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親密關係中的期待與控制?

親密關係這個話題最近特別火,大家前段時間可能都看了熱播綜藝《再見愛人》,很多同學對親密關係也很感興趣。對於親密關係,大家可能既渴望,又恐懼,或者說,如何保持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讓大家很困擾。
所以我們今天特別邀請到格式塔課程的主講老師葉斌老師,來跟大家講一講如何放下親密關係中的期待與控制。
葉斌,心理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首批註冊心理師和註冊督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特聘校外導師,上海聞殊心理諮詢機構創始人,國內格式塔治療領域專家。
01
親密關係中的恐懼、期待與控制

1.渴望得到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但在踏入親密關係時又感到恐懼,為什麼,怎麼改變?

渴望在親密關係中得到療愈是一種負擔,我想到伊能靜和她老公秦昊。在吐槽大會上,秦昊說伊能靜的感情很細膩,而且以前經歷過創傷,她的情感需求比較多,也希望伴侶可以滿足她的需求。後來有一次鬧矛盾,秦昊就直言說,任何一個人走進親密關係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變好,TA本身的目的不是為了療愈對方。如果走進一段關係是為了療愈對方,那聽起來就很沉重。當然,如果這個人對療愈對方這件事感到興奮,或者說TA有拯救者情節、聖母心,那沒什麼問題。但拯救這件事情也需要警惕。在心理學裡,有一個經典的三角形心理遊戲——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當你拯救不了別人的話,別人就會抱怨你,變成加害者,你就變成受害者。
如果一段親密關係,是以拯救者的形象開始的,其實是很危險的。最理想的關係是兩個人一起享受生活,親密關係的本質不是“療愈”。所以不要對親密關係抱有太大的期待,期望越大,可能會越失望。
害怕進入親密關係,其實從「完形」的視角來說,害怕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這讓你覺察到自己可能不夠好,不敢進入。但關鍵在於,覺察後有沒有下一步的行動?
如果止步在察覺,那下一次你還是會害怕。在「完形」裡,什麼叫瘋狂?就是“做同樣的事,卻指望有不一樣的結果”。如果只是一味自我譴責,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做出改變,那就很容易陷入惡性迴圈。而且可能在別人向自己提出一些改變的建議時,還會“攻擊”別人,不想接受他人的意見。
首先,如果認為自己不夠好,試著去問問周邊可靠的人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那TA可能會發現其實全世界就自己對自己最不夠好,其他人並不這樣認為。如果真的意識到自己不夠理想,那就開始行動。如何改善自己的脾氣,如何提升幽默感,一步步開始改變,不要逃避。
也可以不改變,在「完形」裡,如果你意識到自己並不接受外界主流的價值觀或各種標準,那就放過自己,那也行。最可怕的就是,你既不行動,也不放過自己,這會置身一個自我折磨的狀態。

2.親密關係中“控制”的定義

控制就是,如果你不接受對方的指令,TA會生氣或不舒服,你會覺得在這一段關係裡是不夠自由的。比方說,對方邀請你一起吃晚餐,但你有安排了便拒絕了,結果對方生氣了。這看上去是個邀請,但本質上是一個命令,一個強制要求,你沒有“say no”的自由。
在「完形」裡有句話,“不能被拒絕的邀請不是真邀請”,所以一段健康的關係裡,面對對方的要求,你應該有“say no”的自由。
但“控制”這個定義應該是雙向的,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如果你是討好型人格,你面對別人的要求無法say no”,那可能對你來說這就不叫“控制”。也有些人很敏感,會帶有敵意地看待外部的東西,本人並沒有控制你,但你習慣say no”

3.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去控制?

在「完形」裡,“為什麼”和“怎麼辦”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如果只停留在為什麼,可能會把原因歸結在其他方面,而不是自己的身上,這就無法改變。不去想怎麼辦,那就沒有改變的動力。如果察覺到自己的伴侶一直在單方面包容自己,但自己脾氣卻不好,應該要珍惜伴侶,這是努力的一個方向。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法來改善:
  • 有意識地控制、減少情緒爆發的次數。
  • 為發脾氣設定相應的懲罰。如果發脾氣沒有代價的話,對方可能不會改變。比如說來打賭,發一次火給對方多少錢,但絕大多數人不會去設定這樣的賭注或者代價,因為大部分人的潛意識認為自己改不了,也覺得這段關係並沒有重要到讓TA願意付出代價去做出改變。
  • 想改變的決心越大,才越可能做出改變。成人改變一個行為習慣並不容易,特別像發脾氣這種伴隨了很多年的習慣,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東西來警醒自己,會很容易被潛意識帶著走,很難做出改變。
4. 如何應對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
冷暴力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切斷跟對方的溝通,用這個方式去懲罰對方,讓對方無法跟TA對話。這時候不僅雙方要有溝通的意願,可能還要一些可以溝通的技巧。一般來說,自戀的人常常這樣。絕對自戀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有錯,所以TA只要不滿意,TA就決然離開,用這個來懲罰你,至於對方受不受得了,那是對方的事情。
也有一些自戀的人其實內心很自卑,TA會用“拋棄團體”的做法來懲罰別人,獲得爽感。我以前碰到過,有一個人不滿意大家給TA提意見,TA第二天特地來跟團體說要離開這裡,都是大家害TA,給所有人貼一個“加害者”標籤,不聽任何解釋。

5.害怕在親密關係中遇到衝突,應該繼續忍受還是做出改變?

