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上任前,大家都在猜測川普2.0時代究竟會放鬆還是收緊留學政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任僅一個月,特朗普的“最後一把火”終究還是燒到了美國教育。這下,美國大學進入教育“寒冬”,文科專案遭砍,理科專案被審,赴美留學之路愈發艱難。那麼,未來打算赴美留學和希望留美髮展的小夥伴該何去何從?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
From 穀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自從特朗普上任後,大刀是一把接著一把,雖然不少行政令被喊停,如我們寫過的👉🏻特朗普砍向「美寶」的第一刀,大機率成不了。
然而,也有一些行政令就像蝴蝶翅膀,已經扇動了起來——
前些天,特朗普大手一揮削減了NIH給美國大學的科研經費,引發了學術界一波又一波的資金寒潮和恐慌。
雖然畢業自藤校賓大,幕僚團隊也大多來自名校,但特朗普對美國精英高等教育的「不滿」卻是由來已久。
這次削減被稱之為「‘拆除’高等教育的第一步」。

■2月19日,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和其他人員在華盛頓特區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外抗議特朗普政府的行為
撥款的減少沒錢,就意味著大學必須削減開支。
多所大學就開始陸續宣佈了裁員和凍結僱傭,取消人文學科,縮減碩博士生的招生規模;布朗就面臨了近1億美元的赤字;哥大教職員工透露,2025年秋季招生中削減65%的文理學院博士招生名額。
有科學家充滿擔憂:「可能會威脅到數十年的研究成果」;有人說會導致助教和研究生導師變少,「大幅影響本科生教學水平」。
新總統上任後砍預算的三把火,終於燒到了學術界最末端的學生們頭上。

■有人畫漫畫諷刺:特朗普的削減預算計劃,終究會落到每一個人頭上

先科普下,這次針對大學和科研的預算削減的風暴中心NIH是什麼?
NIH 全稱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是全球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的公共資助機構,也是科研者可申領的最重要的研究經費來源之一。
NIH的經費對大學有多重要呢?
僅在2023年,NIH 就為2500多家醫學院、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提供了超過350億美元的研究資金,負擔了超過30萬名研究人員的費用。
2024年,NIH 花費了至少320億美元用於近60000項資助,包括癌症、遺傳學和傳染病等領域的醫學研究。
作為資助的一部分,NIH還承擔研究的「間接費用」——例如維持燈光、供暖和製冷以及維護通常很複雜的實驗室裝置。
特朗普這次的政策,就是將NIH關於研究補助相關的「科研間接費」(Research Overhead)限制在了上限15%,相比平均補助額下降了 40%-75%,可能導致有些大學損失數億美元的經費。

■《紐約時報》統計了2024年NIH給美國各州的研究經費,其中北卡、賓州、密蘇里州可能損失最大,因為聚集了很多醫學研究
醫學研究遭受的重創最大。
從我們耳熟能詳的心臟病、帕金森症、禽流感等疾病的研究到一些藥物的研究、心理問題的追溯等,都高度仰賴 NIH 提供的資金推進,有些研究機構的存續基本上也來自於 NIH 的贊助。
比如加州大學系統就在 2023學年度收到了26億美金的資助;哈佛4.88億美元,以及俄克拉荷馬大學獲得920萬美元用於癌症研究、免疫系統保護和農村醫療,在削減開支後,該大學名下的26個專案將受到影響,甚至停擺……
美國大學協會主席林恩·帕斯奎拉對此評論,「他們的意圖不是改革美國高等教育,而是要摧毀它」。


2月6日,哥大校報發表了一篇情緒強烈的「檄文」:
「哥倫比亞大學管理人員悄悄通知文理學院的教職員工,將新入讀博士生的人數削減 65%。為了證明削減部門預算、提高學生費用以及威脅教職員工和學生工作是合理的,哥倫比亞大學編造了一系列必要的削減成本措施。
但哥倫比亞大學在騙你:錢並不緊。
最新的財務報表顯示,哥倫比亞大學捐贈基金的價值為148億美元,比2023 年的136億美元增加了12億美元。前校長Lee Bollinger 僅 2021 一年就進賬400萬美元,加薪幅度高達61%,但相對應的一般校方員工和博士生的薪酬增長比例僅為 3%。」
哥大校方發言人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但哥大學會工會繼續毫不留情地批判,認為很多大學課程和研究的推進非常仰賴博士生,如此大規模的削減將導致「大學的學術研究能力顯著下降」。
更重要的是,削減博士生可能導致本科和研究生教學質量下降。「意味著學生被塞進更大的班級,因為沒有多少助教和研究生導師來負責額外的部分」。

