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CEOBIZ
來源:張良計
作者:張良計
最近好幾個企業都在推行強制下班政策,規定員工到點必須離開辦公室。
表面上看大家都幸福了,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首先這個政策出臺,並不是什麼企業老闆良心大發,而是因為歐盟有規定,如果發現企業的產品是透過996強制勞動生產出來的,那就不讓你在歐洲市場賣。
如果你去查強制下班的這些企業,會發現它們無一例外都在海外市場佔據重要份額。
因此這個所謂的強制下班,實際上是因為影響到企業賺錢了,才不得不這樣。所謂的員工幸福感,實際上是來自老外的壓迫。
其次,退一步來講,哪怕沒有歐盟這層原因,老闆們全都良心發現了,要求員工強制下班,也無濟於事。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現在的強制下班,和過去企業裡領導不下班你就不能走的潛規則,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那就是用一種強硬制度,來替代另一種強硬制度,用一種形式主義,來接替另一種形式主義。
這就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樣,看到了表面問題,那就只解決表面問題,並沒有深入思考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過度加班是大家都想加嗎?
顯然不是,它只是一個外部顯現出來的病症,但造成這個病症的原因有許多種。
就像你不能因為一個人感冒發燒了腦袋發燙,就把人按在冰窟窿裡降溫,這種粗暴的做法只會把人弄死。
最起碼你得知道這是病毒性感冒還是細菌性感冒,才能對症下藥,對不對?
加班也是一樣,在眾多加班原因裡,有的原因是合情合理的,但有的原因是站不住腳的。
可很少有人會仔細分辨其中的好壞,都習慣一棒子全打死。
再加上現在社會上加班風氣太嚴重了,大家聽到加班兩個字就PTSD,不會去辨別和思考,更不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比如做研發的企業,按照市場節奏產品3個月後就要上市了,錯過這個時間就會被競對趕超。
現在不加班到時候產品做不出來,沒法上市,就會錯過大好的商業機會,影響企業一年的經營利潤,再往後層層傳導,影響的就是每個員工的績效獎金。
這時,你說這個加班是有用還是無用的?
但也有很多企業,加班就真的是在做無用功,做表面樣子給老闆看。
看上去是在加班,實際上就是坐在工位上刷手機看網站,一點價值不產出,還浪費公司的水電。
或者本來這個班可以不加,但因為組織效率低,內耗大,傻逼多,資訊傳遞有誤等諸多原因,造成了最後的加班。
比如我經歷過80%的加班,全都是因為內部資訊溝通出現誤差。
A以為要這麼做,B以為要那麼做,結果互相不對齊各幹各的,最後老闆一看兩邊都不對,結果推翻重來,晚上死命加班。
這就是無效加班。但如果忽略實際原因,只看最終結果,然後再倒果為因,就很容易冤枉好人。
而且就算強制下班,那也只是物理意義上的下班,精神上未必下班了。
工作量如果不減少,過去你在公司幹活,現在你帶回家幹,還得邊幹活邊處理家裡的各種雞毛蒜皮,孩子每隔3分鐘哭一次,微信在那兒滴個不停,那還不如在公司裡幹,起碼躲個清靜,精力更集中。
所以關鍵癥結在哪?
加班風氣的盛行,並不是員工或者老闆有問題,這都是表象,真正背後的原因是制度有問題,是這個生產系統的頂層設計就有問題。
大家對工作量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判斷標準,才導致了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自都覺得自己有道理。
因此也要從這裡下手,判斷該不該加班,不在於時間,而在於量。既然工作量超過了正常工作時間的負荷量,才會導致加班,那麼就緊盯這一點來做文章。
比如這麼多工作量裡頭,哪些是必要的,它們真的必須今天現在立刻馬上做完嗎?
如果不做完,真的會造成不可承受的重大影響嗎?如果會造成重大影響,有沒有辦法去緩衝,去調和,而不是把人逼死?
這個問題,建議企業的中層甚至高層老闆,都好好思考一下。不要用戰略上的懶惰,來掩蓋戰術上的勤奮。
究竟什麼樣的加班是必要的,什麼樣的加班是不必的,是不是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必須加班才能完成,好好想想。
別一齣事情就想著讓員工加班,產品賣不出去就加班,競對營銷做的好也加班,國家出了新政策也加班,凡事都用員工加班來解決,那你幹啥去了?
多思考一下,要加的這個班,是不是本來可以避免,是不是之前決策出了問題,才導致下面人做了很多無用功。
別把上層該背的鍋,毫不猶豫丟給下面的人。
這就需要管事的人,對業務問題非常熟悉,對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對問題的嚴重性非常熟悉,知道具體的關鍵癥結在哪裡,以及出現問題了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然後把解決問題的思路模組化,標準化,你才能判斷出解決這個問題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最後再評估需不需要加班。
否則,遇到一個大家都沒碰到的問題,張三說只用2個小時就能搞定,李四說不對要5個小時,王五一臉懵逼說我也不知道要做多久,最後心態崩了,才會產生那麼多負面情緒。
大家都沒有處理過,沒有經驗去參考,時間都是瞎估的,怎麼辦?那隻能加班加了再說。
另外一點,就是員工能力的培養。
注意,我不是幫資本家說話,但很多所謂的加班,就是員工工作效率低造成的。
當然這和前面的問題一樣,什麼叫工作效率低?這也應該有一個標準,否則就是你說我效率低,我覺得我效率不低,最後又變成互相扯皮。
最簡單的方法,是取平均標準。
你不能把月薪3萬的老員工和月薪6000的新人放在一起比效率,但你可以取同一個部門,同一個崗位,差不多工作經驗的人,放在一起對比。
處理同樣型別的問題,大家平均是個什麼效率,需要多少時間,那麼低於這個標準的,就屬於在團隊裡排位靠後的,那肯定就要提效。
怎麼提?培訓,談話,引導,啟發,手把手教,有的是辦法,但一定不是讓他死命加班。
解決了這些,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做好加班的善後措施。
明確什麼樣的加班是需要的,那就為這種加班提供必要的後勤保障,保證加班的員工能得到足夠的補償,無論是精神補償還是物質補償。
最基本的補假調休,加班工資,員工福利等都做到位,這都不是什麼難事,也花費不了多少成本,還能提升員工的歸屬感。
而不是雞賊地PUA員工,讓他們自願加班,結果年終拿了業績還不給人家分錢。
人心都是肉長的,員工給你賣命了,不能只富了老闆,下面人湯都喝不到。
其實說了這麼多,核心觀點就一句話:
迴歸工作的本質,而不是糾結工作的形式。
用PPT也好,用Word文件也好,加班也好,這些都不重要,怎麼【有效】才最重要,怎麼【推進】才最重要,怎麼【拿到結果】才最重要。
員工上班就是創造價值,然後拿到等價交換的回報。管理者的任務是設計好整個頂層系統,包括生產系統,回報系統,成長系統,遇到突發問題的風險處理系統等等。
大家各司其職,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都能到點下班。只有無能的管理者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真正厲害的管理者都是深入病灶,精準切除。
這才是比讓員工強制下班更有效,也更能解決問題癥結的辦法。
員工的幸福感不是形式主義的喊口號,而是實打實感受到被尊重,被善待,被重視。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