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已拉開帷幕,“兩會時間”釋放的訊號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醫療健康也在其中。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25年十大任務中,多處涉及醫療健康。其中,6個方面的工作要點與醫療健康直接相關:在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中,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在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新提出了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援創新藥發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醫療健康相關任務,資料來源:新華網
此外,政府工作任務中與科技創新創投的內容也與醫療健康強相關,例如,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援政策和市場服務等。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醫療健康關聯任務,資料來源:新華網
在《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指引下,醫療健康行業的多個趨勢性領域顯得更加清晰。
01
大模型湧現,醫療人工智慧掀起新一輪熱潮
2025年以來,DeepSeek引發了各行各業對大模型的廣泛關注。大模型對人工智慧發展的意義深遠,它推動了技術突破、降低了開發門檻,可加速人工智慧在各個產業領域的落地。
在此之前,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已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慧+”行動。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到,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
就醫療健康而言,2016-2017年起,人工智慧在國內掀起了第一輪熱潮,到目前為止已取得大量實質性成果。在臨床應用環節,據動脈智庫《2024醫療人工智慧研究報告》統計,全國已有超160個影像AI獲批醫療器械三類證,影像AI企業還逐漸跳出影像科,向醫學裝備、外科手術輔助系統等領域進發,打開了新的百億市場。在醫療服務環節,人工智慧已廣泛應用於導診、預問診、健康諮詢、報告解讀等服務,提升服務效率、改善就醫體驗。同時,人工智慧也積極探索用於新藥研發中。
從當前格局來看,2024-2025年以來,大模型開啟了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第二輪變革熱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上百個大模型湧入醫療領域。隨著DeepSeek的火爆,各地醫療機構、醫療健康企業、主管部門紛紛接入DeepSeek,藉助大模型提高服務與管理效能。
不只是全國兩會,此前地方兩會期間,多地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了人工智慧、大模型與醫療健康的結合應用;或進一步推進“人工智慧+”,制定“人工智慧+醫療健康”專項政策,更有針對性地促進人工智慧的產業落地。
例如,2025年3月,《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徵求意見稿)》提到,推動醫藥健康大模型研發,支援創新主體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研發自主可控的分子、細胞、器官/系統等多尺度醫藥健康基礎模型;鼓勵創新醫藥企業依託人工智慧資料訓練基地,開展醫藥健康大模型訓練。
2024年11月,《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慧工作方案(2025—2027年)》指出,建設人工智慧藥物研發平臺,建設大分子生物醫藥大模型乾溼迭代設計平臺,發展大模型與低通量溼實驗一體自動化技術,實現蛋白質粒構建、表達、純化、效能檢測等低通量溼實驗的全過程自動化,加速產品研發。
依託大模型,在新一輪的變革熱潮中,人工智慧既能在臨床輔助、醫療服務等環節貢獻更多力量,也能在基礎研究、藥物研發等環節也能發揮更實際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健康行業有特殊之處,人工智慧應用面臨法律法規紅線以及倫理挑戰。一個典型案例是,人工智慧可在短時間內學習海量醫學知識,對疑難病症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現有法律法規不允許人工智慧獨立進行診斷,這並不存在爭議。然而,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醫生在法律、倫理層面的界限分別在哪裡?這還需要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摸索。
此外,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談及6G,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6G在內的未來產業。
過去,5G對高畫質影像傳輸、即時資料共享的支援,提升了遠端醫療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未來,6G落地應用後,超高精度遠端醫療將成為現實,6G也將作為基礎設施助力醫療人工智慧實現進一步的飛躍。
02
健康消費市場,蓬勃成長正當時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2025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中的第一大專案,包括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其中,將從放寬准入、減少限制、最佳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本質上看,提振消費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促進消費意願提升,另一方面是最佳化消費供給、改善消費體驗。
2024年,高達3000億元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在促進消費意願提升方面收效顯著;以家用醫療器械為代表的部分實物產品直接獲益,醫療裝置也在大規模裝置更新專案中接連獲得訂單。2025年,補貼政策持續,進一步提升消費意願,且更注重優質供給的增加、消費環境的改善,其中健康消費也不例外。
2025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印發的《最佳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中,也提出要創造更多消費場景,聚焦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打造新型消費場景。
