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美國時間2025年3月16日,兩名被困在國際空間站(ISS)的NASA宇航員巴里·“布奇”·威爾莫爾(Barry "Butch" Wilmore)和蘇妮塔·“蘇妮”·威廉姆斯(Sunita "Suni" Williams)終於迎來了回家的希望。SpaceX於3月14日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了Crew-10宇宙飛船,搭載四名宇航員前往ISS進行人員更換。這艘SpaceX龍飛船已於3月16日凌晨成功對接空間站,標誌著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接近10個月的滯留即將結束。
這兩位宇航員原本計劃在2024年6月搭乘波音公司“星際客機”(Starliner)進行為期八天的任務,但由於飛船出現推進系統和氦氣洩漏等技術問題,NASA決定讓他們留在ISS,直到找到安全的返回方案。Crew-10任務的到來為他們的返回鋪平了道路。預計在為期兩天的交接期後,威爾莫爾、威廉姆斯以及另外兩名宇航員(尼克·黑格和亞歷山大·戈爾布諾夫)將於3月19日或之後搭乘龍飛船返回地球。
目前,宇航員們在空間站上表現得很積極。威廉姆斯在對接後表示:“這是一個美好的日子,很高興看到我們的朋友到來。”此次任務不僅是一次常規的輪換,還因其救援性質而備受關注。NASA和SpaceX的合作確保了這場延誤已久的返回計劃順利推進。
馬斯克在此次救援中的作用
在這次宇航員救援行動中,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作為SpaceX的執行長和創始人,發揮了關鍵的間接作用,但具體行動的實施主要由NASA和SpaceX的工程團隊共同完成。
1.推動任務提前進行
馬斯克透過公開言論和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互動,對加速救援任務產生了影響。2025年初,他曾在社交媒體上聲稱SpaceX曾提出提前營救被困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的方案,但被前任政府拒絕。這一說法雖未得到NASA官方證實,卻引發了公眾和政治壓力,最終促使NASA將“Crew-10”任務的發射時間從原定的3月底提前至3月14日。這種外部推動可能間接影響了任務的時間表。
2.SpaceX技術的核心支援
馬斯克領導的SpaceX提供了此次任務的核心技術支援,包括“龍”飛船(Crew Dragon Endurance)和獵鷹9號火箭。這艘飛船此前已成功執行過多次任務(如Crew-3、Crew-5和Crew-7),其可靠性和成熟的設計是救援行動得以實施的基礎。馬斯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飛船的日常研發或發射操作,但作為公司戰略的制定者和技術願景的推動者,他的領導確保了SpaceX具備執行此類任務的能力。
3. 政治與輿論影響
馬斯克在任務前後多次發表評論,稱救援行動的拖延是出於“政治原因”,並得到了特朗普的支援。這種言論將原本常規的宇航員輪換任務(Crew-10)渲染成了一場帶有政治色彩的“救援行動”。儘管NASA和宇航員本人強調延誤是技術問題(波音“星際客機”的故障)而非政治陰謀,馬斯克的言論仍提升了任務的關注度,並可能間接促使NASA加快決策程序。
4. 實際操作中的角色
在具體發射和對接過程中,馬斯克並未直接參與。任務由SpaceX位於加州霍桑的控制中心和NASA的約翰遜航天中心聯合管理,工程師和地面團隊負責飛船的自動導航、對介面令以及宇航員的安全保障。馬斯克更多扮演的是象徵性角色,作為SpaceX的公眾代表,他的存在增強了團隊士氣和外界信心。
蘇尼威廉姆斯的背景讓人咋舌
蘇尼在太空中“爆炸”式的頭髮進來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今天在新的宇航員進入太空站接應他們時,蘇尼也表現的十分淡定。這位將近60歲的宇航員,科學家,工程師和飛行員,有著怎樣的背景呢?
蘇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全名Sunita Lyn Williams)能夠執行太空任務,憑藉的是她豐富的教育背景、專業技能和多年的軍事及航天經驗。以下是她的背景概覽,以及這些如何讓她勝任宇航員角色的分析:
1. 教育背景
蘇尼1987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獲得物理科學學士學位(Bachelor of Science in Physical Science)。這一學科為她提供了理解航天器執行所需的物理和工程基礎。
1995年,她在佛羅里達理工學院(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工程管理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這一學位增強了她在複雜專案管理和技術協調方面的能力,這對太空任務的規劃和執行至關重要。
2. 軍事與飛行經驗
蘇尼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海軍試飛員,曾駕駛過超過30種不同的飛機,包括直升機和噴氣式飛機。她在海軍服役期間積累了超過3000小時的飛行經驗,這種高強度的飛行訓練培養了她在極端環境下的冷靜判斷力和操作技能。
她在馬里蘭州的美國海軍試飛員學校(U.S. Naval Test Pilot School)接受過專業訓練,畢業後成為測試飛行員,參與新飛機的效能評估。這段經歷讓她熟悉尖端技術裝置的測試與故障排除,直接適用於航天器的操作和應急處理。她曾參與海灣戰爭期間的軍事行動,擔任過飛行中隊領導職務,展現了在高壓環境下的領導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 NASA宇航員選拔與訓練
1998年,威廉姆斯被NASA選中加入第17期宇航員培訓班。當時的選拔標準極為嚴格,要求候選人具備理工科背景、卓越的身體素質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她的物理學教育和試飛員經歷使她脫穎而出。
成為宇航員候選人後,她接受了為期兩年的強化訓練,包括太空行走(EVA)、機器人手臂操作、國際空間站系統維護以及模擬失重環境下的任務執行。她還學習了俄語,以便與俄羅斯宇航員合作並操作“聯盟”飛船相關裝置。蘇尼擅長空間站機械維修和科學實驗操作,這得益於她作為試飛員時培養的動手能力和對複雜系統的理解。

