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中美聯合宣告釋出之後,我看到境內外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老美那邊的聲音是覺得特朗普政府輸了,國內呢?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是中方做出了不該有的妥協。
那麼,哪一種聲音才更符合事實?

這裡談談我的觀點。
我們做時政分析,很多時候不應該憑感覺做判斷,更可靠的是要依靠縝密的邏輯。
這樣做出的判斷才更有可能接近真相。
舉個例子。
5月11日,中方宣佈日內瓦會晤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後,當時很多外媒預測中美關稅可能會下調到50%—60%左右。
我的預測卻完全不同,5月12日早上我發朋友圈的預測是,美方對華關稅可能下調到34%甚至更低(事實是30%)。
毫無疑問我的這個預測更接近真相。
講一講我當時這個預測的邏輯依據。
首先,中方是什麼時候硬懟美方的關稅戰的?
4月2日之前,美方先後對華商品加徵了20%所謂芬太尼關稅。
當時中方相對比較剋制,只是對美方能源與農產品加徵了10%—15%關稅。
一直到4月2日,美方再次對華商品加徵34%的對等關稅,中方才開啟全面反擊——
對美國商品同樣無差別加徵34%的關稅。
所以,如果日內瓦會晤中美談判結果是將關稅下調到50%左右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中方某種意義上認可了當初美方對華商品加徵34%關稅的合理性。
那後來的關稅戰不就是白打了嗎?
如果談成這個結果,中方怎麼可能宣佈取得實質性進展?
所以美方關稅下調幅度一定遠遠低於50%這個數字。
具體是多少呢?
首先20%的芬太尼關稅比較複雜,這不是短期中美能夠談攏的(這個問題我們後面來談)。
所以美方下調關稅的幅度大致就在20%—50%之間。
20%—50%取中間數就是35%。
既然中方宣佈取得實質性進展,那麼這個數字應該更靠近20%,而不是更靠近50%。
35%低一點就是34%,所以我才預測美方下調關稅是34%甚至更低的依據。
下面我就繼續用縝密的邏輯分析日內瓦中美聯合宣告背後的東西。
怎麼看待這個聯合宣告?
實事求是的說,這個聯合宣告美方得到了面子,中方得到了裡子。
為什麼?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首先是站在美方的角度。
美方得到了三樣東西。
其1,數字上的表面“勝利”。
中美聯合宣告一出來,國內一些機構以及外媒都是這樣報道的——
美方對華商品關稅下調到30%,中方對美商品關稅下調到10%。
從數字對比上看,美方好像是獲得了勝利。
實際上上述數字是有問題的。
要理解中美聯合宣告的內容,我們要簡單回顧一下中美關稅戰的過程。
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3步。
——第一步,在4月2日之前,特朗普以芬太尼為由給中國商品先後兩次累計加徵20%關稅。
對此中方的反制措施也是2次,分別對美國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農產品(豬肉、雞肉、小麥、玉米、棉花、高粱、水果)加徵10%—15%不等的關稅;
同時將12家美國公司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取消美國部分大豆出口商資質,對15家美國實體納入出口管制清單。
——第二步,4月2日,美國對華商品加徵34%所謂的“對等關稅”,中方立刻反制對美國商品也加徵34%關稅
——第三步,中美關稅戰升級,互相再加徵91%關稅,其中中方還對美國實施全面的禁止稀土出口。
現在這個中美聯合宣告談的第二步與第三步的事情。
34%對等關稅其中的24%關稅暫停實施90天,保留10%的關稅,91%加徵的關稅全部取消。
第二步之後中國對美國全面禁止稀土出口的措施也取消。
第一步芬太尼關稅戰本次聯合宣告根本都沒提及。
所以,如果出一個簡版,應該是這樣:
90天之內,美國對華商品目前是加徵30%關稅,中國對美國商品部分是加徵10%關稅,但是對於美國農產品與能源產品是加徵20%—25%不等的關稅。
其2,中方取消稀土管制出口,這樣特朗普政府就可以對國內製造業特別是軍工產業有個交代了。
在中美談判之前,在國際市場上中方管制的稀土價格已經翻了三倍,而且一貨難求。
現在中方放寬了稀土出口讓美國製造業可以喘口氣了。
其3,特朗普政府給其他國家關稅談判樹了一個標杆。
之前我就有一個判斷——
大致就是中美如果談不攏,那麼美國與其他國家也不大可能談得攏。
事實就是如此,現在對美國而言除了中國之外經濟上最有分量的還有兩個對手,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歐盟。
日本與歐盟非常強硬,歐盟拿出反制關稅清單,日本放言要拿國債當籌碼。
這讓特朗普政府非常頭痛,也騎虎難下。
現在美國與中國談成這樣一個結果,就給歐盟與日本樹了一個標杆——
我與中國的談判就是34%關稅只有24%暫停90天,另外10%保留,還額外加了20%芬太尼關稅。
未來美方與歐盟、日本按照這個條件為基礎進行談判,哪怕美方做出一定的讓步,哪怕最後對等關稅只加10%對於特朗普政府也是大獲成功。
以上就是美方贏得面子的邏輯。
那麼中方贏得裡子的邏輯是什麼呢?

