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朱宏博 · 主播 | 阿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動盪的時代,各國之間政治鬥爭激烈殘酷。
在那個時代,“刺客”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
他們或出於義憤,或受人之託,以非凡的勇氣和高超的技藝,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不僅是武力的象徵,更是忠誠、義氣與勇氣的化身。
提及春秋戰國時期刺客,你也許會想到慷慨悲歌的荊軻、臨危不懼的曹沫、決絕赴死的專諸……
這些歷史長河中的名字,雖歷經風雨,依舊熠熠生輝,激發著世人的無限遐想與敬仰。
而在眾多刺客之中,有一個人以其深厚的孝義情懷以及悲壯的犧牲精神,被後世歌頌。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聶政。
與其他青史留名的刺客相比,聶政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下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母親在世,不能輕許
聶政,戰國時期韓國軹縣深井裡人。
他年輕時,就以俠義聞名鄉里,好打抱不平、除暴安良。
然而,命運總喜歡跟人開玩笑。
聶政因一次行俠仗義,不慎殺死了一個惡霸,揹負上了人命官司。
為躲避官府通緝,他帶著母親和姐姐逃往齊國,隱姓埋名幹起了屠宰的營生。
在齊國,聶政勤勉持家,孝順母親,關愛姐姐,生活平淡無奇。
然而,對於一位胸中藏有烈火、志在四方的青年而言,這樣的生活雖安逸,卻略顯壓抑。
可是,當時各國普遍實行世卿世祿制度,貴族、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他這樣一個貧賤的屠夫根本沒有上升渠道。
但命運並未讓聶政一直沉寂下去,一位不速之客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此人便是韓國大夫嚴仲子。
嚴仲子原是韓國重臣,但因與韓相俠累結仇,被迫逃離韓國。
他周遊各國,尋找能夠替他報仇雪恨的人。
到齊國後,嚴仲子聽人說聶政好行俠仗義,便放下卿大夫的架子,數次登門拜訪聶政,更精心備下豐盛酒食,親自獻給聶政的母親。
席間,氣氛漸入佳境,嚴仲子忽然取出黃金百鎰,準備送給聶政的母親。
黃金百鎰,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聶政做一輩子屠夫也不可能賺這麼多錢。
無功不受祿,聶政再三向嚴仲子辭讓。
他說:
“我一個屠狗殺豬的低賤之人,只盼望能夠有些錢奉養老母就足夠了。現在母親已經能夠溫飽,我實在不敢接受您的饋贈。”
嚴仲子含笑不語,用眼神示意聶政到一旁說話。
避開旁人後,嚴仲子小聲對聶政說道:
“我為了報仇,已遊歷各國多年。到了齊國以後,聽說您的大名,所以送上這百鎰黃金。只想能跟您交個朋友,我不敢有其他非分的請求。”
聶政瞬間明白了一切,嚴仲子是想讓自己去為他刺殺仇人。
他深知,一旦踏上這條不歸路,他將無法再歸家侍奉年邁的母親。
於是,聶政定了定神,說道:
“母親在世,我的命不能輕許於人。”
嚴仲子雖再三勸說,聶政終究不為所動。
嚴仲子無奈,只得悻悻離去。
望著嚴仲子漸行漸遠的背影,聶政心中五味雜陳。
他深知,像自己這樣出身卑微的人,能得卿大夫之青睞,實屬難得。
那份被重視的感覺,讓他心生感激,渴望以行動相報。
然而,念及年邁的母親,他又不得不將這衝動深埋心底,暫時婉拒了嚴仲子的請求。


士為知己者死
時光荏苒,幾年後,聶母去世。
聶政守孝三年,完成了自己的孝道。
處理好母親的喪事後,聶政知道自己該去找嚴仲子了。
他要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
於是聶政前往拜見嚴仲子,並說道:
“現在我母親已經去世了,您的仇人是誰,我替您去殺了他。”
本來,嚴仲子已經對報仇這件事不抱希望了,沒想到幾年後聶政又重新找到自己,並說要替他報仇。
嚴仲子大喜過望,遂即告訴聶政,他的仇人是韓國的相國俠累。
嚴仲子欣喜之餘又產生一絲憂慮:
“俠累身邊高手如雲,且戒備森嚴,我之前派了多個刺客去刺殺他,都鎩羽而歸,你一個人恐怕不好得手。我給你再增派幾個人手,輔助你完成刺殺計劃。”
聶政聽完,哈哈一笑,說:
“不必了!人多目標就大,我也不願過分暴露自己的行蹤。萬一失敗,牽連出你就不好了,我一個人去即可。”
嚴仲子聽後,既感動又敬佩。
聶政謝絕了嚴仲子的提議,獨自踏上前往韓國的路程。
聶政不愧為一代俠士,刺殺行動迅速而果斷。
他憑藉一身高強的武藝,悄無聲息地潛入戒備森嚴的相府,竟令府中衛士毫無察覺。
聶政找到俠累時,俠累正悠然自得地端坐於府邸深處,四周簇擁著眾多手持利刃、戒備森嚴的侍衛。
聶政面無懼色,一往無前,踏階而上,於眾目睽睽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終結了俠累的生命。
周遭頓時陷入一片混亂與驚恐之中,然而聶政並未因此而有絲毫遲疑,他高聲怒喝,其聲威震四方,所到之處,數十名敵人應聲倒地,無人敢近其身。
但是周圍的侍衛實在太多了,處在包圍中的聶政知道自己逃脫無望,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
他親手撕裂了自己的臉皮,挖出雙眼,最後更是以利刃挑破腹腔,自我了斷。
其悲壯之舉,讓周圍的侍衛們無不瞠目結舌,無法理解這位刺客為何要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聶政的刺殺行動雖然成功了,但卻是以生命為代價,報答了嚴仲子的知遇之恩。
他的壯舉很快傳遍了晉、楚、齊、衛等諸侯國,人們都好奇這位壯士究竟來自何方?
