部分人在感染新冠病毒三個月後擁有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且這些症狀不能由其他診斷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但也包括其他疾病,通常有對日常功能的影響。症狀可能是初始感染後新發的、從急性新冠發作中恢復或從初始疾病中持續存在。症狀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或復發。[12]
②【感染新冠後神經系統後遺症風險將增加】
2022年9月22日發表於《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新冠肺炎急性期後,一系列神經系統後遺症的風險將增加,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認知和記憶障礙、周圍神經障礙、發作性疾病(例如偏頭痛和癲病)錐體外系和運動障礙、精神障礙、肌肉骨路障礙、感覺障礙、格林-巴利綜合徵和腦炎或腦病。[13]
③【後遺症有關實證研究】
2022年10月12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蘇格蘭全國性研究透過對確診病例進行6個月、12個月、18個月的長期追蹤,並考慮到一些症狀在未感染人群中很常見,因此設定了未感染的對照組進行匹配分析,結果如下:在檢測呈陽性的33281名參與者中, 95%在感染時有症狀;4%有1種症狀,6%有2種,8%有三種症狀,82%有三種以上症狀。總體而言,83%的人報告急性感染時疲勞,64%頭痛,63%味覺改變,63%肌痛,60%氣味變化,54%咳嗽,52%發燒,45%呼吸困難,41%食慾不振,38%關節疼痛,31%喉嚨痛,23%腹瀉,21%胸痛,20%流鼻涕,15%腹痛,13%意識模糊,13%聲音嘶啞,9%脫髮, 8% 耳痛,2% 意識下降,0.3% 癲癇發作。在報告症狀持續時間的患者中,23%報告<1周,44%報告1-4周,33%>4周。在6個月後的隨訪中,這些有症狀的感染者中有8%尚未康復,47%僅部分康復;在12個月後的隨訪中,有6%未康復,42%僅部分康復;沒有康復與住院感染、年齡、女性、剝奪、呼吸系統疾病、抑鬱以及多病症有關;成年人出現多種症狀、生活質量較差和日常活動受到廣泛損害的風險更大;婦女、老年人和更貧困的人以及那些預先存在健康問題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人不太可能完全康復;嚴重感染後更可能發生後遺症;無症狀感染後未觀察到後遺症(關於這一點仍有疑問);感染前疫苗接種可能具有保護作用。[14]
6. 新冠後遺症的研究資料大多是早期毒株病例,那奧密克戎是否有後遺症的風險?
①【 奧密克戎出現後遺症的整體風險小於德爾塔】
2022年6月18日發表於柳葉刀的一篇研究發現,在奧密克戎感染高峰期間的病例中,4-5%經歷了長新冠;在德爾塔感染浪潮期間的病例中,10-8%經歷了長新冠;在所有疫苗接種時間,奧密克戎病例出現長新冠的可能性較小。可見,奧密克戎出現後遺症的整體風險要小於德爾塔。(如圖所示)[15]

②【但奧密克戎對神經系統的毒性更強,也即人們常說的“腦霧”症狀可能會增加】
儘管奧密克戎相較於德爾塔毒株在神經系統方面的後遺症更少,但其神經毒性可能更強。新冠病毒與多種神經系統併發症相關,包括腦病、腦炎、痴呆等。這些神經系統表現的致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是由凝血功能異常、免疫介導的炎症反應或病毒直接侵入中樞神經系統 (CNS)等因素所致。新冠可以在人腦類器官中感染和複製。在2022年11月發表於《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用新冠的不同毒株對前腦和中腦類器官進行處理30天,發現BA.2在前腦類器官中的複製效率遠高於原始毒株、貝爾塔和BA.1,且其誘導神經細胞的凋亡能力更強,這表明BA.2對神經系統可能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應對BA.2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進行密切監測。[16]
③【奧密克戎後遺症嗅覺、味覺障礙風險降低、記憶障礙風險增加;接種三針疫苗比接種兩針對預防後遺症更有用】
2022年10月28日釋出於美國預印本(預印本、未經同行評審)的一項全國性丹麥問卷研究也發現,在感染奧密克戎四個月後出現了嚴重的急性後症狀和新發的健康問題,儘管與德爾塔病例相比,急性嗅覺障礙和味覺障礙的風險降低,但是在記憶障礙上提高了7.2%的風險。與接種兩劑疫苗的病例相比,在感染奧密克戎前接種三劑疫苗的病例出現急性後症狀減少50%,新發一般健康問題的風險降低4/5。[17]
7. 兒童是否更易受到後遺症的影響?
