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下班!多家大廠出手,員工懵了:人生第一次被“趕”出公司

圖片/CEOBIZ
作者:Mr.K   
來源:技術領導力
前陣子,海爾、美的、大疆等大廠紛紛宣佈“強制下班”政策,員工們到點必須離開辦公室,引發廣泛討論。不少人在社交平臺調侃:“人生第一次被公司趕著下班,感覺有點不真實。”還有人曬出下班後空蕩蕩的辦公區,配文:“以前加班到凌晨,現在9點整棟樓就都空了”,這些看似輕鬆的場景背後,隱藏著一個深刻的訊號:靠“996”堆砌的時代正在落幕,中國職場正悄然迎來一場大變革。
01
從996“內卷”到全球化融入
作為製造業,為了趕訂單實行“996模式”,在以前大家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但進入2025年後,風向開始明顯改變了。看看下面幾家製造業龍頭,就更容易理解了。
美的集團從2025年3月,就開始讓各部門領導嚴格控制加班,規定18:20不允許有人仍在公司加班,並禁止員工就餐後再返回工位繼續加班,甚至會出現下班時間一到,HR便逐個部門催促員工下班的“怪異”場景。大疆深圳總部也是如此,從2月底就開始實施“強制9點下班”,主管和HR分三輪清場,確保員工準時下班;上海辦公區甚至會在晚上9點準時關燈,以彰顯決心。另一製造業巨頭海爾,為了告別“加班文化”,則明顯要求加班需提前一週審批,且工作日加班不得超過3小時/天。
幸福來得太突然,之所以出現這些畫面,除了跟企業內部的戰略調整、效率提升等因素有關,外部的全球化內在要求和國際法規的壓力也是關鍵推手。2024年底,歐盟理事會正式透過《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明確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進口或出口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且這項法規適用於所有行業,不區分企業規模或產品型別。而“強制、超長時間加班”都會被視為強迫勞動的潛在標誌。
很明顯,對於美的、海爾、大疆這些出口額動輒數百億的製造業巨頭來說,歐盟絕對是他們不能忽視的重要市場。而按照他們的要求進行“整改”,已不再是選擇,而是企業生存的底線。以海爾為例,其在歐洲的工廠已開始推行“歐盟標準工時”,採用每天7.5至8小時的工作制。美的集團同樣採取了積極措施以應對新規,引入了德國萊茵TÜV等第三方機構進行供應鏈審計,覆蓋勞動條件、工時管理等多個方面,以確認是否存在“自願加班”以外的情況。
人類社會演進到現在,全球化已不再是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規則與文化的深度融入,而這也為中國企業從“野蠻擴張”走向“有序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機。
02
網際網路野蠻生長時代,已經結束
如果說製造業的“強制下班”是全球化倒逼的結果,那麼網際網路行業的轉變則更多源於內外部的雙重壓力。過去十幾年,網際網路大廠靠“996”跑馬圈地,完成了從0到1的原始積累,如今,這個靠工時換增長的模式,已走到盡頭。
1、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
2021年,字節跳動和快手率先取消“大小周”,改為每週雙休,美團優選也隨後跟進。騰訊光子工作室群則釋出“熄燈計劃”,要求員工必須在工作日9點前離崗。這些動作在當時也引起一陣討論,但只是被當成特例來看待。現在回頭再來,這些舉動似乎成了行業轉向的訊號和先聲:網際網路的增量時代已然結束,使用者增長的紅利也早已殆盡,BAT、字節跳動、美團等巨頭已經悄然從“跑馬圈地”向“精耕細作”過渡。
以騰訊為例,它的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核心業務微信的月活使用者達到13.85億,增長相對緩慢,趨於飽和的訊號日益明顯。抖音同樣面臨類似情況,根據公開資料,2024年抖音國內日活使用者穩定在7億左右,但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了新增使用者下降的現象。今年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領銜釋出一份行業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國短影片使用者數為10.50億,較2023年12月減少300萬。短影片使用者增長率也從以前的19%高點,降至4%。
這些情況,在以前是極少出現過的,也從側面說明,在存量競爭下,靠加班堆砌的低效增長已無意義,企業必須把注意力放在追求精細化運營和高附加值產出上。
2、響應政策號召,緩解輿論壓力
政策風向也是推動這場變革的關鍵力量。早在去年7月,國家就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的倡議;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寫入這一目標。
事實上,打工人“苦加班久矣”,“996福報論”已成為職場人調侃必用的高頻網梗。騰訊、位元組、華為等網際網路巨頭,也順勢而為,紛紛響應政策號召,進一步最佳化內部工作流程和激勵機制,注重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創新成果,鼓勵員工透過技能提升而非時間延長創造價值……這些舉措既是對政策的呼應,也是對輿論壓力的緩解,更是大廠從“狼性工作”向“人性化管理”轉型的開始。
03
警惕從“公司加班”到“居家內卷”
但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警惕轉變的“效果”是否落到實處。企業禁止加班,員工是否真正受益,還是隻是“表演式”下班、換地方內卷?
