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滯留近九個月後,就在當地時間週二,兩位美國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終於搭乘SpaceX太空艙返回地球,順利降落在佛羅里達海岸附近,即將與家人團聚。
有趣的是,一群海豚好奇地游到太空艙附近,成了這場歸來的“特別迎賓團”,全世界也見證了兩位宇航員走出太空艙的時刻。
59歲的蘇尼塔·威廉姆斯被抬出太空艙時微笑著揮手,向公眾傳遞安好的訊號。然而,健康專家從細節中發現,她可能正面臨一場無聲的健康挑戰。
雖然重返地球,但仍有新的戰鬥需要面對…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當蘇尼塔·威廉姆斯微笑著揮手時,她的右臂突然無力地垂在大腿上,彷彿那條腿變得異常沉重——這是長期在零重力環境下生活的“後遺症”。
據《每日郵報》採訪的醫生表示,這種無力的動作可能是她在太空中度過286天后肌肉萎縮的表現。


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中,肌肉會逐漸“偷懶”,因為身體不需要像在地球上那樣費力維持姿勢。她的心臟也可能縮小了,畢竟在太空中,血液流動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不過,醫生指出,她仍然能抬起手臂,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研究深空對細胞影響的斯坦頓·格爾森博士指出,威廉姆斯看起來比她的男性同事布奇·威爾莫爾虛弱得多。他解釋說:“她站起來的困難程度更大,這可能是因為在太空中維持肌肉質量極其困難。沒有重力的幫助,肌肉缺乏足夠的刺激,即使進行推拉訓練,效果也遠不如在地球上。”
在微重力環境下,肌肉受到的阻力大幅減少,導致它們逐漸“萎縮”。而在地球上,重力時刻“督促”著肌肉——尤其是腿部、背部和核心肌群——不斷對抗它,從而防止肌肉流失。太空歸來後,威廉姆斯的身體或許正在重新適應地球的“重力訓練營”。
此外,昨天美國宇航局又公佈了59歲的蘇尼塔·威廉姆斯和62歲的布奇·威爾莫爾的照片,兩人在接受一系列健康檢查後,正在小心翼翼地走路並與工作人員握手。

然而,醫生特別指出,威廉姆斯“明顯纖細”的手腕可能是體重快速下降、肌肉萎縮和骨密度降低的跡象。她手腕上的靜脈注射很可能是為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因為在微重力環境下,身體容易排出必要液體,導致脫水。

事實上,威廉姆斯前後的對比照令人震驚:她的頭髮明顯灰白,皺紋更深,臉色也更加憔悴。

據報道,女性由於骨骼較小、較輕,且更年期後保護性激素減少,更容易出現骨密度下降問題。威廉姆斯的體重下降也可能是長期零重力生活的結果。
專家表示,在太空中,食物消化效率低,宇航員往往需要減少食量,等待更長時間才能進食,這可能導致胃萎縮和熱量攝入不足。
而儘管太空食品研發取得了進展,但長期依賴冷凍乾燥食品可能無法提供像地球多樣化飲食那樣的營養。所以專家估計,威廉姆斯需要大約三週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的消化功能。
在此期間,她和威爾莫爾將需要緩慢地重新引入食物,優先選擇高熱量、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動物產品,如黃油和肉類,以幫助身體恢復。


回顧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的“太空滯留記”,簡直是一場充滿意外與波折的星際冒險。
去年6月5日,兩人乘坐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飛船升空,執行其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儘管他們安全抵達國際空間站,但飛船卻問題頻發:五處氦氣洩漏、五個機動推進器失效、推進劑閥門無法完全關閉。

波音公司和美國宇航局在接下來的幾周裡進行了大量測試,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甚至到了8月,波音公司還信心滿滿地表示,飛船能安全帶回宇航員。然而,到了9月,美國宇航局和波音公司最終認定風險太大,決定讓“星際航線”無人返回地球,將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留在了空間站。
原本計劃是等到SpaceX的飛船帶著新一批“輪班”的宇航員(10號機組)上來,結束“上一班”任務(9號機組)的宇航員就可以“下班”了,Wilmore和Williams也可以順利回家。

然而,由於SpaceX的研發進展遇到了一些困難,返程計劃被推遲到了2025年2月。於是,原本8天的任務,硬生生被拉長成了八個月的“太空馬拉松”。
當然了,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兩位宇航員也是沒閒著,不僅完成了太空行走和實驗,甚至幫助整理了國際空間站上的管道。
結果到了2月,還是遲遲沒有訊息,大家都為這兩位宇航員捏了一把汗。

眾所周知,宇航員在離開地球后,會生活在狹小、孤立的環境中,社互動動極其有限,這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可能導致宇航員出現壓力、睡眠障礙、認知能力下降和情緒紊亂等問題。
遠離朋友和家人,尤其是身處如此遙遠的太空,無疑會對宇航員的心理狀態產生深遠影響。兩名宇航員雖然嘴上說著自己很好,但也坦言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人身邊。
直到最近,空間站的宇航員終於成功接替,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在太空滯留近九個月後,得以結束了這場充滿波折的太空之旅。
不過搞笑的是,今天媒體報道,兩位宇航員居然只得到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慰問”——每人1148美元。

據LBC報道,接下來,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將進入為期45天的密集康復訓練計劃,每天訓練兩小時,連續七天不間斷。
這一計劃分為三個階段,旨在幫助他們逐步恢復身體機能,重新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

第一階段:基礎恢復與步態訓練
第一階段的核心任務是幫助宇航員重新適應地球的重力,恢復基本的身體功能。訓練內容包括力量訓練、柔韌性訓練以及恢復行走能力。
由於在太空中長期處於微重力狀態,他們的肌肉和骨骼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萎縮和退化,尤其是腿部、背部和核心肌群。因此,步態訓練成為這一階段的重點。透過專門的步態訓練,宇航員將重新學習如何在地球重力下平穩行走。此外,運動練習和障礙訓練也將幫助他們恢復平衡感和協調性,逐步克服因長期失重導致的肌肉無力和身體控制能力下降。
第二階段:力量與有氧訓練
在第二階段,訓練的重點將轉向力量練習和有氧運動。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增強宇航員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
力量訓練將針對全身主要肌群,尤其是那些在太空中使用較少的肌肉,如腿部、背部和核心肌群。有氧運動則包括跑步、騎腳踏車或游泳等,旨在提高心肺耐力,幫助宇航員恢復體能。這一階段的訓練強度將逐步增加,以確保他們的身體能夠適應更高的負荷。
第三階段:功能恢復與高強度訓練
第三階段是康復計劃的最後一步,重點是恢復功能發展訓練。宇航員將重新學習完成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技能,如彎腰、提重物、上下樓梯等。
這一階段的訓練可能包括更多高強度的鍛鍊,如負重訓練、爆發力訓練和複雜動作組合,以全面提升他們的身體機能。透過這些訓練,宇航員將逐步恢復至接近正常狀態,能夠自如地應對地球上的各種活動。
寫在最後
在太空中,面對未知的歸期和浩瀚無垠的宇宙,宇航員們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隨著45天密集康復訓練的展開,他們不僅需要克服長期失重帶來的身體退化,還要在心理上重新適應地球生活,兩人年紀也都不小了,這一過程無疑是對身心的雙重考驗。

本文系授權釋出 ,From 英國大家談,微訊號:ukdajiatan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