【兒童後遺症比例更低於成人】
2022年11月發表於《J CLIN MED》的一項羅馬研究,對679名感染新冠的非住院和住院兒童持續症狀的患病率、特徵和危險因素進行了長達12個月的隨訪,其中有120人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變異病毒或野生病毒的兒童持續症狀發生率和回覆率總體相似),發現疲勞(19%)、頭痛(12%)、失眠(7.5%)、肌肉疼痛(6.9%)和注意力混亂(6.8%)是最常見的症狀,恢復比例隨著時間推移逐步提高,隨訪1-5個月時仍有症狀的兒童比例為,隨訪6-9個月時仍有症狀的比例為1.3%,在12個月時僅有0.7%的兒童遺留後遺症,遠低於成年人遺留後遺症的比例(4%)。[18]
8. 奧密克戎是否會再感染?再感染風險高嗎?
根據CDC對再感染病例的定義:兩個qPCR陽性的樣本相隔至少90天,且兩次發作之間qPCR為陰性。
①【奧密克戎有很大能力逃逸既往感染產生的免疫】
2021年12月發表的對南非常規檢測資料的分析表明,與Beta和Delta相比,大量的群體性證據表明SARS-CoV-2的Omicron變異株有很大能力逃逸既往感染產生的免疫力。[19]
②【奧密克戎流行期間再感染率在增加】
英國傳染病協會透過對2022年2月27日至2022年3月6日期間被篩查和診斷為感染SARS-CoV-2的80863個數據樣本進行分析,從而計算出整個時期的再感染率。研究結果確認了在整個第四次疫情期間(直到2021年11月)的1.5%的再感染率(179/12,135例),並觀察到在正在進行的第五次疫情期間的再感染率顯著增加,達到6.8%(1397/20,542例)。
再次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比例增加,進一步證明了SARS-CoV-2的遺傳變異性導致了抗原的變化,從而降低了先前感染的保護作用。現有資料表明,既往感染產生的免疫力和疫苗誘導的免疫力不能防止SARS-CoV-2的流行。[20]
③【感染一次後對預防再次感染奧密克戎的保護作用較低(約為60%),但對防止再感染引起住院或死亡強有力】
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的一篇文獻顯示,在卡達的一項國家資料庫研究中發現,感染一次後對預防再次感染alpha, beta, and delta變異株的有效性很強(約為90%),這種保護作用對再次感染Omicron變異體的保護作用較低(約為60%),但仍然相當可觀。此外,無論哪種變異株,以前的感染對再感染引起的住院或死亡的保護似乎都是強有力的。[21]
9. 再感染會有什麼後果?
【再感染會導致全因死亡、住院和後遺症的大量額外風險】
2022.11.10於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獻,使用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國家醫療資料庫針對5,819,264人的研究建立了一次感染SARS-CoV-2、多次感染(兩次以上)、和未感染過的對照組,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之間間隔時間的分佈中位數為 191天(四分位數範圍(IQR)=127-330),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之間間隔時間中值為158天(IQR=115-228)。研究結果顯示:再度感染會進一步增加死亡、住院和在急性期和急性期後的多個器官系統的後遺症。重複感染的累積風險和負擔隨著感染次數增加而增加。
與沒有再感染相比,再感染帶來的額外風險是死亡、住院和包括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凝血和血液系統疾病、糖尿病、胃腸道疾病、腎臟疾病、精神障礙、肌肉骨骼疾病在內的後遺症。這些風險在急性期(疾病發展過程中比較嚴重的時期,新冠在感染一週左右進入急性期)最為明顯,但在急性期後的6個月內仍然存在。且這些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在完全接種疫苗的人中也很明顯,因此與疫苗接種狀況無關。既往感染產生的免疫力和疫苗誘導的免疫力的組合也不能消除再次感染後的不良健康影響的風險。[22]
另注: *微博博主@子陵在聽歌 對這項研究的質證如下:
