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部國劇,被罵了一輪又一輪。
這就是懸疑劇《漂白》。
先是有抄襲、美化反派等爭議。


最近,又因為替身演員受傷,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起因是一段拍攝現場的影片,在網上傳播。
畫面中,一輛開向替身演員,車輪擦過演員頭部,聽得到演員的尖叫聲。
整個過程看著相當嚇人。


一時之間,無數網友憤而問責。
輿論大範圍發酵後,自稱是當事人的替身演員主動發博,替劇組澄清。
表示並無大礙,只是胳膊擦傷。

但這並沒有洗刷負面輿論。
網友反而揪背後出各種疑點,質疑劇組公關。


人們的不滿情緒背後,除了這部劇本身爭議的疊加效應。
也源於對長期被忽視的替身演員群體處境的想象和擔憂。
今天,就藉著《漂白》這股風波,聊一聊「看不見的」替身演員。

先給不熟悉的魚友們,詳細梳理一下來龍去脈。
2月22日,網友曝光一段《漂白》劇組拍攝現場的影片。
其展現的事故情況,看起來相當嚴峻。
很快就引發熱議,衝上熱搜。

無數網友吐槽劇組漠視人身安全,對替身演員保護不足。
甚至有人呼籲停播下架。


同日,替身演員當事人發文回應,曬出檢查報告。
稱影片因拍攝角度問題,和現實有所出入。
實際上,她頭部並未受傷,僅僅是手臂擦傷,而且也已康復。
隨後,劇組轉發該宣告並道歉,承認「現場管理不善」,承諾今後加強安全措施。

這不僅沒有平息爭議,反而進一步點燃了輿論。
很多網友懷疑劇組透過公關手段掩蓋真相。
因為一來,當事人賬號為最新註冊,難以驗證真實性。


二來,劇組表示事發於4月7日,但就醫記錄上顯示是4月8日,與「第一時間送醫」說法相悖。
而且,說是胳膊擦傷,公佈的檢查報告只有胸部ct。
很多網友因此懷疑劇組動用公關手段,將真相壓了下去。
極力要求公佈完整醫療記錄,並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隨後,出品人回應說,劇組拍戲出事故很正常,指責網友帶節奏。
更是火上澆油。

在此之前,這部劇就有抄襲報道、美化反派、不尊重受害者等爭議。
這次事發後,就更是牆倒眾人推。


還波及到了其他演員。
因為受傷演員是趙今麥的替身。
趙今麥又被扒出之前營銷過「敬業」人設,也遭輿論翻車。


這次爭議不單是一個安全問題。
也是在階級情緒長期對立下,對行業道德、規範深度失望與信任危機的集中爆發。
之前高以翔意外離世,就暴露出行業對藝人的過度壓榨和安全意識的嚴重缺失。


更何況這次牽涉到的是娛樂圈中的邊緣群體——替身演員。
眾所周知,大部分替身演員都是娛樂圈中的「隱形人」。
承擔極高風險,卻得不到相應的關注和回報。
往往只有在事故發生時才能為大眾所知。
比如,2011年李連杰拍攝好萊塢大片《浴血任務2》。
他的替身,年僅26歲的劉坤。
在一場爆破戲中,因為引爆時間點出了差錯,不幸身亡。


2021年曝出一個影片。
陳曉的替身在沒有吊威亞的情況下,從三樓跳下。
沒能安穩落到充氣墊子上。
而是臉部朝下,整個人向下滑落。
可以看到工作人員一擁而上,直接用擔架抬走。


紀錄片《大衛·赫爾姆斯:大難不死的男孩》揭示了魔法世界背後的殘酷現實。
哈利·波特的替身演員因威亞裝置失衡,被猛烈撞向牆壁。
導致脖子折斷,胸部以下終生癱瘓。


《死侍2》片場,一位替身演員在表演追車戲時,因摩托車失控撞向建築物玻璃牆。
且因角色設定未佩戴頭盔,不幸身亡。

固然,出品人說的沒錯,劇組受傷常見,替身演員,尤其是武替受傷更不稀奇。
上世紀80至90年代,香港動作片蓬勃發展期,武替演員的受傷率高達70%以上,其中約10%受傷情況極為嚴重。
中國影視行業協會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
約60%的武替演員在職業生涯中至少經歷過一次較為嚴重的受傷,其中30%的受傷情況影響到了他們的後續工作能力。

只是,更需要強調的是,劇組普通演員和替身受傷是不可一概而論的。
普通演員除了演動作戲外,基本還是以文戲為主,受傷風險較低。
高風險演出也往往伴隨著更高的回報。
像湯姆·克魯斯的賣命演出,也讓他常年穩坐好萊塢片酬榜第一。

