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某三甲醫院急診科依舊燈火通明。心內科醫生李默剛結束一臺搶救手術,疲憊地靠在走廊牆上灌下一杯黑咖啡。這時,護士急匆匆遞來一張新病歷:患者陳阿姨,65歲,主訴心慌氣短,血壓160/100mmHg。
李默迅速判斷為“陣發性房顫”,開了常用藥胺碘酮靜脈注射。但連軸轉36小時的他,恍惚間將“單次劑量150mg”誤寫成了“300mg”。半小時後,陳阿姨突然嘔吐、意識模糊——藥物過量導致急性肝損傷!
“李醫生,患者轉氨酶數值爆表了!” 監護儀的警報聲中,李默的後背瞬間被冷汗浸透。
儘管醫院全力救治,陳阿姨一週後康復出院,但家屬的憤怒徹底爆發。兒子舉著手機拍攝李默,嘶吼道:“你這種醫生就該坐牢!” 調解室內,家屬索賠35萬元:“我媽差點沒命!賠錢,否則法庭見!”
李默試圖解釋:“我承認疏忽,但患者本身有慢性肝病,過量藥物只是誘因……”話音未落,一杯熱水潑在他面前。調解失敗,一紙訴狀將他推上法庭。
醫療鑑定:患者自身肝功能異常是導致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李默的過失行為為次要原因,經鑑定需承擔30%的責任。
法院判決:最終本案要求賠償患者醫療費、精神損失費、訴訟費共計30萬元。根據醫院內部調查責任報告,李醫師需要賠付300000×0.3=90000元。
李默捏著判決書苦笑:剛貸款買了婚房的他,存款連5位數都不夠。
“幸好,我還有醫路平安!” 李默突然想起一年前“跟風”買的醫師責任險。他連夜聯絡保險公司,聲音沙啞:“我可能……需要理賠。”
材料提交:判決書、責任認定書、用藥記錄、保單號(全程線上提交,AI系統自動初篩)。
調查核實:在保險公司的協助下,透過對判決書,責任認定書,診療記錄等材料的核對,確認本事故屬於醫師責任險的保障範圍。
賠付到賬:88000元(扣除2000元免賠額)(含訴訟費,精神損失費,醫療費等)直接打入患者家屬賬戶,李默僅需簽字確認,全程無自掏腰包。
最意外的“彩蛋”:保險公司還指派了一名律師協助李默整理證據,開庭前叮囑他:“您只需要陳述事實,其他交給我們。”
“保險不是護身符,卻是救命稻草”:李默把保單影印件貼在了辦公桌上,“下次開藥前,我一定核對三遍。”
職業心態變化:他主動報名了“醫療風險防控”培訓課,“經此一遭,才知道細節多致命。”
家屬收到賠款後,主動撤回了對醫院的投訴:“錢到位了,我們也不想鬧。”
陳阿姨私下對護士說:“李醫生不容易,那天我看他眼睛都是血絲……”
真實的人性衝突:醫生的疲憊、患者的憤怒、保險的理性,交織成中國醫療環境的縮影。
“小失誤大代價”的警示:一次筆誤=9萬元賠償?醫生群體亟需風險兜底工具。
保險的“隱藏價值”:除了賠錢,更重要的是保住醫生的職業生涯——沒有保險,李默可能被迫借錢賠償,甚至因“汙點記錄”失去晉升機會。
醫路平安醫師責任險,不只是一張保單,更是醫患矛盾的“緩衝帶”,醫生尊嚴的“保護傘”。
(注:案例基於真實事件改編,人物均為化名,投保前請詳閱條款。)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