這項Saint Louis VA醫院的研究回顧了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40947名退伍軍人患者發生重複感染的病例,發現相比沒有發生重複感染的對照組,發生重複感染的退伍軍人發生死亡、住院和後遺症的風險增加。所以請謹記,這項研究沒有比較這些同樣的患者初發感染(第一次感染)和重複感染孰輕孰重,而是比較了重複感染病人和其他不相關對照。因此,認為重複感染“更嚴重”是對這篇文章的誤讀。
另外,這項研究中回顧的患者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年白人男性,主要是有複雜基礎病的住院病人,他們被發現重複感染是因為頻繁的PCR檢測(經常住院);但對照組,即沒有重複感染的患者只是沒有進行常規的PCR檢測,但並不是真正沒有重複感染的患者。
所以這個研究是一個具有非常明顯抽樣偏倚的研究。作者在文章中明確表達了這項研究的侷限性,由於疫情的變化和本項研究所涉及的特殊佇列,因此不能推而廣之,不能認為這是一般現象。很顯然,有嚴重基礎病的老年患者,不管是初發感染還是重複感染,肯定都很嚴重,而這項研究恰沒有比較這些同樣患者兩次感染病情的情況。但是這個研究的重要意義是告訴我們應該為保護脆弱人群提供更多的支援,給他們打疫苗,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和病毒監測。同時,儘量避免任何感染的可能。
10.核酸檢測陽性意味著什麼?
【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陽性僅是相對值】
核酸檢測檢測的是人體內病毒的CT值(Cycle Threshold),該數值反映了人體內病毒含量的多少。CT值越高,說明檢測到病毒所需的放大倍數越高,迴圈次數越多,這說明病毒含量少。而CT值越低,則代表著病毒濃度越高。然而,CT值在多少以下才算陽性,各國各地區均無定論。在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於2020年發行的核酸檢測操作手冊中,CT值在32以下為陽性。[23]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第二版)》,CT值在37以下方為陽性。[24]亦有團隊認為,CT值的陽性閾值應為38。[25]綜上所述,核酸檢測呈陽性是相對的參考標準。
11.疫苗的效用有多大?
①【新出現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可能具有疫苗免疫逃逸能力】
根據2022年12月6日發表於《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出現的奧密克戎毒株,包括BA.2-衍生BA.2.75.2和BA.5-衍生的BQ.1.1和XBB.1,已經積累了可能影響疫苗有效性的刺突蛋白突破:①BA.5-二價加強疫苗在接種後14至32天即對BA.4/5產生很強的中和能力;②然而,BA.5-二價加強疫苗對新出現的BA.2.75.2、BQ.1.1或XBB.1沒有產生強烈的中和作用;③先前的感染經歷顯著增強BA.5-二價加強疫苗的預防效果。申言之,未來的疫苗加強針應與新出現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相匹配。[26]
②【疫苗提供了高度保護,對BA.5的保護作用類似於或略弱於對BA.2的保護作用】
來自丹麥的實驗表明,在三次接種疫苗的個體中,其接種的疫苗提供了對BA.5與BA.2的高度保護。其研究結果亦表明,疫苗對BA.5的保護作用類似於或略弱於對BA.2的保護作用。[27]
③【接種四劑mRNA疫苗能更好保護】
來自新加坡的實驗團隊透過對老年人樣本進行分析,亦得出結論——與三劑mRNA疫苗和四劑滅活全病毒疫苗或多種疫苗組合相比,四劑mRNA接種與症狀性SARS-CoV-2感染、住院和嚴重新冠肺炎的發生率較低相關。故而,其實驗團隊支援在滅活全病毒疫苗的基礎上使用四劑mRNA疫苗,以更好地保護個人免受新冠肺炎的侵害,並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28]
④【5-11歲兒童免疫接種有益】
來自美國的團隊則針對兒童樣本進行分析,認為5至11歲兒童的免疫接種可能提供直接和間接的益處,並提供保護,防止可能更具傳染性的SARS-CoV-2變體。[29]
⑤【疫苗對抗奧密克戎效果不如對抗德爾塔,接種疫苗且有感染史的青少年免疫能力最高】
針對奧密克戎毒株,來自英國的實驗團隊以青少年為樣本進行分析時發現,在之前沒有感染的青少年中,接種疫苗對奧密克戎感染的保護低於對delta感染的保護,而接種過疫苗且有感染史的青少年對奧密克戎感染的保護作用最高。[30]
12.不同疫苗的有效率?
