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IPO報道,「天天IPO」系投資界旗下專注上市公司報道公眾號,歡迎關注!

杭州另一面。
作者 I 嶽笑笑
報道 I 投資界-天天IPO
一個超級IPO即將誕生。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港交所官網顯示,微醫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微醫”)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招銀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在網際網路醫療時代,微醫曾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至今背後依然站著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早在2021年,微醫就曾隨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同行遞交招股書,但未能如願。直至今日,創始人廖傑遠率隊,微醫再度開啟上市之路。
這也將成為杭州近年來罕見的超級IPO。“杭州有三寶:直播、短影片、做電商。”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之外,杭州的醫療健康產業常常被忽視了,殊不知從世紀初“新藥港”建設開始,一座生物醫藥之城悄然崛起。
張一鳴老鄉創業
要IPO敲鐘了
微醫的創始人,是與張一鳴、王興並稱為“龍巖三傑”的廖傑遠。
在成立微醫以前,廖傑遠的職業軌跡頗為跳脫:畢業後在林業研究所就職,後來毅然跳出體制;1999年曾與劉慶峰等人參與創立科大訊飛;2003年開始在一家通訊技術公司擔任總經理,參與創辦中國綠線,在IT行業闖蕩數十年……
直至後來一次意外經歷:由於侄子生病,廖傑遠陪著家人在七家醫院間折騰了十個月,做了兩次手術,最後卻發現是誤診。正是這段經歷,這讓他下定決心——“如果我這輩子還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用自己熟悉的技術,讓天下人看病不再那麼難。”
說幹就幹,廖傑遠從掛號入手。2010年,他在中國綠線最後一次董事會上宣佈轉換方向,創辦微醫的前身“掛號網”,帶著團隊闖入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提供預約掛號、智慧分診等便捷就醫服務。
彼時國內網際網路醫療剛剛起步,難以嫁接壁壘森嚴的醫療體系,許多大廠都被醫院拒之門外。廖傑遠帶領團隊花了6個月,終於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完成內外網資料連線,拿到第一個客戶。此後四年,團隊跑遍全國,先後與900多家重點醫院陸續透過掛號網開放網路預約。
2014年,網際網路醫療漸漸被大眾接受,廖傑遠趁熱打鐵推出一款名為“微醫”的APP,其中包含微醫院、微醫生、微支付三大主要應用,覆蓋電子病歷、預約掛號、醫院內部交流、節省時間等功能,旨在打通醫院、醫生和患者三者。一年後,掛號網正式更名為“微醫”。
廖傑遠曾用三個階段總結微醫的發展歷程:五年靠近傳統醫療體系;五年建立網際網路醫院。而當2019年,微醫開始加碼佈局ToG業務,則進入了第三階段——“用五年的時間真正用資料和智慧,驅動中國醫療行業的升級。”
2020年,微醫從天津出發,與政府合作簽署協議,由天津微醫網際網路醫院牽頭、在全市26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部署基於通用人工智慧技術和專家共識的智慧專病診療系統,啟動數字健康共同體省級示範區建設。幾年間,腳步也已遍佈山東、浙江等7個省市。
時至今日,微醫連線1.15萬家醫療機構,約31.80萬名註冊醫生。廖傑遠曾提到,有第三方研究機構調研,從使用者規模、收入規模和增長率等維度考量,目前微醫都已經成長為國際最大的醫療AI企業。同時,也走到了IPO大門前面。
估值490億,VC/PE雲集
騰訊坐鎮
一紙招股書揭開微醫的面紗。
招股書顯示,目前微醫控股的主要業務分為AI醫療服務和數字醫療平臺兩大板塊。前者為公司貢獻大半收入,包括健康管理會員服務、雲藥房及增值服務,其核心AI應用包括AI醫生、AI藥師、AI健康管理及AI智慧控制,提供技術支援和賦能。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計稽核共820萬張處方,醫生採納AI處方建議的比例達99.97%。

再來看數字醫療平臺,主要包括數字醫療服務、線下醫療服務、企業會員及其他服務,即為客戶提供常見病的數字資訊、診斷、跟進及配藥,同時為企業客戶提供綜合的健康套餐。截至同期,公司已累計為580萬名使用者提供該服務,並向超過440家企業客戶及服務提供商提供健康管理套餐,覆蓋超過3990萬名終端使用者。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2023年按收入劃分,微醫已是中國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市場份額達到10.6%,為第二名的兩倍;亦是中國唯一一家透過按人頭及按價值付費的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
不過,公司對大客戶的依賴性也在增強: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微醫五大客戶分別佔有關期間持續經營業務總收入的5.6%、9.6%、22.2%及58.7%。
2021年至2023年,微醫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分別為9.62億元、13.68億元和18.6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2.2%和36.2%。而2024年上半年,微醫控股的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從2023年同期的8.77億元增加至18.18億元,大漲107%。

