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軍你好,我有一種好像說不大清楚的情緒困擾,想尋求你的專業分析。
我28歲,男,大學初戀,研究生期間談了第二段,畢業一年後分手,因為民族原因,她在家庭威逼利誘下回老家了,這次分手讓我很痛苦,緩了小半年。
之後父母親戚開始介紹相親,見了第一個女生,條件不錯,但我再次邀約被拒,就沒了下文。
見的第二個女生,比我大一歲,很有氣質和教養,海歸,體制內工作,父親經營企業,母親是藝術教師,她條件比我好,我猶豫是否再次邀約的時候,是她主動給我發訊息,我才鼓起勇氣再約,一個月之內我們見了有十次,我表白她答應了。
一開始我有種不真實感,因為外形和學歷我都不如她,收入我大概是她的兩倍,但我不是體制內,工作沒她穩定,我在生活的新一線城市有房有車(都很普通),她沒有獨立住房,但家庭資產絕對比我家多,總之以她的條件肯定能找到比我好的(我有自知之明)。
我們談了半年,相處下來沒什麼大問題,在我看來,約會費用應該大部分由男生承擔,但她比較主張平等,我請吃飯,她買演唱會票和電影票之類的,我送她禮物,她回贈我的價值也差不多,付出比例大概在AA到她4我6之間吧,這是一點我覺得彆扭的。
還有就是比如她買運動裝只買lululemon,她覺得有品質,但在我看來都一樣;看演唱會脫口秀她想要靠前的位置,我覺得主要是氣氛,坐哪裡不重要。
有一次看畫展,她給我講之前在大英博物館的經歷,說看展一定要提前做功課瞭解背景,可能我不懂藝術,我覺得沒必要,就是個休閒活動。
還有一次她說想去歐洲旅遊,我說還沒去過,英語水平不行,她給我推薦了幾個英文播客說可以把英語撿起來。
這些事情會讓我有一種接不上話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回,有點不舒服,說不上為啥。
我有兩個玩得還不錯的發小,一男一女,我跟他們說起過,他倆總結我女朋友是“死裝姐”,跟我們普通人有壁。
不知道他們說的對不對,但有時候我會多想,本身就覺得她跟我談戀愛挺意外,現在擔心我倆本來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以後會慢慢暴露。
我問過女朋友看上我啥,她原話“你挺好啊,三觀正常,有責任感還挺真誠”,我感覺她也沒說出來所以然。
就是這種不太踏實又很彆扭的感覺,讓我覺得跟她之間隔著一層,之前談的兩個女朋友都沒讓我有這種感覺,求將軍解析。
將軍 · 答
你挺謙虛,其實你條件不錯,但對條件好的女友願意跟你在一起表示不解,還強調自己有自知之明,說明你並沒有盲目自信。
但這一點也恰恰反應了你和女友的差異,你在用學歷、家庭背景、工作、外貌等「外在條件」去判定在一起的意願以及衡量兩個人的匹配度,所以你才意外她為什麼選擇你;而你女友認可的卻是你的價值觀、責任感、真誠等「內在品質」,所以她覺得你很好,在一起是順理成章。
簡言之,她看重個人品質,而你在進行條件匹配和價值衡量。要是這麼講,你倆還真的不像一個世界的人。
而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能來提問,表達你在親密關係裡的感受和思考,尋求解決方案,這一點就很可貴了,因為普遍情況是,男性願意維繫感情併為之付出情感及認知勞動的比例遠低於女性,這或許就是女友選擇你的合理理由呢。
我能理解彆扭的感覺,這種感覺既不是你的錯誤,也不是女友的問題,這可能是你人生第一次直面生長環境不同所帶來的價值觀震盪。
你的朋友簡單粗暴概括出了你的不舒服感受,她買lululemon是裝,看展做功課是裝,推薦英文播客更是裝。你們作為“普通人”明顯感知到了“有壁”。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人反覆強調某種差異時,往往在掩飾更深層的恐懼?
你舉例的每件事好像都有價格標籤:lululemon運動裝的品牌溢價、演唱會座位的價效比、參觀大英博物館的階級門檻。這暴露的可能不是她的“裝”,而是你的價值座標系。

你關注的是每一件事背後的物質成本,但女友可能更關注的是精神價值和文化資本。
她說看展要提前做功課,因為可以更充分地體會作品,但你可能感覺她在炫耀;她規劃歐洲行建議學英語,因為能提升旅行的便利度和安全感,但你接收的是否定。
彆扭背後,你害怕的是暴露自己不如她有學問有教養有錢有品位,你擔心自己差。
女友的觀念可能就是精英教育浸潤出的思維慣性,作為有留洋背景的中產子女習慣性把“終身學習”刻進DNA,且更注重精神體驗和舒適度,這是她在所屬環境裡自然而然的成長產物罷了。
你們之間橫亙的是文化資本代際傳遞造就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異。
你提到前兩段校園戀愛沒這種困擾,因為那時你跟對方處於同溫層,而你現在面對的是一種你未曾瞭解和探索過的圈子。
在她的圈子裡,她既不是身陷消費主義陷阱去購買自己無法承受的產品,也不是裝模作樣彰顯自己的審美和格調,她是在踐行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並用均等的消費比例分配和同等價值的禮物回饋,去踐行親密關係中的權力平衡。
那兩個發小說你女友“死裝”時,既是在幫你分析,其實也是在守護他們自己的價值觀——當核心人際關係圈層出現可能改變群體生態的闖入者,“原著民”會本能啟動防禦機制。他們口中的“裝”,本質上是他們的焦慮投射。
更危險的是,你可能正在允許第三方殖民你們的親密空間。所有需要向第三方求證的感情,本質都是自我認知的搖擺,你需要穩定你的價值座標系,才拉來朋友做幫手。
其實即便你們本就屬於同一圈層、更像一個世界的人,也未必不存在差異,只是同圈層的差異是你能預料到的,你覺得自己可以應付,而不同圈層的差異因為陌生而讓你感到惶恐,你甚至擔心自己會被拋棄。

你的恐懼來源你在區分差異的高低,你需要的是融合這種差異,而不是把自己“抬高”或把對方“拉低”,甚至用“有壁”這種拒絕融合的方式去處理關係。
配與不配每個人自有標準,開放式地看待你們的差異,也想想差異帶來的好處,因為這場讓你產生震盪感的相遇,也能幫你突破資訊繭房,看一看不同的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好。
最後想說一個女性視角看到的現實,或許能解釋你的疑問。雖然你覺得條件不如女友,但實際上這也是婚戀市場現狀的折射,優秀的女生有很多,用條件匹配論作為擇偶標準的話,優秀女性很難找到條件對等的男性。
往往優秀女性更先看到了現實,或更早地被社會規訓“差不多得了、不要太挑”,如果還想婚戀的話,也就不得不下探才能找到合適的物件。
海歸博士到初高中求職的不在少數,是他們不想去高校嗎?是海歸博士相對於高校編制而言飽和了啊!
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珍惜匹配優秀的女友福氣;也不要妄自菲薄,你也有不可多得的優勢。
祝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