根據輝瑞、世衛組織、阿斯利康、《柳葉刀》等、中國國藥集團釋出的實驗資料表明,輝瑞、莫德納、阿斯利康、衛星五號、國藥的有效率分別為95%、92%、70%-90%(注射方式不同)、91.6%、79.34%,總體來看,新冠疫苗保護率較高,但接種新冠疫苗並不代表不會感染新冠病毒。對於變種的新冠病毒,現有的新冠疫苗對重症有效率較高。
13.奧密克戎在中國傳播的預測模型
2022年5月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利用數學模型根據2022年上海奧密克戎疫情的資料模擬中國的奧密克戎浪潮,2022年3月疫苗接種運動誘導的免疫水平不足以防止奧密克戎浪潮,奧密克戎浪潮將導致超過現有的重症監護能力,預計重症監護室的峰值需求是現有能力的15.6倍,並導致約155萬人死亡。然而,我們也估計,透過確保疫苗和抗病毒療法的可及性以及維持非藥物干預措施的實施來保護弱勢群體,可能足以防止醫療保健系統不堪重負,這表明這些因素應該是未來緩解政策的重點。[31]
防疫政策鬆綁後絕大多數人將被感染
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和香港及臺灣地區在疫苗普及之前都採取了嚴格防控政策,也讓疫情的進展控制在一個極低的水平。等到2021年9月新冠疫苗的接種普及後,這些國家和地區先後放開了疫情管控,無一例外都迎來了井噴式的疫情暴發。到目前為止,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確診感染人數佔總人口的28%-43%之間。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比例只是確診的感染者。因為這些地區並沒有進行全民核酸檢測,在加上新冠病毒在很多人身上並不導致症狀或只是很輕的症狀,有大量的被感染者並沒有被統計進來。
14.防護方法?

*圖源網路
以下防護建議均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Covid知識問答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q-a-considerations-for-the-cleaning-and-disinfection-of-environmental-surfaces-in-the-context-of-covid-19-in-non-health-care-settings)
①保護自己不受COVID-19長期影響的最好方法是盡一切努力避免感染COVID-19病毒。這包括
接種疫苗和遵守各項公共衛生和社交措施,減少感染和傳播COVID-19病毒的機會
。保護自己不會感染COVID-19的最好方法是採取綜合行動,正如世衛組織常說的“全面採取措施!”,包括:
❗與他人至少保持1米的身體距離
❗佩戴合適的口罩遮住口鼻
❗開窗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肘遮掩
❗勤洗手
❗輪到你的時候立即去接種疫苗
②在非衛生保健環境中,應優先考慮對哪些區域進行消毒?
🔹答:
採取消毒措施對於在非衛生保健環境中
(如家庭、辦公室、學校、健身房、公共建築、社群宗教場所、市場、交通工具和商業場所或餐館)減少COVID-19 病毒汙染非常重要。
應優先對這些非衛生保健環境中的高頻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例如應消毒門窗把手、廚房和食品製備區、檯面、浴室表面、廁所和水龍頭、觸屏個人電子裝置、個人計算機鍵盤和工作臺面等。③在非衛生保健環境中,哪些物體表面消毒液對COVID-19有效?
🔹答:在非衛生保健環境中,可使用
次氯酸鈉(漂白劑/含氯溶液),建議濃度為0.1%或1000ppm(即一份5%強度的家用漂白劑加兌49份水)。70度-90度酒精也可用於物體表面消毒。表面必須先用水、肥皂或洗滌劑清洗,在清除汙垢後進行消毒。清潔應始終從最少髒汙(即最清潔的)的地方開始,最後清潔最髒地方,以免將汙垢帶到較少髒汙的地方。④室外活動回家後建議採取什麼措施?
🔹
應高度重視手部衛生
:在觸碰家中物體表面、物品、寵物和人之前,應先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在室外時,應始終與他人
保持至少一米距離;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注意呼吸衛生,打噴嚏或咳嗽時需用彎曲的肘部或用紙巾遮擋口鼻;不要觸控眼睛、鼻子和嘴巴。不去擁擠的地方。⑤是否建議民眾在公共場所(例如去雜貨店或超市購物時)戴上手套預防COVID-19?
