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等哪吒他孃的擁抱

文 | 十三姐
大家對《哪吒2》的評價都很高,很多當了媽媽的都說“最讓我淚流滿面的場景是殷夫人的離去”。
在第一部裡,有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鏡頭——在被小哪吒狠狠咬了一口之後,殷夫人沒有推開,沒有喊叫,沒有發飆,而是緊緊抱著兒子,對他說:“別怕,娘在這。”

第二部裡,殷夫人明知自己會被燒得灰飛煙滅也要把全身被刺穿的哪吒抱在懷裡,完成最後的護犢。
其實大家難過的不是殷夫人死了,而是「母子擁抱」在兩部電影中的首尾呼應,支撐起了一個了不起的母親的具象。

殷夫人對孩子的愛,可不僅僅是“護犢子”這麼簡單。

有句俗話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放到哪吒和殷夫人身上,就是“殷夫人可生出魔童,亦可重塑魔童”。
而放之到更大的領域,可以說“每一個媽媽,可生出一個並不完美的孩子,亦可以重塑孩子讓其趨向卓越。”
所以我們所有被感動到的媽媽,其實內心被觸動到的是什麼?可能是住進了一個想成為卻很難成為的殷夫人。
心理學有個大課題叫「依戀關係」,很大程度其實就是在講母親和孩子的關係。
嬰兒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焦慮-迴避型,焦慮-矛盾型,混亂型。

接納、認可、支援、鼓勵、保護,一定是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前提,如果你自以為對孩子的愛很多,卻沒能做到以上這幾點,那孩子也不一定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長大後經營其他親密關係也沒安全感。

作為媽媽,在一些關鍵時刻給孩子留下的精神最深處的烙印,會成為孩子一生中每次遇到艱難時刻的即刻反饋。

所以哪吒每次在艱難時刻的即刻反饋是什麼呢?不是大家對他的汙名化,也不是自己的魔性帶來的各種災難,而是母親接納了他保護了他一次,兩次,無數次的溫暖畫卷。

母親這個角色,可真的是太太太關鍵了。《哪吒》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母親的重要和偉大之處。
首先:接納,是最好的母愛。
從第一部開始,哪吒他娘就在一次次超出可控範圍的“破壞”,“任性”和“失望”中,選擇了不強行指責孩子,也不試圖削弱他的能量和自信,而是試圖理解,引導,託舉。
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母親,不是屢次三番“糾正”和“改造”孩子,而是要告訴孩子人生的容錯率有多高。
將殷夫人的這種觀念放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來的話,其實就是每個媽媽都可以思考的問題:
孩子是他自己,而我能接納他的部分佔了他自己的百分之幾呢?

優與差,強與弱,就好比東方哲學裡的陰和陽,陰陽相生就是魔性與神性的兩面,這也是《哪吒》背後的一種底層邏輯。每個孩子內在的兩面有多大程度可以被世俗接納?還是說,大家只能接受一面,甚至連家人都接受不了另一面?

現實中的孩子,要聰明活潑有禮貌,熱愛學習遵守紀律,聽話懂事不犯錯誤,才是世俗裡的“神性”,一旦反之,就好比是“魔性”。
每個人都不願意接納一個“魔性”強的孩子,甚至父母都不斷地去否定和排斥孩子的這一面,卻沒有什麼能力很好地引導和幫助。
試想一下,如果哪吒的父母也嫌棄他,每天指責他,強行糾正他,甚至放棄他,他是不是會一魔到底,徹底黑化?

是父母給予的最後一份託底,像是萬丈深淵下的一縷金光,讓哪吒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而被世俗接納的第一關就是被自己的原生家庭接納。

哪吒只不過是把靈珠與魔丸混作一團,這是一個極端,而普世中的孩子們也不過如此,這宿命般的割裂恰似心理學裡“完美兒童”幻象的真實人性的戕害。

沒有幾個現實中的父母,可以做到像哪吒父母這樣,如卡爾羅傑斯上身一般地踐行著親密關係中最難的一關——
無條件積極關注。

他們愛哪吒,保護哪吒,鼓勵哪吒,不會以哪吒做沒做壞事為必要條件,不會以哪吒是靈珠為先決要素,更不會以哪吒超越所有同齡小孩、讓他們臉上有面子為交換。

無條件的愛,讓哪吒知道自己可以被接納,是有希望的;積極的關注,讓孩子成為自己,然後用自己的能量去成為好人。

這是哪吒父母的感人之處,恰好也是現實中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的部分。
所以,這才是打動我們的最深的點。
面對元始天尊設定的三年天劫,殷夫人的抗爭方式頗具加繆筆下西西弗斯式的悲壯。
她不試圖改變命運軌跡,而是用日常的陪伴將宿命論的黑洞轉化為存在主義的星空。
存在主義啊,學過心理學的人,誰不知道它的含金量。
殷夫人用接納創造的"第三空間",讓他的魔童得以突破"規訓社會",有機會嘗試用同一種能量去創造不同的人生。
這種母性智慧,破解的是整個社會對“異質者”的認知密碼。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叫“

最近發展區

”。

說直白點,“最近發展區”的意思就是孩子依靠自身能力能到達的發展程度與父母幫扶一把能到達的發展程度之間的那塊區域。

哪吒的爹媽,每分每秒都在最近發展區裡奔騰啊,看著都累。

尤其是哪吒的媽,她不像李靖那樣,還試圖用道德枷鎖規訓哪吒,殷夫人正在踐行一種"教育即生長"的理論,這種理論在近幾十年才剛剛從西方萌芽,殷夫人已經用得滾瓜爛熟。
有沒有想過,殷夫人一直在訓練哪吒的同理心。
那些被毽子砸壞的院牆,恰似打破傳統教育壁壘的象徵,讓蒙臺梭利的"吸收性心智"在自由中綻放,這些如果運用不好,就是驕縱、寵溺;用好了就是同理心訓練,這一切來源於哪吒小時候的那狠狠一嘴,殷夫人沒有反抗,哪吒傻乎乎地看向媽媽,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所以殷夫人知道,孩子天性裡是有同理心和愛的。

所以我們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一切其實都是從幼年時期打造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裡萌芽的。

真正的成長,是讓生命如黃山松柏在巖縫中自成風景,而岩石需要忍受疾風驟雨卻依然挺立堅固。
當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少年的覺醒,更是一個母親用接納之愛完成的創世壯舉。
真正的守護神,是那個連我們的陰影也深愛的人。殷夫人的母愛,正是照徹魔童命運深淵的那束永恆之光。
因此我們喜歡她,敬重她,被她感動,為她流淚,內心深處其實是深深的自愧不如,不是自愧我們不能像她那樣去愛護孩子,而是我們無法說服自己毫無雜念地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我們只需要做他背後的那束光。
那束光就是我可以在任何時刻擁抱你的尖刺,只因為尖刺也是你的一部分。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