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臺灣自由主義的開山大師。早年求學於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9年赴臺。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殷海光是1950-196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他深受羅素、哈耶克、波普爾等哲學大師的影響,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因而被倫敦《中國季刊》推崇為“臺灣自由思想的領袖”。
殷海光著作極豐,他的著述以深刻的思想、縝密的邏輯,以及充滿激情的文字,影響海外的知識界與民眾,代表著作有《海耶克和他的思想》《思想與方法》《邏輯新引》《怎麼判別是非》《中國文化的展望》等。
▌“不堪造就”的“殷福生”
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鎮人,出生在一個農村傳教士的家庭。
該地緊臨長江,屬於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量相當充沛,而且光照充足,是農作物生長的多宜地區。
殷先生於7歲時入學受教育,有關他的小學、中學兩階段,分別是在家鄉和武昌完成。
雖然“家住長江頭”,但據殷先生晚年陳述,大家庭內生活彼此猜忌、自私、死要面子、虛偽下所呈現的貌合神離樣態,使得他對傳統中國文化產生厭惡和洞悉無遺。

▲殷海光故鄉舊居
自幼年起,殷先生就是一位非常喜愛自由且任性發展的人。在武昌的中學唸書時,他往往對喜歡的功課孜孜不倦,因此成績特別好,反之則常不及格。為了這件事,他的父親曾經一度認為他“不堪造就”,決定把殷先生送到外面充當學徒。就這樣,殷先生被帶到漢口去,在一間食品店開始學徒生涯。
起初,殷先生以學徒的工作深感羞愧,生怕舊日的同學看見;沒想到,某日竟然想法成真,同學們結伴光顧了這家食品店,頓時使他無地自容。
歷經八個月之久,殷先生清楚深知“自己不是走這一條路子的人”,於是決心離開。終於,他獨自存夠旅費,不辭而別地回到黃岡。
▌讀書,要讀就讀最好的
次年高中畢業,殷海光更到北平,親自向金嶽霖、熊十力等人問學;直到1938年時考入西南聯大,正式師從金嶽霖。
第一次到北平金宅的書房時,殷先生其實相當詫異:金嶽霖的書架上歪歪斜斜地放著二、三十本書,心想為何如此而已?因為這和他所想象的學者藏書堆積如山的情形大不相同。
等到日益兩人熟稔後,殷先生鼓起勇氣談起此事,金才向他說:“時下流行的書,多是宣傳,我是不會去看的。”這段話給殷很深遠的影響,如同喝咖啡一樣,要喝就喝最好的,否則寧可不喝;對於讀書態度,亦復如此。

抗戰結束初期,殷先生開始在重慶謀職,由於以言辭激烈的反共著作,深獲國民黨內高層所注意,結果經徐復觀的引薦,曾一度蒙蔣介石召見。
1946年,國府復員南京,殷先生亦追隨東下,進入《中央日報》。由於工作表現良好,很快地便升任為該報主筆,經歷過短暫的賣文生涯。不久,國共內戰爆發,情勢對國民政府逐漸不利,故1949年3月,殷先生被委以重任,率報社中部分的編撰人員撤退至臺灣,出版了臺版《中央日報》。
甫到臺灣的這段時間,殷先生與同鄉的夏君璐女士感情日益滋生,兩人由相識而相愛,遂決定一起走上人生旅途。

▲殷海光與夫人夏君璐合影
殷海光先生一生自律奉勞甚嚴,經常砥礪自我為人之道。從他的幾條隨筆就可以知道:
1) Gifted with Charismatic character(M,weber)
2) 在眾生迷茫中指示出一條光明大道
3) 有絕不動搖的意志;有絕不放棄的理想
4) 給人信賴感,和安全感
5) 不自己逞能,但能使人逞能;不自我表現重要,但能使接近的人自覺重要
6) 能夠自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
7) 危難關頭當先;名利關頭退後
8) 猛勇如獅,狡猾如狐;負重如駝,迅捷如鳥
9) 目光遠大而不流於空疏;處事縝密而不拘泥於瑣細
10) 有識人的智慧,有容人的氣量