🔹
不建議。公眾在公共場所使用手套不是推薦的或經證明有效的預防措施。在公共場所戴手套並不能取代手部衛生需求,另外,在採取手部衛生措施後,戴手套並不能進一步預防COVID-19病毒。手套不能完全避免手遭受汙染,因為病原體可以透過手套微小缺陷而接觸手部或在摘除手套過程中使手受到汙染。人們也可能會用戴手套的手觸控病原體,然後,如果用戴手套的手觸控臉部,就會將病原體帶至嘴巴、鼻子或眼睛。⑥如何摘下醫用口罩:
◾觸控口罩前,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和水洗手。
◾從腦後或耳後取下帶子,不要碰到口罩的正面。
◾摘下口罩時,身體前傾,將口罩拉離面部。
◾
醫用口罩僅供一次性使用
;立即丟棄口罩,最好放入封閉的垃圾箱。
◾觸控口罩後要洗手。
◾注意口罩的狀況;如果口罩變髒或變溼,請更換。
⑦如何改善家中或工作場所的通風?
🔹答:當你和他人同處一個房間時,
儘可能開啟門窗。為更好地通風,開啟房間兩側正對的門窗,造成空氣對流。
如果無法產生空氣對流,可在開啟的窗戶前放置風扇,以增加空氣流量,將室內空氣排到室外。
🔹如果外面溫度極熱或極冷,可以每小時開窗幾分鐘,引入新鮮空氣。
⑧空調能提供良好通風嗎?
🔹答:
大多數牆式或窗式空調系統並不能通風。它們透過室內空氣再迴圈,降低空氣溫度和溼度。使用牆式或窗式空調系統時,可每小時開窗幾分鐘,引入室外新鮮空氣。⑨如果有人生病並居家隔離,我如何改善家裡通風狀況?
🔹答:如果有人生病並在家裡獲得照顧,
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改善通風並降低感染其他家人的風險:
🔹病人應儘量待在獨立房間裡。如果做不到,他人應與其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病人和同一房間的其他人應佩戴醫用口罩。
🔹病人房間和共用空間要勤通風,要儘可能開窗透氣。
🔹
開啟病人房間兩側的窗戶或門,進行交叉通風
。
🔹如果可能,應阻止空氣從病人房間流到住房的其餘地方,例如,
不要使用中央空調
。
🔹如有條件,病人應待在配有私人廁所的獨立房間裡,且應在廁所中配備高速運轉的抽氣裝置或排氣扇。
🔹還可使用帶有MERV14/ISO ePM1 70-80%過濾器的獨立空氣清潔器。這些裝置可能會改善空氣質量,但不能替代通風。
15.治療藥物?

*圖源網路

文獻綜覽
向上滑動閱覽
序號
|
發表期刊/平臺
|
發表時間
|
文章名稱
|
網址
|
1
|
The
Lancet
|
1/6
/22
|
Omicron variant (B.1.1.529): infectivity, vaccine breakthrough and antibody resistance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89238/
|
2
|
The
Lancet
|
4/7
/22
|
Symptom prevalence, duration, an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in individual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during periods of omicron and delta variant dominanc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ZOE COVID Study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397851/
|
3
|
JAMA
|
8/9
/22
|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VID-19 During Gamma, Delta, and Omicron Waves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749125/
|
4
|
J Chem
Inf Model
|
1/6
/22
|
Omicron Variant (B.1.1.529): Infectivity, Vaccine Breakthrough, and Antibody Resistance.
|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r6e0ve0xc680gd0ae5w0260pn110094&site=xueshu_se
|
5
|
J Chem
Inf Model
|
1/6
/22
|
Omicron Variant (B.1.1.529): Infectivity, Vaccine Breakthrough, and Antibody Resistance.
|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r6e0ve0xc680gd0ae5w0260pn110094&site=xueshu_se
|
6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9/1
/22
|
Increased household transmission and immune escape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compared to Delta variants.