成龍、李小龍、楊紫瓊等打星,演藝生涯都是傷痕累累,但同時也換來了名望和收入。


相比之下,很多武替幾乎每天都要在高風險場景中拍攝,受傷機率高,重者危及生命。
但大多可能一輩子都寂寂無名。
不僅收入遠低於普通演員,可能最基礎的待遇也無法得到保障。

很多劇組為節省成本,招的替身演員都是臨時工,不簽署正式合同。
不僅如此,有的劇組為規避風險,還要求提前簽署免責協議。
這樣一來,替身演員的諸多權益都無法得到保障,出事了也很難向劇組追責,獲得合理賠償。
像李連杰替身劉坤意外去世後,電影公司只賠償了家屬15萬。
最後據傳是李連杰自掏了500萬撫慰家屬。

電影《黑暗騎士》片場,希斯·萊傑的替身演員在摩托車事故中受傷。
最後也是因未簽署正式合同,未能獲得足夠賠償。


2013年,陳小春、安以軒主演的《好命先生》片場。
替身演員拍飛車鏡頭時,由於鎖吊鋼絲斷裂導致摔傷,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

也是因為沒有正式合同,無法順利透過工傷認定程式獲得相應賠償。
替身演員將劇組告上法院。
直到2022年才終審判決,得到相應賠償。


由此再回看《漂白》劇組這次事故。
雖然業內不少人紛紛表示,出現這種狀況很正常。
但大眾關切的聲音也可以理解。
反而是因習以為常導致的漠然態度,才是最不正常的。
關注,才能帶來改變。

近年來,好萊塢不少電影就聚焦於替身和特技演員群體。
將他們推向故事中心,試圖透過藝術表達引發行業反思。
昆汀的《好萊塢往事》中,布拉德·皮特飾演一位替身演員。
身手不凡卻默默無聞,遊離於好萊塢光鮮之外。
他為主角萊昂納多飾演的過氣明星承擔危險戲份,還做著大量後勤打雜的活。

還有去年,高司令主演的電影《特技狂人》。
直接以特技演員為主角,講他因拍攝受傷後捲入陰謀的故事。
不僅透過爆炸、飛車、墜樓等高能情節展示特技演員的危險性,更借角色之口質問行業:

導演大衛·雷奇本人,曾是布拉德·皮特等明星的替身演員。
轉型導演後,致力於用作品為同行發聲。
他在採訪中直言,這部電影是對特技行業的致敬,也是警示。
還在片中融入真實事件,主角因鋼絲斷裂重傷的情節。
影射了《行屍走肉》特技演員約翰·伯內克墜亡事件。
雖然可能拍得浪漫化、戲劇化,但確乎為大眾撕開了一道認知縫隙。

當然,行業規則的實質性改進很難一蹴而就。
雖然這兩部大咖參與的電影上映後引發了觀眾對替身演員的關注。
但號稱「讓特技演員當主角」的《特技狂人》,主演仍是瑞恩·高斯林這樣的巨星。
他自己在採訪中都羞愧表示,替身演員剛完成了打破紀錄的高難度動作戲,下一個鏡頭卻還要趕著來陪襯他的高光戲。


真正的替身演員仍在幕後,影片票房紅利也未必能惠及這一群體。
美國演員工會在2018年才推出「特技協調員最低安全標準協議」,以確保片場特技表演的安全性,並在合同、行業標準和安全機制上加強了保護措施。
而國內目前仍缺乏這方面的專門立法。

最近AI熱,很多網友都說能否用AI替代高危鏡頭。
實際上這已經有先例了。
2023年《碟中諜7》中,劇組利用AI演算法模擬湯姆·克魯斯的摩托車跳崖動作,優化了替身演員的起跳角度和安全裝置位置。
《侏羅紀世界3》中試點應用了AI穿戴裝置,可以即時監測替身演員身體狀況,異常時立即觸發警報。
《阿凡達:水之道》使用水下動作捕捉和AI即時渲染技術,替代演員完成高危水下鏡頭。


海外很多電影學院參與「虛擬特技替身培訓」,利用AI模擬高危動作。

但我們也都知道,技術普及的另一面,是不平等的加劇。
大公司可以用AI省成本,但小劇組仍依賴傳統特技拍攝。
技術鴻溝間接影響就業市場,一邊是被取代的危機,一邊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恐懼。
只有極少部分頭部演員能實現轉型。
像曾做過替身的演員陳虎,後來參與《駭客帝國》《殺死比爾》等多部好萊塢影片的動作指導,現也擔任AI動作設計顧問。


很大一部分武替,都因無法適應技術變革面臨失業。
當《好萊塢往事》用膠片呈現血肉之軀的勇毅時,現實中的替身演員正站在歷史岔路口。
顯然,真正的出路不在於技術本身,最後還是落在對這一群體本身的態度上。
在於我們能不能看到隱形的他們。
能不能為他們重修公平的遊戲規則。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