但微醫仍逃不開虧損問題——2021年至2023年,微醫淨虧損分別為25.7億元、37.7億元及14.8億元。而去年上半年的淨虧損得到大幅度減少,為4.3億元,同比減少70.4%。
微醫驚人的融資歷程也得以披露:成立以來,公司總計完成了13輪融資,融資總額達到14.5億美元。截至2022年9月完成的G輪融資後,公司的投後估值一舉達到6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0億元)。

細數下來,高瓴、紅杉中國、高盛、啟明創投、五源資本、友邦保險、中投中財等數十位知名投資機構身影浮現,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合作伙伴騰訊。根據公司此前融資公告,早在2014年,騰訊曾領投超過1億美元融資,創下賽道內最大融資額紀錄;次年,騰訊更是聯合高瓴、復星醫藥、紅杉中國等,完成微醫C輪近4億美元融資。
招股書顯示,目前創始人廖傑遠透過New Forte持股11.51%,並已於去年1月退出董事會;WD Family B Limited、WD Family C Limited及WD Family X Limited為就股份激勵計劃下的信託工具,合計持股9.01%;隨後騰訊持股8.79%,為最大外部股東。
為何是杭州?
微醫的總部位於杭州,並非偶然。
得益於蓬勃的網際網路基因,杭州數字醫療領域歷來獨佔鰲頭。目前除了微醫,這裡還匯聚智雲健康、丁香園、健海科技、健培科技、明度智雲、卓健科技、華卓資訊、恒生芸泰、南粟科技、醫貝雲服等數十家數字健康服務相關企業。不久前,杭州數字健康醫療服務平臺微脈宣佈完成2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估值達到65億人民幣。
由此,杭州醫療健康版圖徐徐鋪開:
在創新藥領域,貝達藥業、歌禮制藥、華東醫藥、賽諾菲等龍頭聚集於此;而醫療器械領域,則跑出啟明醫療、諾輝健康等明星企業;CRO方面,這裡有泰格醫藥、藥源新地等知名企業;還有近年火熱的合成生物,九源基因、瑞豐生物、華邁醫療、啟函、紐龍生物等在此聚集起一個“朋友圈”。
截至2023年,杭州擁有生物醫藥產業企業超1800家,分散在杭州由錢塘區、濱江區、餘杭區、蕭山區、臨平區等組成的“一核四園多點”地域格局上。
以微醫所在的蕭山區為例,這裡先後推出“杭州生物科技谷”、“錢灣生物港”等政府產業平臺,建立合成生物未來產業先導區,落地湘湖實驗室、浙大國際科創中心等創新平臺,打造出生命健康產業生態環境。梳理2024年釋出的杭州市生命健康(準)獨角獸名單中,蕭山一舉摘取20席,佔全市16%。
眺望整個杭州,生命健康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截至目前,杭州生物醫藥製造業產值已超1100億元、專利數量超過13000個、藥品批准臨床總數近400個、國產醫療器械上市數量2300個、醫院銷售市場金額超過1600億、擁有醫療健康類(準)獨角獸企業近120個……
外界眼中以“電商”聞名的杭州,其實早在世紀初就創造性地提出“資訊港”和“新藥港”兩港建設,將生物醫藥產業“一號工程”規劃發展,甚至連杭州首家上市公司都是來自生物醫藥——1993年上市的天目藥業,是中國中藥製劑第一股。
自2004年起,杭州每年都會安排產業發展資金,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投入。此後相關政策不斷湧現:2018年喊出打造 “千億生物醫藥生態產業叢集”的目標;2019年首次提出“生物經濟”;2020年提出集中科研力量高質量發展;2021年打造生物醫藥與健康萬億級產業;2021年生物醫藥產業三年翻番計劃;2022年推出生物醫藥25條政策……不一而足。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杭州共有超過140家醫療健康企業獲得新一輪融資,涵蓋創新藥、醫療器械、細胞及基因治療多個領域,天境醫藥、劑泰醫藥、浩博醫藥等更是以超5億元人民幣、1億美元、1.1億美元的融資金額,成為融資頭部明星企業。IPO方面,去年同源康醫藥、沃氪醫療先後上市,杭州生物醫藥上市企業超過65家。
不久前,杭州《“中國醫藥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釋出: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總營收達6000億元,製造業總產值力爭突破1500億元,“一核四園”製造業產值力爭達到1000億元。
放眼未來十年,生物醫藥無疑是全球新一輪科技變革中科技含量最高、創新最密集的行業之一,更是新興產業兵家必爭之地。於杭州而言,一個攸關城市命運的機遇已然擺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