表面上看,美國對所有中國商品無差別加徵30%關稅,而中國對美國商品則是加徵10%、20%、25%關稅。
好像是中國吃虧了,但是仔細分析卻不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要分析中美雙邊貿易出口結構。
我們來看中國對美出口。
之前我就有一個判斷,中國出口美國單位價格較低的商品(50美元以下)競爭力非常強,即便老美加徵145%也影響不大。
後來這個判斷得到印證。
前段時間哪怕是145%的關稅,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平臺就通知中國企業繼續發貨,關稅由美國企業承擔。
真正影響較大是單價價格較高的商品,比如手機、電腦、機器人、電器、機械裝置等等。
但是這些商品技術含量高,應對關稅彈性較大。
30%的關稅,國內企業承擔部分,美國企業承擔部分,這個生意是能繼續做的,最多是利潤低一點。
所以,即便加徵30%的關稅中方對美出口依然能保持較大的貿易額度(我估計應該能保持在2024年的80%以上)。
依託外貿的工廠不至於倒閉,相關就業影響不大,外貿企業也可以喘口氣了。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對華出口。
美國對華出口最重要的商品有幾項,一個是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一個是農產品,一個是晶片、精密儀器裝置;
在特朗普對我們加徵20%關稅的時候,中方反制就是針對性打能源與農產品。
晶片、精密儀器裝置我們沒有打原因是這類高科技產品找不到可替代產品,與農產品與能源完全不一樣。
現在農產品與能源我們還是加徵20%—25%關稅,說實話,農產品與能源價格彈性是很低的。
中方一下子加徵20%—25%關稅,導致這兩項產品已經很難對華出口了。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之後,西方禁止俄羅斯石油出口,俄羅斯就給了一個政策,石油天然氣價格打八折,然後就有無數人湧入俄羅斯搞走私。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中方目前對美國能源與農產品加徵20%—25%關稅,其實也就變相禁止了美國能源與農產品對華出口。
所以,目前的關稅政策就導致這樣的結果:
我們的高價格商品在30%關稅背景下至少大部分還能出口美國,也就是利潤少一點;
美國能源與農產品在加徵20%—25%關稅背景下基本沒有出口中國可能性;
這就是中國贏得裡子的邏輯。
美方是否清楚這個自己只是贏得面子,卻讓中方贏得裡子的邏輯?
他們當然清楚。
所以,本次日內瓦會晤留下一個巨大的BUG。

這個BUG就是中美雙方對中方對美透過跨境電商平臺出口的小包裹的關稅問題。
之前特朗普已經簽署行政令,要對中方跨境小包裹徵收125%關稅(聯合宣告釋出之後特朗普又簽署行政令將這個關稅調整到54%)。
這個問題居然在中美聯合宣告中隻字未提!
所以,現在中美雙邊貿易就出現一個奇葩的現象。
正常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加徵的關稅是30%,但是透過跨境電商出口美國的小包裹關稅竟然是54%!
這當然不是中美談判人員的疏忽,而是美方故意留下這個BUG。
大家不要覺得這個中方透過跨境電商對美出口的小包裹是個小事。
中國每年對美出口的小包裹有十幾億個,平均每個包裹即便價值按照70美元計算,這就是1000億美元的出口產值。
這麼大的產值要養活多少企業?
中美不是還有一個貿易磋商機制嗎?
這個貿易磋商機制未來大機率就是美方以中方跨境電商包裹的關稅豁免問題爭取換取中方對美方能源、農產品加徵的關稅的豁免。
這當然是美方的如意算盤。
中方大機率是不會用能源與農產品關稅豁免,與美方交易跨境電商小包裹商品關稅豁免的。
為什麼?