健康消費概念寬泛,廣義上看,除了以公益性質為主、以疾病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之外,其他的醫療健康產品與服務,都可視為健康消費內容。
因此,縱觀醫療健康行業,除了實物產品外,還有諸多健康服務消費在提振消費行動中迎來機遇。
例如,隨著種植牙集採、人工晶體集採落地,口腔、眼科服務量迅速增長,非公醫療機構大量獲客,可藉此機會為患者提供多樣化、預防性的優質服務。
當前,心理健康需求旺盛,但專業服務稀缺。在數字技術助力下,新型心理健康服務可與精神科診療更好地聯動、與智慧裝置對接,並對患者開展個性化支援,提供更有獲得感的服務。
近年來,中醫藥服務的受眾群體日趨年輕化,除了發揮“治未病”的優勢外,中醫藥還可與更多年輕群體的消費場景融合。
銀髮經濟早已成為行業熱詞,隨著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居家養老場景下的健康服務更為迫切,包括居家護理與康復、遠端監測與慢病管理等,兼具可及性和成本控制的服務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整合了線上線下資源,可為使用者提供全流程相互銜接的醫療健康服務;還具有較強的平臺屬性,是醫、藥、診、險等行業參與方的連線者,甚至可視為健康消費市場的重要樞紐,其價值不言而喻。
此外,包括體檢、皮膚等領域的消費服務,以及特醫食品、營養保健等在內的健康產品,也有望在提振消費行動中收穫利好。
繼2024年之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仍大力鼓勵外商投資,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在此趨勢下,外資引入的醫療資源將助力國內醫療技術水平提升,滿足患者對高階醫療、特色專科等的多元化需求,為健康消費市場帶來新活力。
總的來說,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健康消費市場將繼續擴充套件和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
03
創新藥,支付瓶頸即將打破
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一場關於集採藥品質量的討論在網路上展開。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最佳化藥品集採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這是對社會熱點的及時回應。
與集採藥、仿製藥同樣備受關注的,是創新藥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對創新藥而言,一端事關民生,關係著患者能否及時用上解決臨床難題的新藥好藥;一端事關產業,關係著創新企業能否獲得合理收益,填補研發成本,並投入新一輪的研發。創新藥的價格及支付制度,便是使得兩端達成平衡的重要一環。
自我國開啟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藥品器械創新曆程已達到一定里程碑,收穫期來臨,一批新藥上市、投入應用,甚至納入醫保。國家醫保局資料顯示,近7年以來,醫保藥品目錄已累計新增了835種新藥好藥,去年新增的“全球新”創新藥達到了38種,創歷年新高。
不過,醫保基金定位於“保基本”,支付範圍有限,因此,創新藥需要多元化支付渠道。而多元化渠道的建立和持續,首先要有目錄。
繼2024年首提創新藥之後,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要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援創新藥發展。
2025年初,國家醫保局也已透露,計劃於年內釋出第一版丙類藥品目錄。丙類目錄主要聚焦創新程度很高、臨床價值巨大、患者獲益顯著,但因超出“保基本”定位暫時無法納入基本醫保目錄的藥品;在支援落地應用上,國家醫保局將探索最佳化調整支付管理政策,對於丙類目錄藥品,可不計入參保人自費率指標和集採中選可替代品種監測範圍,符合條件的病例可不納入按病種付費範圍,實行按專案付費。
上述規劃,既為創新藥多元化支付方式的探索做出了鋪墊,同時讓創新藥後續能切實在醫院內落地使用更有保障。
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藥目錄的推動下,商業健康險也將迎來差異化發展的視窗。
過去,傳統健康險大多參照醫保目錄,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補充作用主要是再一次費用報銷,這的確為投保人減輕了一定負擔。但關鍵問題在於,醫保無法覆蓋的,商業健康險往往也不保,或保障極為有限。簡而言之,以往的健康險與醫保的“保基本”有大量重疊,醫保之外的保障能力卻存在不足。
以創新藥為主的丙類目錄,主要對應商業健康險。丙類目錄將改變健康險與醫保目錄強關聯的狀態,與基本醫保差異化發展,以更鮮明的定位存在。
在2024年12月召開的全國醫療保障工作會議上,國家醫保局多次提及商業健康險,除了丙類藥品目錄以外,還表示:將引導商業保險公司將健康險資金的一部分透過規範途徑,加大對創新藥械研發生產的投入。醫保部門將探索在資料共享、個賬使用、費用結算和打擊欺詐騙保等方面,與投資真金白銀支援創新藥械的商保公司進行更高水平合作。
過去,商業健康險由於缺少醫療資料的對接與支援,在產品設計、定價、風控等環節存在不小的難題。藉助醫保部門在資料、結算、風控等方面的支援,健康險將更好地實現與醫保定位差異化,並提升理賠體驗。當然,在健康險轉型過程中,第三方服務企業也將發揮巨大作用。
04
創新源頭,優質服務仍是剛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要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援政策和市場服務;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隨著國內醫療健康創新創投經歷第一個十年週期,業界關注點已經延伸到應用、支付環節。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創新源泉的挖掘仍是重中之重,高質量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仍是醫療健康創新發展的持續動力。
一直以來,醫療健康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轉化鏈條長且缺乏系統性支援,專業人才與服務機構短缺,資金鍊脆弱與融資困難,技術與市場需求脫節等。而在產業側,原始創新、全球創新的專案極為稀缺,對於好專案而言,投資機構擠破頭也投不進,其他專案則鮮有人問津。近兩年是業內公認的“資本寒冬”,而越是“寒冬”,這些現象越明顯。諸多的不對稱問題都意味著,優質的成果轉化服務、創投服務仍是行業剛需。
此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還涉及醫療健康的其他新工作要點,包括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全面建立藥品耗材追溯機制等,結合前文所述整體來看,成體系地為新一年的醫療健康行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在新的工作任務落地過程中,各個行業參與方既是執行者,也將成為新舉措的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