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瘋狂小楊哥的直播間裡,永遠掛著一條銀色項鍊。
這條項鍊曾是他“反向帶貨”的標誌性符號。
直播翻車時,他曾抓著項鍊嘶吼“家人們別買這破玩意兒”,下一秒反而讓產品銷量衝上百萬;
被質疑賣假貨時,他摸著項鍊對鏡頭髮誓“用我的人格擔保”,轉眼間又能在砸鍋摔碗的鬧劇中創造上億銷售額。
如今這條項鍊在某個不知名矩陣號的直播間裡,掛在戴著綠色魚頭套的神秘主播脖子上沉默的晃動著。

▲圖源:小楊臻選直播間

小楊哥,一去不復返了
2024年9月的美誠月餅事件,一下子就像是點燃了爆炸的引線。
當消費者發現所謂“香港高階月餅”實為廣州貼牌產品,當59元3盒的廉價點心被包裝成239元的“米其林臻品”。
小楊哥團隊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清空櫥窗、踢走主播、在凌晨用“綠魚頭”和“紅獅子”頭套重啟直播。
這種用行為藝術應對信任危機的荒誕操作,就像他早年影片裡被墨汁濺滿臉卻強行搞笑的自己。
只不過這次觀眾刷起的彈幕清一色的是“退錢”。
瘋狂小楊哥最大的問題是對外界對三隻羊網路銷售問題商品的質疑永遠都不正面回應,總是用模稜兩可的話語採取拖延的態度處理。
人只要做事就難免會出差錯,不做事的人才永遠不會出差錯。
人做事出問題不可怕,最主要的是對問題的處理態度,瘋狂小楊哥之所以翻車就是因為在對問題商品的處理態度上出了問題。
對比年初自己墊錢賠付消費者的李維剛,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但其實在自身體量已經達到頂流的時候,信任往往才是消費者們更加在意的點。
看這次李維剛經歷墊錢賠款750萬之後,抖音粉絲從700萬飆升至1310萬。

▲圖源:@體德學院校長李維剛
品牌方更是透露,李維剛的專場合作費比市場價高出40%,他們看中的正是他“假一賠十”的賠付背書。
正如網友調侃的那樣:“現在誰敢坑老李?他賠得越狠粉絲越鐵,商家都怕他較真!”
在直播電商這個充滿套路與虛假的領域,李維剛用自己的真誠和擔當,為自己打造了一塊金字招牌,讓消費者和品牌方都對他充滿了信任。
屬於瘋狂小楊哥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跌落了神壇的瘋狂小楊哥已經徹底成為了過去式,當然這也是正向淘汰的結果。

平臺“去頭部化”,
復出有點難
當三隻羊集團香港分公司開業時與曾志偉碰杯的紅酒還未蒸發,合肥監管局的罰單已凍結了1.03億買下的總部大樓;
當“絕望週末”系列短劇仍在收割著25億播放量,直播間裡24000單問題月餅正在製造25萬條維權投訴。
2018年的抖音演算法不會想到,那個把鞭炮塞進墨水瓶炸黑宿舍陽臺的六安青年,會在七年後手握直播界最鋒利的雙刃劍。
當“反向帶貨”成為流量密碼,小楊哥把直播間變成馬戲團。

▲圖源:抖音@瘋狂小楊哥
吃到嘔吐的螺螄粉銷量破百萬,煎糊雞蛋的不粘鍋銷售額超500萬,炸裂的爆米花機創造2417萬觀看人次。
這種“審醜經濟學”的勝利,讓三隻羊在2023年狂攬160億GMV,比同年東方甄選高出17億。
但流量高塔的時時刻刻都有著危險警示。
從全網首個單平臺粉絲破億的“抖音之神”,到戴著卡通頭套躲在角落試水的“隱身人”,這位前頂流主播的人生縮影可以說是很魔幻了。
試圖透過影片號、TikTok東南亞市場曲線復出的小楊哥,正在經歷比2015年睡日本公園更深的寒意。

▲圖源:瘋狂小楊哥
在越南直播三小時僅賣出42單,在新加坡遭遇“假貨維權聯盟”舉牌抗議,在影片號試播三天後賬號神秘消失。
這些資料背後是平臺演算法的集體叛變。
抖音默默調整著推薦機制,將他的直播切片從“必看推薦”移入“你可能認識的人”。
快手趁機將辛巴直播間推上熱搜,用“假燕窩賠付億元”的往事嘲諷這位老對手。
當小楊哥粉絲從1.22億暴跌至9999萬,抖音順勢將劉畊宏、董宇輝等“正能量主播”頂上推薦位。
當三隻羊矩陣號集體解除MCN認證,演算法立刻用“優質直播間”標籤獎勵那些分流的腰部主播。
這種“去頭部化”的絞殺,比直接封號更令頂流恐懼。
它讓小楊哥的過億粉絲從資產變成負債,每個取關使用者都在為平臺推波助瀾。

從“家人們”到“韭菜們”,
網紅經濟的崩塌
小楊哥的崩塌不是孤例,而是直播電商必定會出現的事情。
咱們來看看,李佳琦因為79元眉筆的事兒,從神壇上跌落;
辛巴喊著“家人至上”,最後卻動不動就發律師函警告;
東北雨姐打造的助農人設,結果被拆穿是擺拍。
三隻羊的案例尤為典型,他們曾用“工資全交媳婦”的寵妻人設圈粉百萬,卻在“沫沫事件”中暴露出資本家的冷酷嘴臉。
他們承諾“假一賠三”,卻在梅菜扣肉、茅臺酒、五常大米等23起質量事件中玩起“甩鍋三連”。
這種割裂感在2024年雙11達到頂峰。

▲圖源:微博@王海
當小楊哥用“綠魚頭”形象在矩陣號跳著尷尬舞蹈,辛巴正直播燒燬價值千萬的“問題蟹卡”並高喊“我不賺髒錢”。
兩位頂流主播的魔幻對壘,揭開了行業最辛辣的諷刺。
所謂“家人們”,不過是資本市場裡待割的N茬韭菜。
所謂“良心帶貨”,本質是精心設計的風險轉嫁遊戲。
合肥監管局6894萬元的罰單,不僅是對三隻羊的審判,更是對整個行業的預警。
當央媒定性美誠月餅事件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踐踏”,當職業打假人王海建立起“小楊哥專屬檔案”,原先遊走在灰色地帶的營銷話術徹底失效。
更致命的是算法系統的秋後算賬。
曾經助力小楊哥登頂的流量機器,如今正用“負向內容標籤”將他推向深淵。
這場崩塌留給行業的,是一道殘酷的思考題。

當李佳琦都不敢休息生怕掉粉,當董宇輝坦言“被罵到想退網”,是否意味著“全網最低價”邏輯已走向末路?
或許小楊哥的綠色魚頭套,正是直播電商從癲狂迴歸理性的隱喻。
當觀眾厭倦了歇斯底里的表演,當平臺收緊流量閘門,那些依賴人設泡沫的網紅終將現出原形。
掃碼加入高質量交流群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幹貨,精彩不停
【新增備註:進群】
↓↓↓

點選關注我們↓↓↓,讀懂網際網路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