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深夜,被譽為“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的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在美國愛荷華家中逝世,享年99歲。
當天,聶華苓的次女王曉藍髮布訊息稱,“我媽媽昨天深夜走了,走得很安詳,沒有太多的痛苦。”
聶華苓是上世紀華人文學界的重要推動者之一,1976年曾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1925年1月11日,她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38年隨母親和弟妹到四川,讀完了長壽十二中高中部後,於1944年秋考入當時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外國文學系。1947年,學校遷回南京,她繼續完成學業。聶華苓的文學創作涉及小說和散文。不過她最為人稱道的,是她在世界作家之間搭起了一座交流的橋樑。1949年移居臺灣,同年加入《自由中國》半月刊工作。1960年《自由中國》停刊後,聶華苓先後在臺灣大學及東海大學任教,與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共事。

1964年聶華苓赴美定居,任教於愛荷華大學,1967年與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共同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前後邀請來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作家到愛荷華進行創作交流,其中包括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如奧爾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謝默斯‧希尼,以及日本的芥川賞得主柴崎友香等人。
受邀參加該寫作計劃的中國作家數量眾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名單上包括蕭乾、王蒙、艾青、丁玲、陳白塵、茹誌鵑、王安憶、吳祖光、諶容、徐遲、張賢亮、馮驥才、阿城、邵燕祥、汪曾祺、古華、蘇童,李銳、蔣韻、孟京輝、西川、餘華、莫言、遲子建、劉恆、畢飛宇、格非、徐則臣、張悅然、周嘉寧……聶華苓也因此被譽為“20世紀華人文學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聶華苓的作品以小說為主,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等二十餘部作品,其中《桑青與桃紅》一書榮獲199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她也曾獲花蹤文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