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

萬水千山的阻隔,加上巴別塔的屏障,人類之間的交流總是如此困難。思想觀念既源於對現實的認知,又形成現實本身。但要理解問題的成因,分享彼此的思考,再達成一定的共識,總要經歷長期的反覆。
有時候,這種反覆會長達幾十年,兩三代人為之付出一生。在這個過程中,激烈的對抗時而發生,無數個體被裹脅其中。閃耀的群星與昨日的世界交替出現,人們要經受的心靈衝擊超乎想象。

如果真有一個“上帝視角”,能以快進的方式看待這人間的一切,那些結構性問題,可能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猶如人類看待那些微小的爬行動物種群。
所謂結構性問題,就是那些談不上誰對誰錯,但又跟誰都有關係的問題。但現實之難在於,人類在面對結構性問題時,總會歸咎於他人,沒有人會先承認這些問題其實是彼此共同造成的。
全球化帶來的諸多問題,就是過去近百年來最重要的結構性問題。
作者以微末視角切入,旁觀全球化問題十餘年,最近半年來,能夠切身感受到,大洋兩岸,乃至各國內部,無論廟堂還是民間,對全球化和再全球化的認知已逐漸從不理解、敵視,過渡到願意嘗試理解和溝通。一些曾經遙遠且被主流排斥的概念,如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貿易平等(reciprocity)、民粹主義(populism),也在新的時代,逐漸被普羅大眾瞭解其不同的內涵。
智識領域,學術界從一邊倒地無條件支援超級全球化和絕對的貿易自由,過渡到對一國內部的展開經濟不平等研究,又因此擴及至對超級全球化的反思。雖然人們認為美國左右翼當前撕裂,但作者看到的,卻是傳統左翼(而非前一階段民主黨營造的偽左)正在迴歸美國主流政治光譜。也許很多人沒有察覺到,Dani Rodrik、Robert Lighterhizer、Micheal Pettis在關於全球化問題上的認知是高度一致的。
美國對關稅和保護主義的重新擁抱,中國大陸對內需和分配的日益關注,都是從各自一側在回應全球共同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儘管不同主體還需要堅持各自的“政治正確”,但內心的共鳴已是越來越多。

在小紅書上,G2民眾跨越山海,暢聊的不是LGBT或者環境保護,而是房價、學費、醫療費這些在不同國家和制度體系下面臨的共同問題。民族主義退居二線,經濟問題浮出水面。
上述一切,意味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開始逐漸走出這個階段的“黑暗森林”狀態,開始思考究竟以何種應對,才真正有利於自身。
前路仍艱,曙光已現。
開放與交流,深入地理解彼此,不被賺差價的“中間人”吃掉資訊差,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前提與基礎。社交媒體與AI,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人類走出“黑暗森林”的利器。
山高雲闊海深,都不會阻礙每一個人去追尋那些人生的終極問題:
我們為何身處這樣的時代,我們為何如此辛苦,以及,我們將走向何處。
帶著這樣的共鳴,人類將會再次理解彼此,開啟下一個迴圈。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