他為何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刺殺俠累?
又為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選擇自毀面容、剖腹自盡,讓真相永遠埋藏於地下?
正當這些疑問如同迷霧般縈繞在人們心頭,似乎將永遠成為無解之謎時,一個女人的出現,揭曉了所有問題的答案。


不滅賢弟之名
自從聶政刺殺成功後,這個無名刺客便成為了全韓國的關注焦點。
尤其是俠累相府上下,滿腔仇恨猶如熊熊烈焰,誓要找出究竟是誰殺害了他們的相國。
於是,他們將聶政的遺體公然置於喧囂的集市,並張貼告示,誰能說出這個刺客的身份,就賞給他千金。
遠在異鄉的聶政長姐——聶荌,聽聞了韓國相國遇刺的訊息,心中不禁生出一絲難以名狀的憂慮,她有預感,那英勇赴死的刺客正是自己的親弟弟。
懷著忐忑與不安,聶荌動身前往韓國,決心一探究竟。
當她站在韓國國都的集市,面對著那具雖面目全非、卻隱約透著熟悉氣息的遺體時,淚水瞬間模糊了她的雙眼。
無需多言,僅憑那份血脈相連的感覺,聶荌便確信,那正是她摯愛的弟弟聶政。
她跪倒在地,緊緊抱住那冰冷的身軀,哭聲穿透了喧囂的人群。
她大喊道:
“這就是軹縣深井裡的聶政啊。”
圍觀的人群感到質疑和不解,說道:
“這個人殘酷地殺害了我國的相國,國君懸賞千金追查他的身份,您怎麼敢來相認啊?”
聶荌回答:
“我弟弟甘願做卑微的屠戶,是因為母親尚在,我還沒出嫁。母親去世,我已嫁人後,嚴仲子不嫌棄我弟弟窮困低賤的家境,傾心和他結交,這份深厚的恩情,我弟弟銘記於心,士為知己者死,他怎能不挺身而出,為嚴仲子報仇呢?因為我還活在世上,弟弟怕牽連到我,所以自毀面容軀體,使人不能辨認。弟弟如此有情有義,我又怎能因懼怕自身安危,而讓他的英名永遠埋沒於塵埃之下呢!”
聽完聶荌的話,整個集市的人都大為震驚,人們面面相覷,眼中滿是不可置信與深深的感動。
聶荌的眼中則閃過一抹決絕與釋然,她用盡生命最後的力氣,朝著天空高喊三聲“天哪”。
那聲音中既有對命運不公的控訴,也有對弟弟無盡的愛憐與不捨。
隨後,她的身體彷彿被抽空了所有的力量,緩緩倒下,與聶政冰冷的遺體緊緊相依,再也無法分離。
這一幕,成為了韓國國都內最震撼人心的畫面。
事情傳出去後,各國的人都讚歎,不但聶政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的姐姐聶荌也是一位剛烈的女子啊!
聶政,不僅是武藝超群的刺客,更是忠義、勇敢的化身。
他為了侍奉老母,甘願忍受卑微與貧賤,置身於商販之間,無怨無悔;
他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毅然決然踏上刺殺的不歸路,將生死置之度外;
他為了避免姐姐受到牽連,以驚世駭俗之舉自毀容貌,壯烈自盡。
而他的姐姐聶荌,為了成就弟弟的英名,毅然選擇了與弟弟共赴黃泉,拒絕了在世間苟且偷生的機會。
聶荌與聶政,這對姐弟用生命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
這種俠義精神,直至今天依然深入人心,在我們面對利益和道義的選擇時,給予我們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