▌一個因思想而受難的人
殷海光生於1919年,在他幼小的時代,光華四射的“五四”已漸漸退潮,他沒有踩上“五四”的尾巴,雖然他喜歡自稱是“五四後期的人物”,其實準確地說,他不過是“後五四時期的人物”。
在他處於精神成長中的三、四十年代,離“五四”已遠,他是西南聯大孕育的知識分子,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中他開始思考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命運,他的身上一直有著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
他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產物,怎麼評估他求學7年之久的西南聯大對他的影響都不會太過分,那是他思想之旅中最重要的一站,他的精神底色大致上就是這個階段打下的。
在他看來,西南聯大彙集了“五四”一代的精華,那裡的校園風光就是一個小型的“五四”,對當時中國大西南的影響,也是一個小“五四”,他本人受到的就是這樣一種“心靈的鼓舞”,多少年後回憶起來還是那麼美好,他不是無根的飄萍。
他的人生追求從對邏輯學的熱烈嚮往起步,然後踏上執筆論政之路,並以他在《自由中國》半月刊的那些熾熱文字贏得聲譽,最後又回到學術的殿堂,即使身處逆境,貧病交加,他始終守護著“知識的莊嚴”。
他死於1969年,與海峽這一邊的另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顧準晚年的命運有許多相似性。他死的時候,只有50歲,正當學術生命的旺盛期,他的肉體生命就被折斷了。
殷海光的悲劇命運,以及他在20世紀中國走過的道路,都令人嘆息、令人深思,近年來,隨著他的著作和有關他的著作,不斷在他最終未能回來卻從未忘懷過的故土問世,他作為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影響了臺灣社會轉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已在許多年輕或不再年輕的讀者心中定格。

他常說自己“沒有機會享受五四時代人物的聲譽,但卻遭受著寂寞、淒涼和橫逆”,不過,他生前應該想得到,總有一天,當人們驀然回首,會重新發現他的存在。
復旦大學教授章清的新著《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與志業》,讓我們有機會再次重溫殷海光的心路和他奮鬥的全程,還有他親身經歷的那個可以歌、可以哭的大時代,放在整個歷史的三峽中,這個“大時代”至今還沒有收尾,殷海光這個獨特的個體生命的意義也正在一點點顯現出來。
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青年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報》主筆任上,曾發表過一些尖銳批評國民黨統治下的腐敗現象,諸如《趕快收拾人心》等文,表現過對時局的憂慮和急切。
他對國民黨政權的態度前後經歷了幾次變化,從堅定的擁護者(西南聯大的“右翼學生”)到怒其不爭的批評者,最後在臺灣島上,他終於與這個他寄託過希望的權力集團徹底分道揚鑣。
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就是《自由中國》執筆和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的階段,他那些犀利痛快的政論代表了一個時代,曾引起廣泛的共鳴,穿過了臺灣島上陰鬱的50年代,直到1960年雷震鋃鐺入獄,他與《自由中國》另外兩位主要撰稿人夏道平、宋文明毅然發表共同宣告,願意為自己的文字承擔責任。
在臺大校園裡,他更是一位受歡迎的老師,在學生陳鼓應的印象中,他的講課不如他的文章,他的文章不如他的聊天,他的聊天不如他的演講,他的演講靈光閃閃,理性中帶有濃厚的感性色彩。

