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二刷我終於看明白了!

《封神三部曲》的第二部終於上映了。
在這個IP電影扎堆的春節檔,《封神第二部》明明是距離前作時間最近的一部,卻讓影迷感覺苦等已久。
還記得2023年夏天,多少觀眾為《封神第一部》做“自來水”宣傳——雄渾的中式美學、帥氣的“質子團”、不老偶像費翔、美豔新妲己……滿滿都是驚喜和回憶。
第二部要續寫好口碑,完成“封神宇宙”的構建,其實面臨不小挑戰。在更高期待之下,我分別進普通影院和IMAX影院看了兩次,第一次略有遺憾,第二次領略新的風景。在此,與各位分享一點觀影心得。
“戰”的節奏
YIQIYINGCHUANG
《封神第二部》的主題是“西岐保衛戰”。
接上一部劇情,殷壽掌權、質子團分崩離析後,西伯侯姬昌之子姬發歷經艱辛回到家鄉。姬發看清殷壽狂暴貪婪的真面目,刺殺未遂,揹負謀反之名。殷壽派兵征討西岐,姬發率民眾保衛西岐,就成了這一部的故事主線。
與第一部偏重權謀和情感撕扯不同的是,第二部更注重戰爭的描寫。殷商和西岐分為兩大陣營,一強一弱,一惡一善,一攻一守,敘事緊緊圍繞戰爭的起承轉合做文章。
殷商太師聞仲攜女將軍鄧嬋玉、魔家四將遠征回朝,再次代表殷商出戰。第一部中殷商軍隊的驍勇善戰有了更為具體的放大:整個殷商政權的軍事實力也借西岐保衛戰壯闊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鄧嬋玉,這個在上部片尾精彩亮相的人物,成了第二部的吸睛重點。她雖為殷商陣營代表,但其作為女將軍的英勇果敢都不輸男性,給觀眾(以及西岐對敵)帶來強烈震撼。
兩個陣營的最初交戰由鄧嬋玉率領魔家四將發起主攻。八百精銳騎兵,女將一身鎧甲,孟津渡滔滔河水中潛伏了姬發和眾西岐勇士,他們唱著狂歌浪曲,機敏地解開橋索。
姬發的慧黠和鄧嬋玉的穩重形成鮮明對比。姬發河中設伏,鄧嬋玉策馬穩穩過河。姬發峽谷中設伏,鄧嬋玉派魔禮青釋青雲劍破陣。姬發引鄧嬋玉進峽谷深處,不料鄧嬋玉的騎射、格鬥能力絲毫不輸姬發,兩人勢均力敵,直至打到墜崖。
在第一回合的較量裡,姬發見識了鄧嬋玉代表的殷商精銳部隊的強大實力。西岐雖有勇夫,但民眾安居樂業已久,且多年未經歷戰事,而面對常年征戰的“殷商勇士”,西岐的軍事實力顯然遠遠落後。姬發考量到這場大戰的結果必然是西岐慘敗,他提出自己主動投降,換來西岐民眾的安樂。
姜子牙的“願者上鉤”
YIQIYINGCHUANG
在《封神第二部》中,姜子牙作為謀略家的地位終於顯現了。
開頭關於他的名典故“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化為具體的鏡頭語言,當鄧嬋玉和姬發激戰峽谷、密林深處,還有這位謀士靜待機變。
“釣魚”,即姜子牙的主要謀略,貫穿了第二部戰事核心。西岐如何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姜子牙發揮了巨大作用。
當姬發決定以一個人的投降換取西岐整體的安寧,姜子牙帶他回到城中,看西岐人民的團結一致,早已做好和殷商背水一戰的準備。姜子牙設計,派姬發和精兵強將潛入鄧嬋玉軍營之中。深夜,魔禮青被雷震子引誘出營帳,殷商一大猛將中伏身亡。
正當姬發為這場偷襲勝利開心時,姜子牙提醒他偷襲的重點偏了,應該“擒賊先擒王“, 直取鄧嬋玉。他們卻把大好的機會浪費在“魔家四將”上,錯失反攻良機。
隨即而來的第二回合,鄧嬋玉再次顯現她的沉穩。魔家三將用混元傘、風火琵琶輕鬆打敗西岐將士,如果沒有殷郊法相現身,西岐必遭慘敗。混戰之中,姬發和鄧嬋玉進入水下廝打,姬發再次領教殷商雄厚的軍事實力,(再次)決定以個人投降換取西岐的和平。
在戰爭的第三回合也就是高潮階段,姜子牙的“釣魚”戰略直搗殷商大本營。
聞太師做法佈下“十絕陣”,鏡光照射之處,平民神仙無人倖免。姜子牙想到殷壽的最終目標其實是“封神榜”,他們在找聞太師的法壇,聞太師也在找姜子牙身上的“封神榜”——姜子牙遂把自己作為魚餌,潛入聞仲營中,和姬發共破“十絕陣”的核心。