4. 太空任務經驗
首次任務(2006-2007):她在“遠征14/15”任務中首次前往國際空間站,停留約6個月,完成了4次太空行走(累計時長29小時17分鐘)。她還在空間站跑步機上完成了波士頓馬拉松,成為首位在太空完成馬拉松的人,顯示出她的體能和適應能力。
第二次任務(2012):作為“遠征32/33”任務的飛行工程師,她再次在空間站駐留約4個月,執行了3次太空行走,並擔任過空間站指揮官。這段經歷證明了她在長期太空生活中的心理韌性和領導力。
當前任務(2024-2025)她作為波音“星際客機”首次載人飛行(Crew Flight Test)的測試宇航員,展現了對新型航天器的適應能力,儘管任務因技術問題延長,她依然保持專業表現。
5. 個人特質與身體條件
蘇尼是一名鐵人三項運動員和長跑愛好者,擁有超強的身體素質,能夠應對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和高強度工作。
她在軍事和航天生涯中展現了極強的抗壓能力和團隊精神,這對長期太空任務中的心理穩定性至關重要。
蘇尼·威廉姆斯能執行太空任務,靠的是她紮實的理工科教育、豐富的飛行與試飛經驗、NASA的嚴格訓練,以及她在實際任務中積累的太空行走和空間站管理能力。她的背景不僅滿足了宇航員的基本要求,還讓她在應對突發情況(如本次“星際客機”故障)時遊刃有餘。她是科學、工程和軍事經驗的完美結合體,這正是現代宇航員的典範。
蘇尼的丈夫是邁克爾·J·威廉姆斯(Michael J. Williams),兩人相識於美國海軍學院,並在她成為宇航員之前就已經結婚。他們已經結婚超過20年。邁克爾是一名聯邦執法官(U.S. Marshal),曾擔任過直升機飛行員,與蘇尼在軍事生涯中有過相似的經歷。

蘇尼和邁克爾沒有親生子女。不過,蘇尼曾在2012年公開表示,她有興趣從印度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收養一個女孩,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她最終完成了這一計劃。
是的,蘇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確實是移民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有印度背景,但具體情況稍微複雜一些。
6. 移民家庭
蘇尼的父親,迪帕克·潘迪亞(Deepak Pandya),出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他是一名神經解剖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移民到美國,追求學術和研究事業。迪帕克在美國完成了醫學教育,並在波士頓地區成為了一名知名的神經科學家。
蘇尼的母親,邦妮·潘迪亞(Bonnie Pandya,原姓Zalokar),是美國人,擁有斯洛維尼亞血統。她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是一名家庭主婦兼動物愛好者,與迪帕克結婚後共同撫養了三個孩子。
蘇尼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她出生於1965年9月19日,地點是美國俄亥俄州的歐幾里得(Euclid, Ohio)。她的哥哥傑伊(Jay)和姐姐蒂娜(Dina)也出生在美國。

嚴格來說,蘇尼的父親是印度移民,而母親是美國本地人,因此她來自一個混合移民家庭。她本人是第一代美國人(first-generation American),在美國出生並長大,擁有美國國籍。儘管如此,蘇尼對自己的印度血統非常驕傲,經常在公開場合提到她的古吉拉特根源,並與印度文化保持聯絡。例如,她曾在太空任務中帶上印度經文《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和印度小吃薩莫薩(samosas),以紀念自己的遺產。
在太空10個月對身體的影響
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待10個月(約300天),會對蘇尼·威廉姆斯的骨骼和肌肉系統產生顯著影響。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會導致骨密度流失、肌肉萎縮以及其他生理變化。以下是具體影響以及她回到地球后可能需要進行的檢查和恢復措施的詳細分析:—
1.骨密度嚴重流失:
在微重力下,骨骼不再承受日常重力負荷,導致鈣質流失和骨密度下降。研究顯示,宇航員每月骨密度可能減少1%-2%,尤其在承重骨(如脊柱、骨盆和下肢)中更為明顯。10個月下來,她可能損失10%-20%的骨密度,相當於幾十年自然老化的水平。
2. 肌肉萎縮:
沒有重力對抗,肌肉(尤其是下肢和核心肌群)無需維持姿勢或支撐身體,會逐漸萎縮。抗重力肌(如小腿肌和背部肌群)受影響最嚴重,可能減少20%-30%的體積和力量。

根據NASA和其他航天機構的資料,6個月的太空任務已顯示出明顯影響,而10個月的長期暴露會進一步加劇這些變化。蘇尼此前有過兩次太空任務(共約10個月),加上這次近10個月的停留,她累計失重暴露時間超過20個月,這使她的身體恢復需求尤為突出。
返回地球后,蘇尼將接受全面的醫學評估,以監測她的健康狀況並制定恢復計劃。以下是可能進行的檢查:
蘇尼·威廉姆斯身體素質極佳,曾在太空跑馬拉松,並在任務中堅持每天鍛鍊約2小時(使用ARED、跑步機和腳踏車)。這可能減輕了部分骨骼和肌肉損失。然而,她目前59歲,年齡因素可能使恢復速度比年輕宇航員(如30-40歲時)稍慢。她的經驗和紀律性將是恢復過程中的優勢。
10個月的失重會導致蘇尼的骨密度減少10%-20%、肌肉力量顯著下降,伴隨協調性和心血管適應問題。返回地球后,她將接受骨密度掃描、肌肉力量測試和功能評估,透過物理訓練、營養補充和醫療支援逐步恢復。憑藉她的背景和意志力,她有望在數月內重回健康狀態,但完全恢復可能需要一年左右。
致敬蘇尼和其他科學家們對推進人類對太空的理解和認識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