如果哥大的財政沒問題,削減博士招生可能是因為什麼?
哥大位在寸土寸金的紐約,80%的博士生和 92%的碩士生需要尋求更多收入來源,來滿足紐約市的生活費用。而這「更多收入」的來源是哪?就是之前可以從NIH申領的研究經費和補助,但如今卻被砍掉了…
哥大從NIH得到的錢有多少呢?
2024財年度,哥大從NIH獲得約6.4億美金的資助,是全紐約收到最多 NIH 資助的大學,據預測,這次NIH削減經費可能導致哥大損失1.11 億美金。
或許很早就嗅到了一絲不尋常,早在這一波預算寒冬之前,哥大醫學院就提前以NIH 資金減少為由暫停醫學院的各項招聘,開始執行嚴格的成本遏制措施。

■抗議NIH削減預算的人群:「國會制定法律,而不是總統」
哥大不是唯一一所惹怒學生的大學。
2024年11月17日,波士頓大學宣佈「暫停2025-2026 學年度幾個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博士班的錄取,同時削減其他博士課程的學生人數」,被暫停的科目包括英文、歷史、哲學、語言學、政治學和社會學。
做出這項決定之前,BU學生工會已經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罷工,用來爭取校內研究生和博士生享有更多「資金保證」。
去年10月罷工結束時,他們還曾成功為3000名會員爭取到了每年 64000美金的博士津貼,還包含一些育兒補助、應急資金等等以支援校內的研究生及博士生。
然而雖然罷工成功了,博士專案卻又被裁掉了。

■波士頓大學學生工會的罷工宣言

有人曾嘲諷地說:「特朗普惹到學術界科學家,等於踢到了棉花」。
言外之意,大學教授和科研人員除了罷工、遊行,只能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而博士作為靠經費發工資的人,更是預算吃緊時可以隨意犧牲的棋子。
但真的是這樣嗎?
作為一個院系,乃至一個學校最重要最寶貴的學術資源之一,博士不僅承擔起很多日常的教學和研究任務,一個博士依據其研究領域所申領的研究經費也好,學術生涯發表的論文或研究成果也好,都是一個院系很難輕易放棄的東西。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本科畢業後大打算讀博士,究竟本碩博有什麼差別呢?
如果把一個學科體系看作一個圈,那麼本科就是在圈的中心部分,學習基礎知識或者已經成熟的研究內容;碩士則會開始靠近圈邊緣研究一些學科體系內,但仍有待研究的課題。
博士則要求你要突破這個圈,換言之你要突破現有的研究體系,帶來新的知識和研究。

■博士的研究其實比本科和研究生更精更窄
目前選擇這道窄門的人數在近年仍持續減少。正如《波士頓環球報》此前也報道,博士生就業市場總體上正在萎縮。
毋庸置疑,屬於象牙塔的寒冬正悄然而至。
早在數年前,時間長、收入低、研究經費被砍、學術競爭壓力大、心理疾病等關鍵詞,常常成為博士生涯過程中無法繞開的問題,更不要提頂級名校博士申請難度之高。
而且就算申到了博士,也不意味著你能順利畢業拿到學位,博士從入學開始,中間有太多因素隨時都會讓你博士「肄業」,我也見過好幾個前輩發生了各種狀況,最後放棄學位。
甚至除了學術之外,學校和院系也有大量的評估和測試,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透過博士資格考成為博士候選人,也是自動算是放棄學位。
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美國約有50%的博士候選人沒有完成他們的學業,英國少一點,但也有16%的學生最終放棄學位。

如此巨大的社會壓力和財務壓力帶來的,就是心理健康狀況的惡化。
有人睡眠障礙、焦慮,有人開始曾經一腔熱愛的學術充滿倦怠感,不知道讀這麼長時間究竟有沒有意義,更不要提博士畢業之後並非一定有很好的教職工作等著自己。
我有一個做老師的忘年交,50多歲還在助教的位置徘徊,只能不斷做些教學上的工作,雖然他一直是一位廣受學生好評的老師,但他依然心有遺憾。
「我花了一輩子在這個領域,卻始終沒有機會繼續向上」。
2024 年 10 月,自然雜誌上刊出的一篇來自瑞典的研究指出,讀博期間人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包括藥物會不斷增高,相比起第一年和第五年,此類服務的需求大增了 40%。
我們不知道的是,對於付出了巨大努力正在讀博,或者正在滿懷期待申請博士的人來說,NIH砍預算背後美國政府與大學曠日持久的斡旋,是否會徹底改變一些人的軌跡?
而對於原本打算去美國留學的孩子們,是不是也會由此去改變自己的計劃,從學界投身產業界呢?
就像一位朋友說的,
美國社會早就不是被大學塑造的,而是被大企業塑造著。
這扇「象牙塔窄門」,是否也走向了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彭博社的統計,美國製造了過剩的博士
本文系授權釋出,轉載自公眾號: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 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