在鄧嬋玉的助力之下,姜子牙的“釣魚”、姬發的勇猛得以反攻。還是那句老話,“擒賊先擒王”,法壇上聞太師額眼被刺,“十絕陣”破。
諸神觀念的搏鬥
YIQIYINGCHUANG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緊緊圍繞“戰”字,在西岐的土地上展現了跌宕起伏的博弈和鬥爭。
殷商、西岐兩大陣營,攻一回,守一回;再攻一回,再守一回;至“十絕陣”,三場戰役無數回合的智鬥和猛攻交疊而上,“西岐保衛戰”以勝告終。
第一遍看時,我和許多觀眾一樣,不能接受上一部中英勇的姬發成了優柔寡斷的領導者。但第二遍細看我才發現原來姬發是懷揣著一顆悲憫天下的善心。他真正渴望的,並非是戰爭的勝利,而是沒有戰爭的和平。他不願看到任何一方有無辜的生命犧牲,他追求的是天下真正的太平與安寧。
有意思的是,儘管我們預先將殷商設為“惡”的一面,但在故事發展中,鄧嬋玉、聞太師兩位殷商代表人物,並不是全權“惡”的代表。他們有各自的信仰、各自的目標,智慧和謀略被不同目標引導至不同結果,殷商的戰敗,其實是觀念的敗局。
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鄧嬋玉被姬髮帶到西岐城中,與百姓們共同慶祝戰爭的階段性勝利。人們抬出釀好的美酒,燃起熊熊篝火,手拉手高歌起舞。
殷商陣營的兩個人,鄧嬋玉和殷郊,此時都看到了西岐人民的團結安樂。戰爭為何而起?有人為權力,有人為榮耀,有人為復仇,有人為和平。
對鄧嬋玉而言,她的終極目標是守衛父親忠君報國的榮光;對殷郊而言,他的終極目標是為母親與自己報仇。聞太師為守衛大商政權的忠誠,殷壽為攫取永恆的權力——不同人在戰爭面前顯現出了不同的面孔,一場複雜戰事,照出人性不同面的明暗交錯。
而在西岐城中,姬發、姜子牙、楊戩、哪吒和眾百姓,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的戰不是為了掠奪、侵犯和仇恨,他們的戰是為了繼續這樣的和平,為了子孫後代還能在這片樂土上,繼續延綿福祉,安居樂業。
因此當姬發被姜子牙帶回西岐時,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投降並不能換來全體的安寧。殷壽不會因為他一個人的投降而放棄屠城,而百姓們也不是因為姬發才選擇備戰,而是為了守護他們共同的家園,必須應戰。
在各種觀念的搏鬥中,戰爭中少和多、弱和強,最終都成了戰略和格局之爭。殷壽執守自己的貪念,殷郊執守仇怨,聞仲執守愚忠,最終指向的都是同一強大陣營的土崩瓦解。
相比《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講述父權和親情的撕扯,《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旨在描繪戰爭與和平更廣闊的局面。神仙、妖獸為何來人間大戰一場,是為了展現各自的神力爭奪天下第一嗎?對殷壽、申公豹來說也許如此,但對崑崙諸神而言,是為了“天下蒼生”。
在混亂的時局之下,秉持不同信仰的人們開始了觀念的搏鬥。戰馬、騎兵、炮火,終究指向人心——選擇相信什麼,即選擇以何種方式構建自己的生命。
雖然《封神第二部》中的姬發此時還未成為“天下共主”,但“英雄的成長”主題沒有變,從勇毅到仁義,從“小家”到“大家”,就是一段崎嶇的旅途。
當我們在西岐暖色調的土地上走一遍,再回到冰冷的殷商戰場,我依然期待《封神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中國神話史詩,將以中式美學講述中國人自己的信仰。

作者 | 李婧
自由撰稿人

排版 | 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