|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233-9
|
7
|
Nature
|
11/2
/22
|
Characteriz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4 and BA.5 isolates in rodents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323336/
|
8
|
National Center for Immuniza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NCIRD)
|
2020
|
How COVID-19 spreads
|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about/transmission.html
|
9
|
Nat Med
|
4/1
/22
|
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71-3
|
10
|
The
Scientist
|
2/21
/20
|
Offord, C. How COVID-19 is spread.
|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how-covid-19-is-spread-67143
|
11
|
N. Engl. J. Med.
|
4/16
/20
|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c2004973
|
12
|
WHO
|
10/1
/21
|
WHO Director-General's opening remarks at the media briefing on COVID-19 – 7 October 2021
|
https://www.who.int/director-general/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covid-19—7-october-2021
|
13
|
Nature
Medicine
|
9/22
/22
|
Long-term neurologic outcomes of COVID-19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001-z
|
14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10/12
/22
|
Outcomes among confirmed cases and a matched comparison group in the Long-COVID in Scotland study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415-5
|
15
|
The
Lancet
|
6/18
/22
|
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717982/
|
16
|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
11/20
/22
|
Enhanced replic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2 in human forebrain and midbrain organoids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241-2
|
17
|
medRxiv(預印本)
|
10/12
/22
|
Post-acute symptoms four month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during the Omicron period: a nationwide Danish questionnaire study
|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10.12.22280990v1
|
18
|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
11/16
/22
|
The Preval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Persistent Symptoms in Non-Hospitalized and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SARS-CoV-2 Infection Followed-Up for up to 12 Month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Rome, Italy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431250/
|
19
|
Science
|
3/6
/22
|
Increased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e of Omicron in South Africa
|
https://doi.org/10.1101/2021.11.11.21266068
|
20
|
Journal
of
Infection
|
4/23
/22
|
High rate of reinfection with the SARS-CoV-2 Omicron
|
https://doi.org/10.1016/j.jinf.2022.04.034
|
variant
|
||||
21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3/31
/22
|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200133
|
from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
||||
22
|
Nat Med
|
11/10
/22
|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2051-3
|
23
|
–
|
–
|
–
|
https://www.haikanglife.com//images/RD/New-Coronavirus-SARS-CoV-2-Nucleic-Acid-Detection-ERT-PCR-Experimental-Procedure-and-Operational-Considerations.pdf
|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核酸檢測(增強熒光即時反轉錄PCR)操作手冊》
|
||||
–
|
||||
24
|
–
|
–
|
–
|
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1/c67cfe29ecf1470e8c7fc47d3b751e88/files/7db05db9e315401389bc8b69252c25ef.docx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第二版)
|
||||
25
|
臨床檢驗雜誌
|
4/1
/20
|
–
|
http://www.lcjyzz.com/lcjyzz/article/pdf/20200348?file_name=8101D5DAB1C089482DA9834FA09C5B9BF2320D
|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迴圈閾值變化規律淺析》
|
||||
–
|
||||
26
|
–
|
–
|
–
|
–
|
27
|
The
Lancet
|
10/18
/22
|
Risk of reinfection, vaccine protection, and severity of infection with the BA.5 omicron subvariant: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Denmark
|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1473309922005953
|
28
|
The
Lancet
|
12/1
/22
|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3 or 4 doses of mRNA and inactivated whole-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infection,hospitalization and severe outcomes among elderly in Singapore》
|
–
|
29
|
The
Lancet
|
1/23
/22
|
Impact of SARS-CoV-2 vaccination of children ages 5–11 years on COVID-19 disease burden and resilience to new vari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ovember 2021–March 2022: A multi-model study
|
–
|
30
|
The
Lancet
|
11/24
/22
|
–
|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2)00729-0
|
Protection ag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with delta (B.1.617.2) and omicron (B.1.1.529) BA.1 and BA.2
|
||||
SARS-CoV-2 variants after previous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in adolescents in England, August, 2021–March, 2022: a national, observational, test-negative, case-control study
|
||||
31
|
Nat Med
|
5/10
/22
|
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
|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1855-7
|
當你站於隆冬愛河邊 俯身朝下望去
有人破冰做你 一生倒影
你會凝視他 如同另個自己
直到你的熱淚都化作潮汐 愛即永恆汛期
最終你所歷風雪 開遍梅花鹿背脊
落日墜成腕上胎記
來世便憑此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