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有個一直在美國搞金融科技的老粉絲回國交流,發現中美信貸市場現狀截然不同。
他是Capital One早期的員工,這些年一直美國做個人信貸。看著奔40的哥們長得跟20來歲似的,我就知道,在美國放貸應該比我們好過多了。
到今天,美國的線上個人貸款市場仍然活力滿滿,不斷有新的公司和新的業務形態出現,他向我諮詢國內近兩年信貸產品或場景的創新。
他身上有難得一見的職業鬆弛感,恍惚間我有種國內信貸市場2017年訪談從業者的感覺,他傳遞出來那種對市場的信心,那種努力探索的朝氣,讓人羨慕。
但我有點尷尬,這兩年能想到唯一的創新的是大家賣水的姿勢。以前是賣一家算一家,現在是10家8家套上一個盤子輪著賣。
你的拒量賣給我,我的再賣給他,他又換個殼賣給你,池子裡的水都髒的不像話了,最後還發現大家用的都是市場上買來的同一套篩子,笑死。
而且圈子太小了,去年自家捅了簍子被罵出翔的風控,今年被眼瞎的合作方招進去當總監了,笑死。
放出去的貸款全部成了壞賬,風險分析的結論是上次運營投出去的廣告文案吸引來了壞客戶。笑死。
這種環境下談的不是創新是保命。
在國內一切他能想到的場景和產品可以說都被做過,做爛了,市場幾乎是五倍速一樣的迭代走到了今天,什麼樣的業務能活下來早有定局。
而且國內今天的信貸市場對新增市場異常焦慮,正在面臨信貸市場需求的斷崖式下滑和風險的持續攀升。
美國信貸市場則完全是另一幅光景。
美國和中國信貸業務雖然都有36%的紅線,但他告訴我,從利率空間上來說,美國的個人信貸普遍能到30%,並且信用卡年化利率也一樣,且能被使用者接受,所以美國的銀行這些年都賺得盆滿缽滿。
不像國內貸款市場被按照主體更嚴格地分層,信用卡一般低於18.5%,消費金融公司低於24%,其他小貸才到36%,想多掙錢還得偷偷擦點邊。
比起國內在發達的移動網際網路土壤上拔地而起的網際網路貸款,美國的個人信用貸款是在傳統的信用卡土壤上生長的,並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用卡消費支援體系。
在網際網路金融興起之前,美國的信用卡就比國內普及率高很多。2015年,央行資料顯示我國信用卡人均持有0.3張,到2023年末,我國這個數字也僅在0.54張,而美國早在2015年就已經人均持有信用卡5張,後續只增不減。
時至今日,美國的信用卡消費仍然是主流方式。和我們遍佈大街小巷的二維碼一樣,美國人接受的消費習慣是到處都能刷卡。她們甚至覺得,掏出刷卡的步驟比解鎖手機、找到app、亮出二維碼更方便。
在美國,移動支付並沒有出現快速滲透,也許給了網際網路金融一個慢慢來的機會。無論從信用認知、消費習慣還是對定價的接受度上來看,美國信用卡的市場教育成果,都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奠定了不錯的基礎。有足夠的空間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進行金融知識的普及,以及營銷和風險管理能力的協同。
國內從傳統金融服務到網際網路金融之間彷彿跳過了一大段空白。
銀行的門檻太高,使金融成為一種稀缺服務,以至於絕大多數非金融行業的人很難以合理的價格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務,大機率在著急的時候被割韭菜。
明明能直接申請便宜的銀行貸款偏偏被中介牽著鼻子去更下沉的市場,加了中介費和擔保。連底層資產是什麼都不知道,卻被忽悠買了風險等級不匹配的理財;明明有閒錢卻只知道喝酒抽菸,從沒有意識在自己身體狀況和經濟情況允許的條件下花點小錢做好保險槓桿,為未來轉移風險。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席捲我們的生活,相當於突然把金融服務的門檻給踹了,拉到人們眼前,但金融教育的缺失,讓太多人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做了錯誤的金融消費行為。
無度的貸款,瘋狂的P2P,都是慾望和認知失衡下的慘痛代價。只有保險不至於過快發展,畢竟保險買的是安全,不是慾望,它需要客戶認知水平更高,經濟能力更穩定,因此市場教育和成交成本都更高。
對比來看,美國家庭三大顧問中有兩個是金融類的:家庭教育顧問、房產投資顧問、保險經紀人。這說明我們在金融知識普及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2014年進入銀行實習開始,2024年離開消費金融公司,我這十年一直在圍繞金融打轉,中間幾年在金融條線的媒體。既是零售金融的見證者,也是親歷者。
其實做金融想給公司實現利潤是最簡單的——尤其是貸款,有牌照就行。
但我認為,最終能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真實的幫助,才是金融的意義所在。
今天我又離開了金融機構,但我永遠會在個人金融層面持續學習,輸出更好的內容,做好一個更懂金融的財經自媒體人,把金融的價值帶更多人的生活中去。
因為學習金融,我和身邊人都因此受益。
他們不會隨便買理財而是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更合適的存款、看病更大膽花錢因為我都幫他們配了合適的醫療險,我身邊沒有一個朋友踩雷P2P和不正規的貸款,因為我總是習慣給身邊人做金融科普。
金融服務其實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因為大部分人一定會買房、買車、生病、養老。不管貸款、理財還是保險,都值得我們普通人瞭解。
轉自那個松子同學 作者 松子同學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