生活中有些人天生脾氣好,面對別人的打趣,只是一笑置之,不當回事。但有些人為了不當回事,其實是在壓制自己的情緒,TA需要一個情緒出口,不然總有一天會爆炸。

為什麼很多人在一段關係裡已經很難受了,TA還是不離開?因為離開相比之下,是更難受的舉動。看上去TA有很多選擇,離開或者不離開,但沒有一個會讓TA感到舒服,至少短期內TA會不舒服。特別是對自己缺乏信心或沒有安全感的人,一般對短期痛苦的耐受力很差。

有些人目標很明確,一旦發現自己跟對方不合適,就可以斬斷這段關係。但有的人會很恐懼,TA沒有信心找到更好的伴侶。另外,分離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如果有些人的父母是自戀人格障礙,習慣性控制TA,那TA就會習慣這種控制關係,所以可能TA找的愛人也是控制型的。這對TA而言是一種熟悉的關係,TA不敢輕易離開。

如果一定要離開,但自己的能力又不夠,那可以試著去找諮詢師,找好朋友,找一些情緒出口去幫助自己度過這些痛苦。但如果面對痛苦無所作為,對方可能會更肆無忌憚,這段關係就會不斷惡化。

6.如何抑制對別人的控制慾?

改變之前,問問自己,你真的想改變嗎?你可以承受改變帶來的不適應嗎?決心夠大,總可以改變。但大部分會半途而廢,或者假裝自己決心很大。

最理想的情況,當你控制別人的時候可以意識到自己很過分,就立馬停下。或者,如果你真想改變,那可以跟伴侶溝通,讓伴侶試著擔負起提醒你不要控制TA的責任。如果TA發現你又控制TA了,就立馬提醒或者制止你。但你不能惱羞成怒,這是一種約定。

7.作為控制方,做出決定的時候會很委屈,因為感覺對方並不在意這個決定,但又時常需要自己做出決定,如何打破這個局面?

我想到李行亮跟麥琳之間很多互動都是這樣的,麥琳會尋求李行亮的意見,但她很多時候又會否定他的意見。其實這樣問題是很多的。當一個人很熱切地請另一個人發表意見,但那個人反應很消極,那TA就會覺得隨便吧,不再發表意見了。當然他之前可能失敗過很多次,然後慢慢發現只要自己提主意就會被否定掉,所以就不再提意見了。

心理學上,我們把這個叫為習得性無助。

如果真想改變,那當你問對方的時候,先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一個答案?如果你已經有答案了,就不必再問。如果真的想要一個答案,那就去問。但對於對方給的出答案,你可以不同意,但不能打壓。

02

親子關係中的控制

如何擺脫親子關係中的控制,首先,我回答不了應該怎麼做。你應該先問自己,那你到底要什麼?你想要自由,還是想要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

如果想要自由,那在之後的人生裡,你可以下意識地跟TA進行分離,並且給TA一個適應、接受你比起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更想要自由這個事實的時間。這個時間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長。

為什麼我們在親子關係裡,越長大,越覺得這段關係很難受,明明在其他親密關係裡,兩個人之間是可以磨合的?因為小的時候,處在弱勢的位置,但你也有一系列的應對方式讓自己在不太舒服的環境當中活下來。

但當你慢慢長大,你周圍的人不再是你的父母,你需要跟其他人去溝通,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你從小習慣的溝通、應對方式都失效了。

這時候要去反思小時候跟父母的一些相處模式,是不是被帶進到親密關係中了。比如說,很多人小時候對家人的態度就是又愛又恨,因為父母習慣了控制TA,但父母又養育了TA,所以TA需要父母,也想要逃離父母。長大了進入親密關係中,可能會發現自己對伴侶也是又愛又恨。

