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主欠費近60萬元,頭部物業公司宣佈:不幹了,要撤場!

收繳率低、長期虧損很多物業公司選擇不幹了。
625,中海物業向鄂州雙創之星小區發出撤場公告信,表示公司將於202583118:00正式退出專案結束服務。導火索則是202331日迄今,小區入住率較低,累計欠物業費59.59萬元,專案長期虧損,公司無力繼續維持墊資運營。
受訪者供圖
此前金科服務也曾釋出類似公告,宣佈將於2025831日正式退出重慶龍興未來城市小區,理由也是運營近6年長期虧損,無奈撤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梳理和統計,這段時間,已有包括龍湖物業、金科服務、中海物業等在內10家物業企業釋出主動撤場公告,原因則涉及開發商歷史遺留問題難以解決、談不攏物業費、收繳率低下,以及物業、業主、業委會矛盾激化等。
多家頭部物業公司主動撤場
6金碧物業向岳陽湘陰六建溪上桃花源小區業主發出撤場公告信,表示由於持續投入人力、物力等資源,成本開支不斷增加,但部分業主以延期交付、房屋質量問題、開發商贈送物業費未到賬等非物業原因,不及時支付物業費,導致連年虧損,無法維持正常運營,“迫於無奈”選擇2025730日正式退出專案結束服務。
受訪者供圖
湘陰六建溪上桃花,即恒大溪上桃花源專案,總佔地面積約2500總建築面積約180萬平方米。但20219月恒大集團暴雷,專案延期交付,後來湘陰縣成立恒大工作專班,開展保交樓工作直到2024年底基本完成交付累計交付3134套,而這也為後來的物業費收繳埋下隱患。
個人至今未入住該樓盤讓提供竣工驗收表他們又說樓盤未達到竣工驗收條件無法提供,就這樣願意交物業費?
有業主在湘陰縣人民政府縣長信箱公示平臺表示,2024年底起,物業就不電話或簡訊催促繳納物業費,“只對方提供竣工驗收表達到收房條件並正式通知,我就立刻去辦理收房手續並繳納相應費用,但物業只談要錢不談解決問題”。
另據該專案工作透露,金碧物業於202212月正式入駐小區由於延期交房、開發商遺留問題所導致的額外支出,小區前兩年物業費收繳率不到60%累計虧損幾十萬元。
金科服務也於今年5月底在重慶恆春鳳凰城小區張貼退出公示,其於2015218日進駐該專案,運營10年後將在831日正式撤離
公示稱,近半年時間裡,小區一直在降物業費選續聘物企,儘管金科服務多次表達願意以原價續簽服務合同,但始終無法與業委會就續簽達成一致意見,導致很多業主持觀望態度,不繳納物業服務費,收不抵支,不足以支撐專案的正常運營。
據瞭解,目前小區物業費為1/平方米·月,業委會則希望進一步下調物業費。在撤場前,金科服務表示會配合業主選聘新物業公司,而這已是其近期在重慶第二個因虧損撤場的專案。
事實上,除了金碧物業、金科服務以外,近段時間以來,包括龍湖物業、中海物業等在內的多家頭部企也先後釋出了主動撤場公告

戰略退出
在這波“撤場潮”中,下調物業費、收繳率持續低下開發商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物業、業主、業委會矛盾激化等都是物企主動離場的原因。
如近期被廣泛關注的濱江服務退出杭州萬固珺府,就是由於業委會與濱江服務就續聘合同談判時,要求將物業費從2.8/平方米降至2.2/平方米,“2.2/平方米的物業費,註定無法維持現有的服務品質。”議價談崩,濱江服務直接宣佈630日正式撤場。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渝·春華秋實二期。今年3月,該小區召開業主大會表決物業服務費調整方案:住宅由高層2.0/平方米·月和別墅3.5/平方米·月統一調整為1.30/平方米·月;商業由5.0/平方米·月調整為3.0/平方米·月;車位由80/·月調整為40/·
物業費整體降幅接近40%,該小區加州物業直言完全背離了物業管理市場實際,繼續低價、低質服務嚴重超越了公司基本的服務底線。
然而,物業費催收困難、人力成本上漲、基礎設施維保費用上漲,都在考驗著物企的盈利,2024年全國就有13家上市物企錄得虧損克而瑞資料顯示,2024年物業收繳率僅82%,較前一年走低約3個百分點
“主動退場是基於公司整體戰略規劃及資源最佳化配置的需要。”金科服務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方面是公司為持續提升服務品質,最佳化在管專案結構,將資源集中投向更能體現服務標準和管理優勢的優質專案;另一方面也是公司戰略調整,主動退出的專案基本上長期面臨物業收繳率不足/運營成本過高/設施維護資金短缺等客觀挑戰,現有經營模式難以保障服務品質的可持續性。
為避免因資源不足影響業主權益,經綜合評估才選擇退出,以便專案能更高效地匹配更合適的物業服務方。
“當前宏觀經濟波動對居民消費行為的重塑,導致部分業主試圖透過壓低物業費減輕負擔,但當物業費跌破成本線時,服務縮水引發更多拒繳,形成低價—劣質—欠費—撤場的死迴圈中物智庫分析指出,而另一部分業主則更願為精細化服務付費。物企既要應對成本剛性上漲,又要滿足日益精細化的需求,當物企無法在特定專案中找到平衡點時,戰略退出實為對雙方負責的商業選擇。
在其看來,頭部物企主動退出管理密度低、跨區域協調成本高的專案,實則是從規模優先轉向質量優先的必然調整,轉而聚焦長三角、大灣區等核心城市群,用區域深耕替代廣種薄收,而頭部企業退場留出的空白,則為中小物企創造了增長空間。
記者|陳 利
編輯|陳夢妤 杜波
校對|趙慶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