不過他所以成了臺大學生心目中的一塊“精神磁石”,主要不是靠演講,而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樹立的人格標杆,他代表的道德力量,對年輕一代富有強烈的感召,不光是哲學系,還有歷史系的許多學生都將他視為精神偶像。
這一切當然都是當時國民黨當局所難以容忍的,1966年,他們以種種卑鄙的小動作迫使殷海光離開臺大,他失去了他賴以安身立命的職業和能夠影響青年學子的直接渠道。
政論的浪花消歇了,學術的晚潮捲過殷海光生命的沙灘,他最後的三年,身處連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的逆境,依然沒有意氣消沉,他的學術關懷、文化關懷和現實關懷是相呼應的,他從來沒有把學術當作自我娛樂的方式。
即使病魔襲來,他也含笑面對。故鄉湖北黃岡的山川人物勾起他溫暖的記憶,西南聯大的師友讓他感嘆時代的滄桑,他尤其忘不了金嶽霖老師,儘管海峽隔斷了他們的音訊,但這一切都縈繞著他生命的晚年,和哈耶克、波普爾一起陪伴著他那些寂寞、淒涼、未能免於恐懼的時光。
當雷震被捕時,他在公開文章中曾引用《聖經》的話“為義受難的人,有福了。”我也想對殷海光說:為思想受難的人,有福了。他留下的遺言說,他的墓碑只要刻上“自由思想者”幾個字就可以了。

李敖說:“在這個摧毀知識分子的絞肉機下,殷海光先生是大陸性狂飆知識分子的最後一個,他生於五四之年,他以五十年生命,為五四精神做了創新與重建。殷海光的死去是那一代蛟龍人物的共同收場。”
為此,推薦一部殷海光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書《中國文化的展望》,這本書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先生說,“本書是討論中國問題的里程碑,彰顯了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追求中國現代化的學術良心與道德勇氣。”
在當年的中國臺灣,本書剛一齣版就震驚了思想界,但很快被臺灣當局封禁,後來才被解禁,併成為海內外華人世界研究中國文化、中國問題、中國未來的里程碑之作。
許倬雲先生讀完本書後感慨地說:“見解精闢,分析徹底,行文極稱雄辯,值得關切中國命運的人好好讀,好好想。”
本書絕版前的版本,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9分,遠高於同類型的其他作品。本書二手書溢價,更是在3倍以上。之所以好評如潮,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1.作者殷海光,是為數不多能夠駕馭“中國文化展望”這一話題的人物。殷海光不僅是與胡適齊名的自由主義領軍人物,更是學貫中西的大家。他是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嶽霖的學生,深受羅素、波普爾、哈耶克等人的影響,又對中國文化、儒釋道三教都有深刻的見解。
除了博大精深的學術功底,殷海光還是一位鐵骨錚錚,充滿傳奇色彩的知識分子。就連有“狂人”之稱的李敖,都對他欽佩不已。在《李敖回憶錄》中他寫道:“殷海光先生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傑出代表,他在面對政治壓力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強權。”在題為《懷念殷海光先生》的文章中,稱殷海光為“思想界的烈士”。
2.本書一改過往研究中國文化的老套路,首次採用了邏輯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十多種人文社科工具,剖析中國文化的來龍去脈。用這種科學的方法論研究中國文化,殷海光要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這也讓《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具有了雙重價值:既是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傳世經典,也是一本“人文社科思維方法的簡明教程”。
3.本書雖以“中國文化”為主線,但出發點和落腳點卻是“中國歷史與社會的轉型”。和大部分同類題材作品不同的是:殷海光先生從世界文明的視角看中國文化,書中既有對中國文化特徵的深刻洞見,也有對當代中國人內心世界的深刻體察;它預判了當代社會出現的道德問題;它懷著拳拳之心展望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未來……
本書自80年代末引入內地以來,曾影響了幾代人。但從2017年開始,本書處於絕版狀態長達七年。我們深知其價值,與出版方一起努力,復活了本書,並且按照典藏版本的標準做了裝幀設計,還獲得殷海光先生的學生,著名哲學家陳鼓應老師授權,收錄其萬字長文作為導讀,此外,還增補了殷海光先生兩篇重磅文章,增補內容近3萬字。
感興趣的書友,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還可在規格中一併選購“殷海光作品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