1、本質上是隱形加班
禁止打工人加班,本來應該是好事,但也有一些變形、變味的情況出現。曾有大廠員工匿名在某社群爆料:“公司關燈趕人,但工作量絲毫未減。現在下班後得躲進咖啡館趕工,不光加班費沒了,還得貼進去幾十塊錢。”
有這種困擾的員工不在少數,很多人都表示,被強行趕出辦公室又怎樣,下班後工作群裡的資訊依然不斷,領導佈置的任務只能深夜在家完成,不僅效率還不如在公司高,還要搭上空調電費。這種從“公司集中加班”轉為“分散式奴役”的現象,被有才的網友諷刺為“居家內卷2.0”。
這種“隱形加班”,不但沒有解放打工人,反而對他們更不友好,不僅沒能讓員工減少工作上的壓力,還無形之間侵佔了他們的個人時間和空間,甚至還會增加他們的家庭矛盾和負擔,與初衷背道而馳。
2、KPI沒變,一切都是瞎扯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根本原因出在績效考核體系的滯後性上。說得再直白一些,KPI這個緊箍咒如果不換掉,這個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從可操作性上來看,“強制下班”絕不能成為一個“孤獨無靠”的單一政策。如果這樣,所謂的“制度變革”必然會淪為從“顯性內卷”轉向“隱性內卷”的形式主義和表面工程。而破解這一局面的關鍵一步,就是建立與之呼應、配套的KPI。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仍沿用過去以 "工作量" 而非 "價值創造" 為核心的KPI理念,那麼廣大打工人所吐槽的"以前是肉體被困在辦公室,現在是靈魂被困在工作群"的窘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決,一切都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白扯。
04
未來職場,拼的是競合
1、變革的關鍵是,提升社會效率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提出“創造性破壞”理論,認為經濟進步源於舊模式的打破和新模式的建立。過去,靠加班延長勞動時間,是低成本競爭的捷徑;但如今,這種模式已觸及天花板,很難再暢通無阻的走下去。今後,真正重要的,不再是表面上工作時間的長短,而是職場邏輯的重塑。企業在未來拼的不再是內卷,而是競合,誰的資源利用率高,資源就向誰傾斜。
騰訊與阿里在2024年互相打通的“拆牆”行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微信支付接入淘寶,既避免了兩家企業內卷式的惡性競爭,又共同拓展了下沉市場((尤其是習慣使用微信的老年使用者))的增量空間,讓雙方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和業務場景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最佳化和放大,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競合增效”的代表性案例。而實現這樣的效果,是狂卷員工、無節制加班所根本無法辦到的。
2、思維升級與AI工具提效,是出路
今天,AI時代已悄然到來,也為職場變革提供了新的解方。面對各種功能越來越強大的AI工具,我們最應該做的不再是不計代價的“卷工時”,而是要與時俱進地清零過時思維、升級技能和認知。
職場人要清楚地知道,以前那種苦幹、傻乾的舊思維已經不合時宜。以前需要沒日沒夜一整天寫的程式碼,現在藉助 AI 工具,幾個小時就能完成;以前幾天時間想不出的創意,現在AI一分鐘可以給你幾十上百條參考靈感。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當我們的思維得到轉變,對AI新技術的掌握得到提升,就能創造出更驚人、更有價值的生產力。而我們職場人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完成從“體力競爭”到“腦力競合”、從“機械執行”向“創新驅動”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正是未來職場最需要的。
從過去的“996福報”到如今的“強制下班”,中國職場正在告別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全球化壓力、政策引導、技術進步,共同推動一場職場新變革。但這並非終點,而是起點,在這背後的職場文化重塑、認知升級、技能躍遷都是漫長和複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大家都準備好了嗎?一起努力吧,共勉!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