格式塔講的很多的一點就是:去覺察,覺察你到底想要什麼?做任何選擇之前,第一步還是覺察。

格式塔流派的親密關係跟其他流派親密關係相比下的差異、優勢。

格式塔流派有兩個重要的概念:第一個叫接觸,第二個叫退回,也叫休息。

  • 接觸:比如說A從未接觸過B,B是他從來沒體驗過的東西。有些人在一開始的接觸上就存在問題,認為A和 B之間永遠存在一個鴻溝。TA不願意去接觸新東西,TA會感到害怕,下意識抗拒。但其實很多可怕都是TA想象出來的,反而,不接觸新的東西可能沒法成長。生活當中有很多接觸都是很表面的,比如說謝謝,很多時候只是一句客套話。但當我們坐下來非常認真地感謝某個人做的一件事,那就跟說謝謝是不一樣的,這種接觸可能會對TA或者你的一生產生持續的影響。
  • 退回:但有的人的問題是一跟別人接觸,就會失去自我。比方說,有些人迷信宗教大師,他聽大師說什麼都覺得是對的,沒有任何批評性。那TA只要一接觸大師,就被大師包圍,沒有自我了,這也需要警惕。
  • 最理想的關係:可分可合。在「完形」裡有個術語叫融合,但融合並不好,完全融合往往是以犧牲個性為代價。我們沒法要求對方時時刻刻、所有方面都跟自己相互契合,如果沒有可分可合的概念,這段關係會很窒息。
所以「完形」強調既要避免分開之後不能接觸,又要避免接觸了之後被吃掉。「完形」認為親密關係是來去自由的,只是有的人學不會接觸,有的人學不會分離。「完形」強調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它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流派,如果你覺得很受約束,「完形」可以告訴你怎麼可以過得自在。
「完形」本身也是可以幫助大家緩解焦慮情緒的。這套課程本來是提供給諮詢師進行學習的,但後來知道為什麼,很多非專業人員去聽課學習,說對TA有幫忙。我想有以下兩點吸引了非專業的同學:
1. 內容簡單易懂,非專業人員也可以輕鬆入門;
2. 每節課有課後練習,可以練習著把課程知識跟自己周圍的環境和遭遇聯絡起來,更瞭解自己和身邊的人;
03

問答環節:

1.生完孩子之後跟愛人的關係變得奇怪,感覺自己不受關注,怎麼緩解?

從家庭的心理學的理論來說,不要小看生孩子這件事。如果不生孩子,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就是你愛我,我愛你,是均等的。突然有了孩子,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媽媽會把注意力移向孩子,那給另一半的關注就會減少。所以有些丈夫覺得他在家裡不太受關注了,會很失落。但這也不好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還是需要伴侶之間去平等地對話、溝通。在對方各自擅長的領域裡要學會傾聽,同時大家在各自的領域裡做主時,也要聽聽伴侶的意見。

2.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格式塔流派的老師?成長路徑是怎麼樣的?

格式塔的創始人是皮爾斯。皮爾斯最早的學習路徑是透過工作坊學習。因為完形格式塔非常具有體驗性,所以線下學習效果會更好,可以有足夠的體驗去接觸相關的理論。打個比方說,我上課說如何游泳跟下水是完全兩回事,你不體驗下水,你就很難學會游泳,所以完形鍛鍊的是這樣的一個技能。我自己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我支援任何形式的學習。
在我接觸過的學生中,有人先聽網課再參加線下的,也有人參加了線下又去聽網課。差別是網課上會講理論更多更集中一些,如果先參加網課,再去線下課,你會想說這些理論我好像都瞭解過,那線上下,你可以學得更加紮實。那先參加線下的,再去聽網課的好處就是好像又複習了一遍,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那個理論。主要還是看個人的學習偏好,可以線上線下結合著學習。咱們課程的大綱,分成兩部分核心:
  • 格式塔的重要理論
  • 完形治療的技術

3.想要成為一名完形治療師,如何看待技術跟理論之間的關係?

完形在各個流派裡是重實踐、輕理論的一個流派,它的理論是很極簡的。介紹完形的核心概念,可能三四張A4紙就寫完了。完形不像精神分析,理論浩如煙海有很多分支,學完形更像學中醫,核心理念就是陰陽、虛實、寒溼這些,但是你要跟著師傅一步步學,你才能學會“望聞問切,學會把脈,學會應用。

換句話說,完形的理論和技術都差不多,但是你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恰如其分並有創造力地應用出來?

完形核心的一個技術叫“空椅子”,空椅子如果我教你5分鐘,你就可以教會空椅子大概怎麼擺放。但是你得學會應用空椅子的各種作用,有時它用來宣洩,有時它用來對話、彼此瞭解。所以你要慢慢去了解,在實踐中應用、體會,才能知道里面的竅門。

格式塔說一個人要學會自我負責。這句話其實沒人會聽不懂,但它的困難是什麼叫自我負責?

如果到工作坊裡,你會看到一個場景,有些流派諮詢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有什麼可以幫你嗎?

完形不這樣問,因為當你說“有什麼可以幫你嗎”?就代表我替TA負責,因為著站在高位去幫助TA。但完形永遠是問什麼是你想要的,我的存在就是陪著你、輔助你去拿你想要的。

如果不實踐,你可能不知道這句話背後含有自我負責的理念,所以理論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必須在實踐的現場培養這些應用意識。

活動立減300元,到手價2120元
3月5日開課學習,掃碼新增老師諮詢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