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研究顯示:每晚睡前刷手機1小時,一週損失50分鐘睡眠

2025年3月27日,《JAMA Network Open》(IF=10.5)發表了一項橫斷面研究,旨在探索成年人睡前使用電子裝置對睡眠質量和時長的影響,並進一步分析不同睡眠型別(“早起型”或“夜貓子型”)人群的差異。研究顯示:
•睡前1小時使用電子裝置(手機/平板/電腦)會導致工作日睡眠減少7.64分鐘
•每週累計睡眠損失達48分鐘
•睡前使用電子裝置與睡眠質量下降風險增加33%相關
•"夜貓子"型人群受影響更顯著
原文連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31993
來源:醫咖會
01
研究方法
該研究基於美國癌症預防研究-3(CPS-3)的大規模佇列資料。在基線期,參與者自我報告了人口統計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和民族以及受教育程度。CPS-3將定期對參與者進行跟蹤調查,每三年一次。研究者利用2018年的問卷收集了參與者的電子裝置使用時間和睡眠情況
注:CPS-3是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研究物件是2006-2013年間在美國35個州和波多黎各註冊的男性和女性。
電子裝置使用情況
參與者需回答:“在一週內,您在睡前1小時內使用不包括電視的電子裝置(即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的頻率?”選項包括:從不、1-3天/周、4-6天/周、每天使用
睡眠指標評估
參與者報告了過去一年中的睡眠時長、睡眠質量和睡眠型別
  • 睡眠時長:根據參與者自我報告的入睡和起床時間計算(工作日 vs. 休息日)。
  • 睡眠質量:採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分為“非常好、較好、較差、非常差”。
  • 睡眠型別:透過Horne-Östberg清晨-夜晚型問卷評估,將參與者分為5類(早睡型、偏早睡型、中間型、偏晚睡型或夜貓子型)。
02
研究結果
在參與2018年問卷的164,826名參與者中,排除了27,627名參與者,研究最終納入122,058名參與者,中位年齡為56歲(IQR 47-62)。
圖. 研究流程圖
50,289名參與者報告每晚睡前使用電子裝置(41.2%)。相比之下,21,275名參與者(17.4%)報告睡前不會使用電子裝置,其餘參與者報告偶爾使用。
與睡前不使用電子裝置的參與者相比,那些報告每晚睡前使用電子裝置的人更有可能睡眠時長少於推薦的7-9小時
  • 工作日:8391名參與者(19.1%) vs. 2544名參與者(15.0%)
  • 非工作日:2549名參與者(5.1%) vs. 899名參與者(4.2%)
電子裝置使用與睡眠時長的關聯
與睡前1小時不使用電子裝置的參與者相比,每晚睡前使用電子裝置的人:
  • 工作日平均少睡7.64分鐘(95%CI 6.65-8.63)
  • 休息日平均少睡5.04分鐘(95%CI 4.03-6.05)
此外,每晚睡前使用電子裝置與工作日晚睡18.82分鐘(95%CI 17.70-19.93)和非工作日晚睡19.69分鐘(18.56-20.81)相關。
圖. 睡前使用電子裝置與睡眠時長和入睡時間的關聯
電子裝置使用與睡眠質量的關聯
每日電子裝置使用者睡眠質量“較差/非常差”的風險增加33%(PR=1.33;95%CI 1.27-1.39)。這種關聯呈現劑量反應性:使用頻率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圖. 睡前使用電子裝置與睡眠質量的關聯
睡眠型別的差異
與早睡型人相比,“夜貓子”型人群睡眠時長和入睡時間受影響更嚴重
  • 工作日少睡8.36分鐘(vs. 早睡型的5.64分鐘)
  • 入睡時間推遲15.62分鐘(vs. 早睡型的9.33分鐘)
03
總結與討論
這項針對12萬人的大型橫斷面研究證實,每晚睡前使用電子裝置1小時,與每週睡眠時長減少約50分鐘和睡眠質量下降33%相關。這種關聯在"夜貓子"型人群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本研究的主要優勢包括:(1)研究為迄今規模最大的研究,系統評估了成年人睡前電子裝置使用與睡眠結局的關聯;(2)儘管睡眠指標採用自我報告方式,但已透過睡眠日誌和體動記錄儀進行了驗證,並採用了其他經過充分驗證的量表。
本研究的侷限性在於:
1.橫斷面設計難以確定睡眠與電子裝置使用的因果關聯;
2.除每週使用頻率外,缺乏更詳細的使用時長資料;
3.電子裝置的評估僅針對手持電子裝置,未包含電視等其他發光裝置;
4.未能獲取電子裝置使用可能影響的其他睡眠引數資訊(如入睡潛伏期);
5.睡眠時間評估僅區分工作日與休息日,無法分析退休等非工作狀態的影響。
本文整理自:JAMA Netw Open. 2025;8(3):e252493.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