還是那個原因,中國單位價值較低的商品在美國競爭力太強了!
比如浙江工廠生產的咖啡杯,我們出廠價是0.8美元,在紐約超市標價是48美元;
中國工廠生產的藍牙耳機出批發廠價3美元,美國德州工廠出廠價是22美元;
義烏生產的LED燈泡報價0.5美元,而密歇根工廠生產的同類產品報價是22美元;
深圳生產的空氣炸鍋59人民幣質保3年,而芝加哥生產的同類產品報價是499美元質保半年;
所以,即便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跨境電商的小包裹徵收54%關稅,中國這些低價割商品依然在美國有足夠的競爭力。
用這個來換取美方能源與農產品關稅豁免,中方就太吃虧了。
所以,中美聯合宣告釋出第二天,5月13日,外交部發布了這樣一個宣告:
插圖新聞:外交部:美方芬太尼關稅嚴重影響中美禁毒合作。
這其實就是中方的定調,美方以芬太尼為藉口加徵的關稅只能在禁毒(芬太尼)領域內談判解決。
同樣也是明確告訴美方——
美方不取消20%芬太尼關稅,不但中方反制美方農產品與能源10%—15%關稅不可能取消,同時還會嚴重影響中美的禁毒合作(美國毒品氾濫問題會更嚴重)。
最後再談談國內為什麼也有聲音認為中方做出不該有的妥協。
在一些國人看來,這一次中方就該強硬到底。
美方不取消特朗普上任以來加徵的所有關稅就不與美方達成任何協議。
這個想法很熱血很民族主義,但是不夠冷靜與務實。
我們暫且不談假如中美禁絕對國內就業影響有多大,高盛測算的中美維持100%以上的關稅會導致國內1600萬人失業。
我們就談現在的國際環境。
過去我一直說,現在與老美開戰我們其實是側著身子作戰,前面要與老美打,後面還要防著被別人打黑槍。
這個可能打黑槍的就是歐盟。
中美互懟關稅戰,歐盟最擔心的就是中國商品對美出口斷絕之後,將過剩產能大規模向歐盟傾銷。
想到中國高達幾千億美元的過剩產能在人民幣貶值疊加出口退稅支援下排山倒海一樣向歐盟湧去,歐盟就心裡發慌。
所以,從4月2日開始,歐盟高層一直與中方保持密切接觸。
歐盟也一直勸說中方與美方儘快達成協議,甚至在中美互懟關稅到100%以後,4月28日歐盟突然對中國高空作業升降裝置加徵最高66.7%關稅。
這其實就是歐盟對中方的一種警告——
希望中美雙方儘快坐下來談判達成協議,恢復至少是基礎的貿易狀態。
所以,如果我們抱著不取得徹底勝利(美方取消所有加徵關稅)就絕不妥協的態度,那麼只會將歐盟推向敵人的陣營。
歐盟為了保護自己的製造業可能不得不對華商品豎起關稅壁壘。
那麼意味著我們將同時與美國歐盟打貿易戰,這將讓中方極為被動。
相反,中美相互大幅度下調關稅,恢復一定的貿易狀態,反而可以解除歐盟的後顧之憂。
讓歐盟在中方與美方博弈中不說是夥伴至少也不成為敵人。

現在國際局勢錯綜複雜,中美歐已經有點三國殺的味道。
在如此複雜的局勢中,中方目前的選擇是最優解。
5月13日,特朗普再次抽風,對外宣稱——
中美如果在未來90天內不能達成協議,那麼他將再次大幅度加徵對華關稅。
特朗普為什麼在中美剛剛達成階段性協議之後再次抽風?
這是給中方極限施壓嗎?
我覺得不是。
邏輯很簡單,特朗普團隊很清楚,現在中方對美方已經不是特朗普1.0那個策略,而是強硬鬥爭絕不姑息。
特朗普只要敢大幅度提高關稅,中方一定毫不猶豫硬懟回去。
那將導致中美再次回到之前互相100%以上的關稅狀態,現在的美國已經承擔不了這個後果(否則就不會有日內瓦的會晤與中美聯合宣告)。
所以,特朗普的這個警告與其說是對中方施壓,不如說是給歐盟間接施壓與訛詐——
中美未來還有很大可能性再次爆發關稅戰,歐盟你最好儘快與我達成貿易協議。
未來美歐日的談判,以及中美貿易磋商機制的談判才是最大的看點。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